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摒弃“遍地撒网” 走特色精品路线
发布时间:2012-11-06    文章录入:    点击:[]

——广西师范大学创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纪实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11-05

广西师范大学地处享有“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桂林,秉承人文之底蕴,得益山水之灵气,素有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学校不断拓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路径,培育了一批主题鲜明、富有学校特色、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作用的文化素质教育品牌活动。“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始终没有迷失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急功、不近利,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素质教育内化成每个教育者意识中的一种教育信仰、一份教育情结。”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钟瑞添说。

缩小“知识”与“素质”的距离——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

人们常说大学是“精神成人”的关键时期。在大学阶段,学生们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技能,还必须养成健全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广西师范大学以缩小“知识”与“素质”的距离为目标,依托学校雄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师资力量,打造了涵盖文化、历史、文学、音乐、美术等12个分支的跨学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力求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教育领域获取广泛的知识、拓展思路。从2008年至今,学校精心打造了11个系列专题讲座。

学校重磅推出的第一个系列讲座是以“女大学生素养”为主题的系列讲座,由校党委书记王枬亲自挂帅,领衔学校各个专业中学术造诣高、教学质量好的12位女博士、教授分别主讲。王枬是这个系列讲座的发起人,在谈及开办讲座的初衷时说:“师范院校历来女生比例较高。女生的培养质量、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校学生的总体水平。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重视女生教育,就是重视未来母亲的教育,这是关乎下一代整体素质的奠基教育。”

王枬书记亲自作的第一讲《女性特征与女性自立》在学校引起了轰动。一名学生听后写下这样一段感受:“讲座中提到,‘中国女性应具备这样的形象:闻过书香的鼻,吟过唐诗的嘴,看过字画的眼,这样的女性眼睛里产生了慧气,脸上染上了文气,身上一片安静。’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完善自己,做一名具备新时代特质的女大学生。”该系列讲座的影响已扩大到广西其他高校,许多外校的学生也前来听讲。不少高校也相继开设同类讲座,并邀请这一系列讲座的团队到校主讲。

另一个重头系列讲座是“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开设这一系列讲座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增强民族自信心,学会以宽容的心态、欣赏的目光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

在讲座开设期间“一票难求”,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争着与老师合影,久久不肯离去。同学们对讲座给予极高的评价:“张明非老师的讲座《唐诗的魅力》使我们对唐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受。在以前的学习中也知道唐诗的魅力,只是没有把它理解得那么深那么美。”

随后,广西师大精心打造了“中国——东盟社会历史与现实问题”、“大学生科学素养”、“话说桂林”等9大系列讲座。如今每逢周末,晚饭后同学们见面的口头禅是“走,听讲座去”。

“素质教育就在身边”——分享民俗精华民族特点

广西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桂林是天下闻名的文化名城,本身就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本土文化资源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逐渐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独特的育人风格。多年来,学校恪守“素质教育就在身边”的朴实原则,将视角定位于具有鲜明广西地方特色、浓郁桂林本土色彩、丰厚民族特点的本土文化资源大空间,获得了学生情感上的认同。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以来,学校探讨文化素质教育的课题多达上百项,其中大部分均以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为研究视角开展对文化素质教育教法、课程、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诸如《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漓江风光在油画风景画教学中的表现研究》、《广西民族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等。课题以全新的视角开辟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格局,文化素质教育形成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的独特学术氛围,并逐渐内化成优秀传统,指导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和拓展文化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就地取材”原则,实现社会大课堂与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如以广西左右江流域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完成了“兴边富民”和“边境建设大会战”小康社会调查、少数民族地区人文历史考察、广西左右江红色旅游状况调研三个子课题的调查研究,为左右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边境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献计献策。

广西师大通过这一系列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和整合举措,内化成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内容,让学生在感悟家乡文化的过程中,在分享民俗精华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趣、升华人格,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突破传统的“多层次、全方位”模式——抓重点找特色寻亮点

多年来,学校突破传统的“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摆脱“遍地撒网式”的旧方式,转向“抓重点、找特色、寻亮点”的精品路线,利用优势和特色资源,全力打造了一批特色与成效兼具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其强有力的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使学校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良好学风校风、高雅文化品位、浓郁人文科技气息的育人大环境。

学校以“独秀”精神内涵为核心,确立了养成一种文化精神、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凝练一种文化价值、构建一种成才环境、营造一种文化氛围的“五个一”工作目标,并围绕提升育人功能、丰富文化品牌内涵、拓展文化品牌社会影响力等三个方面,着力打造和建设了诸如独秀作家群、独秀画家群、独秀大讲坛等一批校园文化精品,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与质量,形成了立体多样的“独秀”校园文化品牌集群,达到了整体文化育人效果。

如今,“独秀”品牌文化系列活动受到兄弟高校的欢迎,成为桂林乃至广西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下一步,学校还将通过建设“独秀”影像制作与演播中心、打造“独秀”校园文化传媒集群、提升“独秀”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等三大工程,继续做大做强“独秀”文化品牌集群,继续扩大品牌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学校还以“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和“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节”为龙头,各学院“一院一节一特色”为平台,社团活动为依托,构建多部门合作、各学院参与、内容精彩丰富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同时,广西师大将“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作为学校的文化底色,从中寻找、凝练出学校“乐群”的志愿服务文化,各项志愿服务工作紧紧围绕这个理念开展系列活动,打造志愿公益品牌项目,将志愿公益型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成学校公益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如今学校已形成了扶贫济困、支教助学、赛会服务、无偿献血等九大类志愿服务活动。其中“粉红蓓蕾”关爱女孩志愿行动连续两年获得广西计生委的表彰,并入选《南风窗》杂志社大学生社会实践奖学金项目。

“文化素质教育是广西师范大学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始终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校长梁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