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3-0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的成才、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如何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当今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2006年,宁波大学在多年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以学生选择专业为切入点,以扩大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自主选择权为突破口,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大类培养,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
为此,学校在2008年1月成立了阳明学院,专门负责全校按大类培养的大一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阳明学院在师生构成和工作职能上有别于专业学院,也不同于学校职能部门,其运行模式在国内没有完全可以借鉴的经验。六年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
重构培养流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基础融通、学科相近为原则,组建跨学科门类、跨学院的学科大类,将现有70多个本科专业划分为经济与管理类、法政文史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生物与化学等13个学科大类,并按照基础性、交叉性的原则,设置学科大类课程。
学生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一年级在阳明学院进行大类培养,学习大类课程和部分通识教育课程,经过一年成才规划、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一学年末自主专业选择,之后在专业学院继续学习,完成本科学业。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学院一贯培养的流程,使学生有时间充分认识专业、分析自我、了解社会需求。
健全自主选择机制,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研究制定专业分流计划,建立专业分流机制,使学生入学一年后可以在学科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这五年专业分流的第一志愿满足率达92%。同时,完善学生的选课、选教师机制,尤其是对量大面广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系列课程推行试听选课制,允许学生重新选择任课教师。通过建立健全学生对教学要素的选择机制,使学生具有学科大类、专业、课程、教师的选择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建立全员育人机制,探索教育教学开放管理。阳明学院只有管理教师没有专任教师,只有大一学生没有高年级学长,据此,建立由开课学院选派任课教师、负责课程管理的教学借力机制,每学年全校17个学院的500多名教师承担阳明学生的教学。建立导师借力机制,每学年在全校聘请6~7位教授担任全院学生的专任导师,在各学院聘请70多位教师担任班导师进行指导教育。建立学长借力机制,在全校选拔优秀学长担任辅导员助理和学生干部骨干,建立一班一助理、学生组织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体系。通过这些师生借力机制的实践,集全校之力实施大类培养。
建立学习指导机制,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大类培养又使学生面临专业等各种选择,为此学校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指导。
首先是专业选择与成才规划指导。开展专业展示活动,以专业介绍展板、专业讲坛、专业实验室开放、专业现场咨询以及学科导论课程、大类课程教学等形式,多角度介绍专业,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同时,邀请校内外名家名师举行阳明系列讲座,拓宽学术视野,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开展多层次的学习与科研指导。由专任导师开设导师门诊、举行讲座沙龙,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由班导师通过主题班会和约谈交流,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状态、适应自主学习,指导科研活动。由优秀学长以访谈、咨询的形式,交流学习与科研心得。开展科研训练营、院级学生科研资助和学科竞赛等活动,进行学生科研孵化,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形成工作协调机制,理顺大类培养管理体系。大类培养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为此制定并完善了专业选择、学习指导、学生管理等各类规章制度,确保大类培养有章可循,有制必依。成立阳明学院工作协调委员会、充分发挥教务处和学生处的协调作用,密切与各学院的沟通联系,改革开课计划制定程序,改进选课管理、考务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协调任课教师、班导师、专任导师的选派,形成大类培养的运行体系。(作者系宁波大学阳明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