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11-12
2010年10月,淮海工学院承担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江苏试点项目“深化学分制改革”。经过多年探索,我们举全校之力,以二级学院东港学院作为试验田,构建了一套以选课制为主体、导师制和书院制为两翼、接轨国际、领先国内的教学管理体系,自主开发了基于全面学分制的综合管理系统,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学制,已从美好蓝图变为生动实践。
笔者的体会是,学分制改革既要周密设计,更要敢作敢为。
众所周知,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创新性成果层出不穷,创新性人才灿若群星。寻找这一现象背后的教育因素,不难发现高等教育制度这段时期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就是采用了学分制。
为什么学分制比学年制更能培养创新性人才?
首先,学分制提供了自由学习的制度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问题。大凡创新性人才,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如果把培养创新性人才比作“养虎”,不通过野地放养、自由觅食抢食,光靠科学设计的“营养餐”,只能饲养“肉老虎”,永远培养不出呼啸山林的真老虎。而学年制提供的就是这样的“营养餐”。
其次,学分制通过让学生自由选课,了解不同学科知识体系,接受多种学科思维方式训练,为他们发展交叉思维、组合创新提供了无限空间。“创新经济学之父”熊彼特认为,经济创新就是进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知识创新本质也是如此。
再其次,学分制打破了千百年来教师垄断知识传授的传统局面,建构了地位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教师竞相提供新知识、师生共同探究新理论提供了最大可能。当学生不再匍匐在古人的脚下被动接受陈旧知识,不再唯书唯上的时候,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着具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创新性人才发展。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真理相对论和建构主义教育思潮逐步深入人心,学分制日臻完善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高等学校的基本制度。尽管从学年制转向学分制困难很多,但只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敢于进行“创造性毁灭”,合理设计制度体系,学分制改革不是蜀道之难。
学分制改革的前提是建立专业注册制。除岗位明确的少数特殊专业外,只要学生在同批次专业内申请调整,学校不应设任何门槛。重点在于建立选课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刚柔相济,构建“榕树式”知识体系,大幅提高选修课比例,必修课至少有两位以上教师备选,确保要么能选课、要么能选师。在课程提供上,必须高度重视开好两类课程,一是按照学科门类开足一级学科导论课,提供大类学科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二是开出足够数量的学科前沿性课程,让学生了解最新发展动态。无论哪类课程,都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难度系数合理设定学分,防止学生避难就轻。改革难点在于建立导师制,实行学生管理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的适度分离。为帮助学生理性使用课程选择权,需要聘请学术水平高、热心育人的教师为学生成才引路,需要借鉴国外大学住宿学院制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书院模式,跨院系建书院。此外,为处理学分制条件下海量信息管理问题,还需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
2011年淮海工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项目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今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推荐为国家级教育改革先进典型。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认为:“这一改革为探索高校传统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成功案例。”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教授表示,这一改革符合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方向,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晏维龙 淮海工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