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跨学科综合教育 宽口径专业交叉
发布时间:2012-05-10    文章录入:    点击:[]

——山西大学初民试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纪实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05-07

在山西大学喜迎建校110周年之际,2010级学生孙见坤出版了专著《山海经新释之山经略解》。这是山西大学近十年来第一个出版学术专著的本科生。在这本书的封底上,他的导师卫广来教授评价其“是严谨而扎实的学术著作,特别是对《五藏山经》中形形色色‘山神’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孙见坤被誉为“国学天才”,两年前高考以6分之差无缘复旦,后被山西大学录取,如今在山西大学初民学院顺利成长。这个学院以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大学第一任校长邓初民的名字命名,专门进行本科精英教育,也是山西省高校开设的第一个跨学科教育精英班。

1.新尝试:创办初民班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越来越多的重点大学开始了实施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其总体趋势是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和宽口径的专业交叉,出现了各种进行精英教育的模式。而时至2009年,山西大学为何才开始创办初民试验班、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

主管教学的山西大学副校长行龙一再强调:“我们就是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山西目前仍属欠发达省份,全省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2009年,作为地方高校,山西大学提出了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此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了条件之后,学校才提出开办精英班,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同时也是打造具有山西大学特色的本科精英教育的重大举措。”行龙说。

“如果像某些重点高校那样搞纯粹的大文、大理,目前对于学校来讲还不太现实,无论是师资条件还是开设选修课的数量都尚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学校尝试将相近相通且可以相互支撑的专业加以组合,于是产生了‘文学+史学+哲学’的文科试验班、‘数学+经济+管理’的理科试验班。目前,初民学院已有3个年级255名学生。”初民学院院长、山西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管晓刚介绍说。近几年,国内有高校开始尝试办经济学与数学、工商管理与法学等两个专业组合的试验班,像山西大学初民试验班这样将3个专业加以组合的还不多见。有人把初民学院称之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山西试验。

初民试验班的学制为4年,采取“2+2”的培养模式。第一、二学年实施大类培养,单独编班,主要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及通识课程;第三学年开始实施分流培养,经学生自主选择后进入与专业对应学院的普通班学习。初民试验班的教学计划前两年由教务处组织相关学院专门制定、单独执行,后两年与所选专业的普通班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

初民试验班学位采取“1+1”的双学位授予模式。根据学生分流阶段的专业选择,文科试验班授予文学学士、哲学学士或史学学士学位,理科试验班授予管理学学士或经济学学士学位。其中,分流专业授第一学位,对于前两年大类培养阶段所修学分较多的专业,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据行龙介绍,初民学院实施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研究、强化实践、鼓励创新”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科背景宽、理论基础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2. 新探索:通识加专业

“在文科试验班两年形成了贯通的思维方式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们的课程文史哲都涉及,不是局限于某一领域,使我考虑问题角度更多,视野更宽阔。”孙见坤说。“同样是《论语》,文学讲它的文学价值,哲学讲它的哲学思想,历史学讲它的史学地位。从文史哲不同角度看学生就会有不同体会。我们希望通过前两年的学习,使学生学术背景、专业基础更宽,内涵更厚更深。”管晓刚说。

初民学院在大类培养阶段,理论课部分由通识课程和大类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类,大类课程文科试验班包括文学、史学、哲学三类,理科试验班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三类。分流培养阶段执行所并入专业的教学计划。

初民学院规定,文科试验班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文、史、哲中的一类修读必修及选修的所有课程,而且必须修读其他两类中的必修课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修读选修课程,同时要求从理科试验班的大类课程中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理科试验班学生数学类课程全部为必修,另外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在经济类或管理类中选择一类修读所有课程,同时必须修读另一类中的必修课程,而且要求从文科试验班的大类课程中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

“初民试验班的课程设置既精且足。”管晓刚说。“我们开设了最核心的基础课程。在前两年大类培养阶段,文科试验班的哲学史比哲学专业课时量大,世界文学史比文学院的重;理科试验班仅数学就有5门课程,其与数学专业的课程相同,难度接近数学专业的。总的来讲,初民试验班学生的课程比普通专业的学生多将近三分之一。”

由于前两年课程量大且深,初民试验班的学生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并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当他们分流到所选专业后,能顺利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理科试验班主要到经济学、会计学、工商管理3个专业学习。文科试验班学生除了选择文史哲外,还有到新闻、广告、考古、外语等专业学习的。普通班学生二年级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像广告、新闻等专业,初民试验班学生大三分流过来时有的课程没有学过,但他们通过自学能很快补上。

理科试验班分流后去会计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多。管理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宋鹏说:“试验班的学生来了以后给本院学生带来较大冲击,他们在讨论、做实验等方面体现出比较宽的知识背景,对数学运用能力有优势,综合素质比本专业学生高。”如今,无论管理学专业还是经济学专业,仅有理论是不够的,需要借用数学工具,数学决定了一个人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深度。

3. 新模式:全程导师制

4年全程导师制,是初民试验班学生享有的“特殊待遇”之一,普通班的学生到了大三才开始能得到导师指导。导师都是学校里的科研教学骨干。每年学校和相关学院从授课教师中遴选10名副教授以上、在本专业领域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届试验班学生的学业导师,每位导师指导八九个学生。

为了将导师制落到实处,山西大学还对导师做出了具体要求:两周见一次学生,对每个学生单独指导不少于一个月一次,在指导内容方面除了学业、选课外,思想动态等方面的问题要与学生及时沟通,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现在,初民试验班的学生每个人手里有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与导师见面的时间、次数、谈话内容等。初民学院会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记录本,以监督、促进导师的指导工作。

卫广来教授是山西省教学名师,指导学生非常认真,两周见一次学生,对学生学习、科研训练进行指导。他对孙见坤的书提出许多指导意见,使他受益匪浅。“导师跟我讲,做学问根基要牢,气魄要大。写的东西一定要立得住,别人可以提出意见和看法,但基础推不倒。”孙见坤说。

理科试验班的学生成果,现在已经分流到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读经济学专业,她的导师是管理学院院长李景峰。“导师要求我一两周看一篇学术论文,然后跟他交流。他还让我们参加他科研项目的基础性工作,他的硕士生、博士生讨论学术论文时我们也会参与讨论,使我们尽早地了解怎样做科研。”成果说。

很多初民试验班的学生参加了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09级和2010级有20多名学生能够参与工具书《中国文学古籍博览》第三编的编撰工作,这得益于文学院教授李正民。李正民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关门弟子姚奠中先生的学生,姚先生的夫人将该书编到1990年,之后因年事已高未能继续。李正民发现这个选题后,将其作为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李正民请来山西古籍出版社主编给学生讲著书的规范与要求。学生们先试编撰一个月后,老师将学生编撰的收上来,看内容、格式等存在什么问题,并给学生指出来,然后再正式开始编撰。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该书已于近日出版。在编撰此书的过程中,由于做书摘要对原书有整体上的把握,因此学生们读了许多书,了解了科研的规范及要求、一个项目运行的程序等,得到了真正的科研训练。

“初民学院的导师给予学生学术、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成长更快更顺,导师制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其成功做法要推广到各学院。”副校长行龙说。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初民学院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管晓刚介绍,明年起,学校将新开设“生物+化学+环境”、“政治+经济+法律”两个试验班。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以及试验班专业组合模式的逐步增加,学校将适时试行“大文大理”招生,使受益面扩大到全校本科生。山西大学不仅希望初民试验班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而且希望通过这一实践探索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风格。可以说,初民试验班是山西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