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年第2期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龙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中表现出大众化、多元化、多样化和国际化趋势,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终身教育的今天,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为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而且在整个人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知识社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是每个社会都要面对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既可以促进发展、增进繁荣,也可以破坏和瓦解社会的秩序。这是每个社会都要警惕的。“教育将成为知识社会的中心,学校将成为知识社会的关键性机构”。高校是知识社会下的关键机构,同时也是知识、文化和社会相互联系的场所。因此,促进知识社会的发展,应对知识社会中的问题成为未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高校应担负起三个使命:重新沟通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恢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大学与社会、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
一、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又称智力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对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而智力资源的无形资产是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人才为核心的经济、以信息为支柱的经济、以创新为灵魂的经济。知识经济消费的是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利用知识和智力开发创造的物质财富,将大大超过由传统技术用稀缺自然资源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知识已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最根本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高度发达的时代。
1.知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知识。贝尔认为:知识社会是一种经济转型: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业经济,转型到劳动力高度集中于服务、思想和通信的后工业经济[。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或劳动力,而是知识。社会价值是由“生产力”和“创新”创造出来的,两者都是“知识”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卡斯特尔斯认为,在工业发展模式中,生产力的主要来源依赖于新能源的引入,依赖于在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分散使用能源的能力。在新的信息发展模式中,生产力的主要来源依赖于知识时代的技术,依赖于信息处理能力和符号化的交流能力。杰勒德•德兰迪认为,在“知识社会”中,知识不能被简单地“利用”或被看做仅仅是知识本身,因为它已经融入了处于社会深层的认知联合体、概念结构以及权力与利益的认知结构中。
2.知识社会下生产关系发生了彻底改变。在知识社会下将不是知识创新服务于物质生产、知识创新能力依附于物质财富,而是物质生产依赖于知识创新、物质财富依附于知识创新能力。生产关系中的这种变化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人身依附、物的依赖逐步走向人身的自由和解放。
3.知识社会的主力军是“知识型工人”。德鲁克认为,知识型人才是知识社会的“原型”。他们定义了知识社会的工作能力,也体现了知识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承诺。在知识社会,知识工作者虽然在数量上比不上其他群体,但是新型知识社会的特征、领导阶层和社会分布状况将取决于知识工作者。他们可能不是知识社会的统治阶级,但他们已经成为领导阶层。知识型人才的核心是博学多才、知识丰富。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的形式、内容、含义和责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学习和教育成为知识社会的中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我们正在进入学习型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个体、公司、地区以至国家的成功,同其他因素相比,将更多地反映他们的学习能力。卡斯特尔斯认为,最好的工作是那些需要高水平教育并能提供机会获得更多知识的工作。教育是提高劳动质量的关键。吉登斯认为,“投资教育”是“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财富)重新分配的关键基础”。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国家未来的繁荣不是依赖于教育其国民使他们掌握某一特定经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他们发展学习和应对变化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面临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或经济衰退时,能够作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再培训能力。
5.“独创性鸿沟”在知识社会将会加大。霍默认为,独创性是指能够解决实际的、技术的和社会问题的理念。虽然我们需要更大的社会的独创性,尤其是在今天的复杂世界中,但我们所能创造的独创性却远远少于对独创性的大量需求。对独创性的迅速增长的需求和供给的部族之间的落差就是“独创性鸿沟”。在知识社会中,例行公事是敢于冒险的敌人。
6.道德问题在知识社会中将会凸现。知识是知识社会发展的关键,而社会部门不会对知识社会的凝聚力发生影响。这使得经济利益再也不能将所有的其他问题和利益整合成一个整体。在知识成为关键性经济资源后,被整合在一起的各种利益开始分崩离析。非经济利益逐渐成为新的多元社会的首要问题。政治的首要内涵越来越多地不是“谁得到什么”,而是价值观。经济问题可以妥协,但道德问题却很难妥协。“半块面包仍然是面包”,但“半个婴儿”却只能是尸体,“半个濒危物种”只能是已经灭绝的物种。
7.人本管理重心的转移。在知识社会,人本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方面,既满足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人对自我价值追求的需要。这一时期的人本管理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的自主管理、价值管理和民主管理的管理方式,不断满足人对自我价值追求的需要,开发人的能力和智力资源,使人能够将内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出来,实现企业与成员的共同成长与发展目标。
不平等的加剧导致世界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对抗。知识经济正在加大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同时也拉大了这些国家中的贫富差距。饥饿和贫困的人们被繁荣的西方社会排除在知识经济的利益之外,产生了绝望、憎恨和仇恨的情感。全球化中不能分享全球化利益的民族和地区转而向内,从自己的文化、宗教和种族中寻求意义和特性。这导致世界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严重对抗。世界主义热烈欢迎文化的多元性,而原教旨主义则认为多样性是威胁的,摆脱困境的出路就是暴力。
二、面对知识社会高校职能及管理方式的转变
知识经济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经历的最发达社会形态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就指出,信息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自立资本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成为社会的主流。他断言:世界上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世纪像即将结束的20世纪一样发生了如此重要和迅速的社会转型变化”。变革一直在塑造着大学,并赋予大学特有的风格,同时大学也在积极寻求保留与传播其学术成就、文化观念和人类文明的价值。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坚守者和继承者,它曾经改变了大学所处的社会与人类生产方式,而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而言,有深刻和多维的影响。仅在职能上,大学已经由中世纪的单纯教学,经过19世纪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再到威斯康星思想诞生以来的服务职能,而如今的大学除了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传统职能,显然还有增加的新任务。比如,对促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大学与国家的国际化,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知识是大学的媒介,而大学是发现、塑造、获取、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地方和主体。大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教育年轻人;保留我们的文化遗产;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富强提供基础研究;培训我们的劳动者并评定他们的能力;挑战我们的社会并刺激社会发展。事实上,知识社会中的大学竞争力也成为当前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因素。知识与受教育者已经成为国家繁荣与安定的关键,人们对此已达成共识。
知识社会的新变化带来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必然重新思考大学在这个巨变时代的定位、角色等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大学管理问题。德鲁克说:“管理的核心是使知识产生生产力。换句话说,管理具有社会功能。从其实践意义来看,管理确实是一门基础学科。”纵观大学的历史,由于其学术过程的特性,它被赋予一种独特的管理地位。在这个充满变革、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大学更需要强大的领导阶层与管理机构。很明显, 21世纪的大学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以应对我们社会的需求变化、机遇挑战和教育机构的变化。现代大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复杂的社会机构之一,这种机构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它的活动、它的支持者以及它所服务的社会的不断变化的性质,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富有经验的、高度责任感和开明的大学管理和领导是极为重要的。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学也正在往精深和综合方向发展。知识社会由不同团体组织构成,因此,管理将成为社会核心的、与众不同的机制。学校管理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管理活动必须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进行管理革命;运用集成管理的方法,通过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资源要素,开阔管理的视野;提高各项管理要素的交融度,增强管理对象的互动性,科学定位创新性大学。
三、面向知识社会的高校教师的教学使命———催化剂
面向知识社会的高校除了做一个被动的参与者,无助地被拖进市场,还可以起到引领改革的作用。这样,与其谈论大学的消亡是后现代背景下知识变得支离破碎导致的结果,或者是民族国家逐渐消亡的结果,或者是引入市场价值观的结果,还不如说是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方法促使大学形成新的特性,即根据自身的能力来扩展以反映社会广泛的需求,并以此来巩固大学在知识社会中的公民身份。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必然地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社会的催化剂,教师必须做到:
1.促进深层认知学习。知识社会的教师要能够使所有学生达到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并能与他人有效地交流,而不是将知识当做让学生记忆的东西。
2.学习在自己学习时没有使用过的方式教学。认知科学的新进展及社会对学生高能力的期待,对于高校教师的影响意味着,高校教师要学会使用与自己做学生时被教的方式完全不同的方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包括:强调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原认知技能,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基于脑科学的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多元智能以及不同的“思维习惯”,使用广泛的评价技术,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技术,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3.投身于持续的专业学习。知识社会对教育的不断更新的需要使得教师必须投身于持续的专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能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
4.在团队中工作和学习。当代高校教师的工作是个大的工作团体,而不是处在小的个人小组中。高校教师在复杂的、迅速变化的知识社会,教师的专业工作和专业学习不可能单独一个人完成。所以,教师团队或专业学习团体一起讨论、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5.开发并吸取集体智慧。有效的团队学习、问题解决以及共同学习需要一种高水平的“情感智力”。情感智力包括: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别人的感情具有移情能力;能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不让其失控;具有激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具有将前四种能力付诸实践的交际能力。这些能力迫使高校教师必须学会改进与同事的关系,建立高效的团队,有效地解决问题。总之,集体智能的发展和分享,将成为全球经济中安全的最终保证。
6.培养变革和冒险的能力。知识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信息迅速发展并在全球持续传播,金钱和资本无情地流动,组织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政府政策摇摆不定。这些使得知识社会中的高校教师必须发展敢于冒险、善于应对变化的能力,才能在面临新要求新问题时担负起调查研究的责任。
7.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信任感。作为专业人员的高校教师如果想取得进步,并对学校中的复杂世界产生影响,他们就必须学会“专业信任”。专业信任是对工作的积极的共享,是持开放态度的互惠学习。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要信任对他们来说并不知名的人,信任自己不熟悉的人,信任那些可预言性和可信度未曾经过多次证明的人。
四、超越知识社会的高校教师的教学使命———应对者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社会的应对者必须做到:
1.促进社交学习,培养责任感,培养个性品质。通过与他人交往学习,培养对他人、社会和世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
2.学习与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变单一的互动关系为持久的结合或联系。良好的关系对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当学生真正从情感上投入学习时,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因为最简单的认知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平静专心的情感状态。
3.发展世界认同。关爱对象常常始于你认识的人、你所看到的人。世界认同则要求关爱那些处在我们视力范围以外,但永远不可以被排除在我们关注范围之外的人。
4.致力于持续的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个体自主的专业发展不仅涉及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高校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日益成熟,并发展其他的优秀品质,使自己的学校成为道德共同体。
5.在合作团队中学习和工作。在知识社会中,高校教师要在长期的协作团队中一起工作。作为一个相互关爱的专业共同体,相互约束相互挑战,能够安全地经受因意见不同而带来的冲突。
6.加强情感理解能力。情感理解能力是指对他人的感受能够感同身受的能力。真正的情感理解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容易与他人产生“情感误解”。
7.加强连续性,保持安全感。如同无尽的流水般的没完没了的改革,使人们的心永远达不到目的地,永远无家可归,永远体验不到归属感。因此,我们要分清有义务进行改革和一味沉迷于改革之间的界限。
纯粹面向知识社会的高校教学只可能为学生和社会提供经济繁荣的保障,但却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局限于工具层面和经济层面。纯粹超越知识社会的教学只可能培养人的关爱之心,发展人的品性以及建构人的世界观认同,却难以为受教育者走向知识社会做好准备。因此,高校教师要将教育的两大使命———面向知识社会的教学和超越知识社会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并使之成为教师职业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