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01-17
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应当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准确定位办学目标,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以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影响因素: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首先,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分量。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建设,如修订、完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指导教学大纲;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培育与评估;开发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项目;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基本规章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训等。要通过不断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完善的实践教学育人平台。
——教育观念落后,行政与教学冲突。有些办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是大众化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可以放松,导致投入的财力和精力都不够,而把主要力量投入到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坚守传统的专科教育理念或依附于老牌本科院校的精英教育思想,忽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学思想的新特点。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为“迎评”,大量资源迫切需要配置到位,采取科层制的高效运作方式,因而加强了行政系统,把基层学术组织——教研室也纳入了最基本的行政单元,职能模糊;为留住人才,多数教授兼有行政职务,大量的行政事务占用了他们有限的精力,缺课、调课现象比较普遍,无疑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投入明显缺乏后劲。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评估的前一阶段,需要对照评估方案挑毛病、提问题、找差距,随后要请校外专家组进校进行预评估,从软硬件设施上都给予大力投入。有些院校为此举全校之力,一锤定音、一步到位,甚至超前消费了后几年的正常经费投入和师资投入,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等到评估一过,后续的投入得不到保障,原来“大跃进”式的做法又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不仅不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还为将来的正常发展埋下了隐患。
应对策略:
——优化资源配置,走“内涵式本科”发展道路。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必须抓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对重点课程的资助,积极探索系列课程与课程群建设;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建设中的遴选、审核、验收工作;大力推进优质课程和优秀教材的建设,拓展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正达到本科教学的应有水平。同时,注重各学科专业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研究在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实现“内涵式本科”发展。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规划性和前瞻性。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设备是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物质条件。“迎评”期间,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纷纷扩大学校建筑面积,推进实验室建设,引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在学校的硬件建设方面使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评估后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应着力思考如何提高学校硬件建设的利用率,使投入产出比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办学条件和设备的可能性效用和现实性效用,努力使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软件配套设施建设应注重及时性和可用性。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特别对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要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和管理目标,使学校的教学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教学计划管理所需的教学基本文件,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学期教学总结等。这是教学管理制度中最基础的部分,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教学组织的基本要求。二是与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相适应的必要的工作制度,包括课务、考务、学籍、学位管理,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等制度,以体现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规范与管理要求。
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各项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在“迎评”过程中,势必要修订和建立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文件,以形成本科教学及质量监控各个环节的管理体系。但是,制度的建设只是完成了教学管理的“立法”任务,要真正发挥教学评估的长效作用,就需要在评估后时期努力把各项制度加以深化与完善,把各种规范变成习惯,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追求。
——立足长远,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地方本科院校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科学定位、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等环节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但从已经评估过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情况来看,“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与“主讲教师”这两项得分较低,前者主要是数量不足和学历层次不达标,后者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上的精力投入不够,出现了教学的重要环节虽有量但质不高的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要从人才强校的高度出发,依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制订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强内涵建设,特别注重加强师德高尚、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二是要不断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机制及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靠事业、靠感情、靠待遇更靠机制来稳定教师队伍,充分挖掘教职工的工作潜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要克服自我封闭的做法,通过宽松的用人政策,实行“引进与培养并进”、“学历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教学水平与师德水平并进”的“三进”人才策略,尤其是要注重引进一些学科和专业建设带头人,依靠他们同校内骨干教师一起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搞好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建设。
【作者简介:吕达 石纬 李霞 延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