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飞狐论文网 2010-09-09
[摘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广泛研究,却是在90年代以后,特别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在新西伯利亚科技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发表以后。近十年来,已有上千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论发表,研究角度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主要从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两个角度,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一、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但是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真正开始是在20世纪初。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其《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从而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学者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3],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4]。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5];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学者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学者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7]、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8]。上述三种观点,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尽管各个学者的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想要表达的内容却都囊括其中。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科学而完整地阐述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各种因素,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比较多,既有社会文化、外部环境、教育水平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内部因素,但总结起来,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教育理念的束缚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是指不符合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旧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
彭旭、胡弼成曾经提出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极其巨大,不可忽视。他们认为传统儒家文化在人生态度、求知精神、怀疑精神、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在科学精神、师生关系、功利价值、学习风气、管理模式等五方面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9]。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在文中提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主要来自已有的文化传统,突出表现在文化上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偏重“中庸”的思维方式。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必须有适合创新意识生存的文化传统[10]。
2、教育理念僵化
刘树仁早在2001年就提出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实现由 “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11]。
(二)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很多学者,如:岳晓东、辛雅丽等,都曾经提出我国高校目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应该向应用式的双向教学方式转变,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研讨班、讨论小组、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游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12],变单一课堂讲授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克服“传授-接受”式[13]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弊端,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技术落后
先进的教学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学者都曾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以优化配置并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1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15]。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传统的措施,这些措施经实践证明有显著的成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胡弼成提出的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观,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校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主体之间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的成果。大学应当为增进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的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人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16]。此外,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等学者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良好氛围[17];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等学者提出要培育和提高师资力量,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岗位聘任制,引进市场机制来约束、激励教师队伍[18];王辉、程建军等学者提出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估方法等措施[19]。
(二)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20]。通过大量考察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22]、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23]、“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24]。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其中一种或者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组合,希望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变,收到“四两拨千金”的成效。
(三)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25]。各高等院校必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要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26]。
四、国内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不足
综观近几年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可谓范围广泛、新意不断、成果颇丰。这一时期,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了新的视角,深化了原有的认识。但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已经十全十美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1、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基本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而对每个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比较少见,还未形成体系,这将是该领域的研究者们未来关注的焦点。
2、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从不同层面简单罗列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阐明各种方式与方法之间的联系,缺少整合,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最大优势。
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总体上仍脱节。对一些理论做法的研究已经登峰造极,但对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通用性缺乏审慎考虑。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提出一个覆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服务效果优、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阻碍了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4、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力度不够,同时,对中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比较的研究也比较少见。中西方教育思想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优势,通过加强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全面总结和汲取西方的教学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今后教育思想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在实际的研究中未能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方式与方法也没有太多的差异性,把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简单应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未能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规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未能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难免有片面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