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关于中国特色的大学理念的思考(二)
发布时间:2010-11-25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 中国教育人博客   2010-8-25

我的《关于中国特色的大学理念的思考》一文上传后,引起一些不同意见的评论。我就暂时搁笔,转入学习。时间已经隔了很久了,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自己想到的先写出来,反正是抛砖引玉。

在《关于中国特色的大学理念的思考》中,我提到,我所思考的中国特色的大学理念的内涵是:大学是获取知识的地方(不单是传授),锻炼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场所,大学的科研(不是搞买卖经商)服务社会,大学的精神(崇尚)真理影响社会,大学要融入国际社会。在这里,我想分五个方面,阐述我的思考。

一、大学是获取知识的地方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都把大学理解为“传授知识”的神圣地方。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的大学理念传入中国,我们都已经知道大学不单是传授知识,还有其他许多的功能。就以教学而言,从传授知识这个功能来考察,我们的大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从学校外部条件来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掌握知识已不仅仅是以往的从老师和图书馆那里,而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等都可以获取知识。而且事实上由于年青人的灵活、快捷的特点,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量比老师还多,速度比老师还快。

从学校内部来看,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大学本身教师“传授”的功能越来越小。比如每学期学习周数、周学时数都比过去大大减少,每课时的时间也缩短了。自修课和课外时间教师也不像以前那样总是同学生在一起。再加上完成学分的学生可以提早进入社会实习。可见在校内真正传授知识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大部分的时间要靠学生自己学习去获取知识。

当我们很清楚地明确大学是获取知识的地方,传授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就不会消极等待老师的传授,而是积极寻找学习的其他途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校方面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上进行完善,加大投入,营造一个良好的获取知识的环境条件,学生自然会利用它进行学习。这样我们把自己思想作一点转变,也许会有利于教学改革。

二、 大学是锻炼能力的场所

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高中阶段已经有所养成。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要把这三种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加强,进入社会工作后,就能施展这些能力。所以大学是个中转环节,把它看作为锻炼这三种能力的重要场所。

学习能力是学生进校学习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教师的作用是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各门学科有独特的学习方法,这是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培育的。总体来讲,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实践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锻炼外,校内外的实习过程中都可以锻炼。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把课本知识、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的行动,掌握实践中的知识。现在的问题是缺少实习的地方,大学里的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实习,重在培养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和在将来运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锻炼比较困难。创新知识需要进行科研,而科研需要经费。硕士、博士生跟导师做课题,锻炼创新能力没问题。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一环就是指导好毕业论文。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大学的科研服务社会

大学要服务社会。这个思路我们过去一直有的,但大学以什么服务社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反思。过去的认识是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服务社会。78年科技大会以后,有所改变,大学都纷纷成立科技服务公司。回顾科技服务公司所做的服务,有些是经商做买卖,有的是出租教室、操场,还有校办工产等,都只不过是创收而已。

强调大学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大学内会形成科学研究的气氛,在积累科研成果的同时,达到创新知识,发展知识,学术也会上一个台阶。现在大学里,科研经费较之过去增加了很多,充分利用这些科研经费,用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是可以做到的。大学更应该通过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实现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学的精神影响社会

人是要有精神的,没有精神,就会垮掉。大学也一样,要有精神。大学有了精神,才能发展成为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批判、创新、宽容等都是大学精神。这些精神是在大学全体人员长期努力,培育起来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不同的大学凸现出不同的大学精神,我想,追求真理,崇尚真理应该是大学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

大学精神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精神。大学精神不仅仅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不断地批判和创新、关怀社会和他人、善于沟通和合作的人,而且通过他们一批又一批地去影响社会、引领社会。中国社会目前的现状是社会的腐败、作假等现象正在危害大学,改变大学。我们更应该倡导大学精神,净化大学,反过来应该用大学精神去影响社会,改造社会,引领社会。

五、大学要融入国际社会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话题。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正在积极参与,努力融入国际社会。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都说明了这一点。还有国际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都有中国的声音,而且举足轻重。我们可以预料,在未来的发展中,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必定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事务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将来的国际社会中能够很好地融入,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在大城市的中学都在进行国际化教育,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几年以后,进入大学的新生恐怕与现在的新生不一样。他们有面向世界的胸怀,放眼全球的目光。大学教育也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用国际的标准来衡量办学,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国际事务中有竞争力,还能够站在国际科学技术前沿从事创造研究等。

在外国大学国际化的带动下,这些年中国大学也在进行着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也参与了近二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世界,学习了世界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也介绍了中国的悠久文化、传统技术等。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学习,使大学融入到国际社会中去。

以上所述都是自己最近学习后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吸收国外现代大学的先进理念,已是当今大学的共识。回顾一下国外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知道,学习别国大学理念不是照搬。德国早期的大学理念没有照搬英国的,美国的大学理念也没有照搬德国和欧洲的,都是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把别国的大学理念发展完善起来的。倘若中国结合中国的国情,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大学理念,不仅有助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对国际社会的教育也是一种贡献。

博客原文地址:http://meisongzhu000.blog.edu.cn/2010/57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