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追问大学课程
发布时间:2012-02-27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02-13

“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前一阵,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一名本科生用书信将这个问题呈现给该校校长李培根。“根叔”高度重视,当即要求全校对课程设置进行大讨论。与此同时,这个问题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寒假期间,讨论之声仍不绝于耳。

笔者认为,这一问,问出了科学素养的问题,问出了当前国内教育的一些不足。这样的问题,在国内大学生中不是该不该问,而是问得太少了。每一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可能有类似的问题。即使对这同一个问题,也还可以继续问下去:文科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文科生学习数学究竟对个人的成才与成长有什么用处?等等。

当前大学教育中不是正缺少问题意识吗?如果一个简单的问题,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反思,不仅能启迪我们的思考,甚至还可能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样的问题就是好问题。

其实,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早在19世纪中叶就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问题。而今天这位本科生的问题,涉及的正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下,究竟哪些课程更重要的大问题。

理不辩不明。一个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它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这是应该让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大学生们明白的,与其让学生以逃课的方式“用脚投票”,还不如发动大家多问几个问题来得好。

高校的专业课程是不可能完全依据学生的喜好来设置的,它应该是综合考虑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设置的,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对知识的深度与宽度要求的。大学生必须满足本专业对于知识、能力和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

本科生的课程之问,反映的是一种对知识的价值取向。对于课程的价值评价来自不同的群体,是有可能不同的,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认识也会发生变化。高校的本科教育应该使毕业生具备当前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方法时不至于疲于应付,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的课程就应该做到既立足当前,更面向未来。立足当前的教育需要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立交桥,以缩短毕业生走出校门的适应期。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以终身学习能力为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本科阶段的基础理论课程则是培养和锻炼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扎实的基础理论训练是密不可分的,这类课程的知识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凝聚了学科历史上众多“大家”的智慧,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精髓,是倾向于“永恒”的知识。这类课程的特点一般是系统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其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乃是学科的典范,因而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较大。正因如此,这类课程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习得具有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厚的理论功底、经典的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知识的范式训练,可以使毕业生在遇到新知识时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

本科教育毕竟不是社会上的短期培训和单纯的职业教育,那种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就应当尽量减少理论课程的想法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用“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嚼饭填鸭”教学所造成的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来否定理论课程对于能力培养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取的。

当然,“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这一问本身也反映出部分文科大学生畏惧数学的心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不是与中学文理科分科太早,或者与教学方式有关?这又引起了我们的继续思考:文科生的数学课程应该怎么开设?是否一定要像理工科那样从抽象的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推论?对于那些形象思维占据优势的文科生,如何使令人生畏的数学从抽象走向生动具体,成为“趣味数学”?在教学方式上,如何从学生熟知的现实问题中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般的概念?

如果大学师生都能不断反思类似的问题,并从反思中得到启示,以此来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作者简介:德州学院副院长 巩建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