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5期
作者: 潘懋元 王琪
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当前,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型大学在发展中存在着定位不明、特色淡化的问题,从高等教育分类的角度研究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有助于这类大学从定位中走出困境,实现科学发展。
一、关于高等教育的分类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者对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分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纵向上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序号分别为5和6,其中第5阶段相当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第6阶段相当于我国的博士生教育阶段。在横向上又将第5阶段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其中,5A类是理论的,5B类是实用的、技术的、适应具体职业的。5A又可分为5A1和5A2。其中,5A1按学科分设专业,主要是为研究做准备的,以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为目标;5A2按行业分设专业,主要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5A的一般学习年限为4年以上,可获得第一级学位(学士学位)、第二级学位(硕士学位)或证书。
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我们认为我国的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学术型大学,也就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或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此类高校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5A1,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术人才。其培养层次为:本科(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这类高校数量不宜过多,规模不必太大。在我国主要是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为主体。第二种类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多科性可以称作大学,单科性的称作学院(大学与学院并五层次高低之分,只是多科与单科之别,单科而已改称“大学”的也不必强求改回“学院”)。此类高校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5A2,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的高科技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医师、律师、教师和管理干部等。其培养层次均为:本科(学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专业硕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专业博士(学位或专业文凭)。这是一个相当庞大而且复杂的院校群,包括一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属院校、地方高校,当前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也应定位于此种类型。第三种类型,职业技术高校,也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此类高校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5B,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职业技能为主,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其培养层次为:专科(副学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职业技术本科(学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职业技术硕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从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来看,这一类型的院校,当前应当以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为主,但随着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将逐渐延伸为本科层次以至培养研究生,也可转入应用型本科继续学习,如中国台湾的技职学校一样,成为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独立系统。
二、特色型大学的定位
科学定位对于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定位明确之后才能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设置什么专业和课程,编写什么教材,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及购置什么样的教学仪器设备等。特色型大学只有科学定位,才能以其特色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建设服务。
(一)特色型大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定位
中国的特色型院校,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年的实业学堂。但一般认为正式定位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院校调整,为了迎接当年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准备。我们分别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服务社会三个方面看特色型大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定位。
第一,按照各类行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特色型大学主要是面向行业办学,满足了不同行业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办学过程中,特色型大学依托特定行业,重视产学研结合,培养了大量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体生产力,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有力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工程院的一份研究表明,“在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少数著名综合大学和重点行业性大学做出了主要贡献”。[1]以航天、化工为例,培养高层次人才最多的前五所高校分别如表1:
其中,特色型大学为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面向行业开展应用研究,促进相关行业技术的提高和升级。借助与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密切联系的优势,特色型大学承担了大量行业发展、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的应用型研究,其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相关行业,促进行业的发展。从1994~1998年各部委所属院校(特色型大学)承担科技课题占全国高校承担科技课题比例(表2)可以看出,部委院校(特色型大学)承担的科技课题比例高于部委院校(特色型大学)数量占全国高校数量的比例,这一方面是由部委院校(特色型大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部委院校(特色型大学)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特色型大学直接为相关行业服务,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特色型大学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通过科研合作、技术转让与指导等多种形式为行业服务,直接推动行业的发展。中国矿业大学为我国矿业、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到1999年学校建校90周年之际,共为国家培养了23760余名毕业生,其中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500多人,煤炭系统的博士生85%以上都是该校培养的;同时在该校诞生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一系列矿业等理论体系和方法,其中5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3]可见,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特色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服务社会等方面定位于面向行业,注重应用,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二)世界主要国家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和分类发展
在美国,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特征。各大学院校根据自己所处社区和地理位置、资源和教学水平、顾客或服务领域的需要等情况,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地明确办学宗旨和任务,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即使是在同一个州的不同大学所设的同名专业,也会因专业侧重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办学特点和市场。因此,美国既有闻名世界的哈佛、耶鲁,也有深受社区或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欢迎的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不同的大学也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如哈佛大学更强调基础性科学研究,而在美国石油勘探和生产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更重视有工业开发和商业价值的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使该学院成为美国最富有竞争性的大学之一。[4]同样,在法国,既有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大学,也有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为办学宗旨的大学校,后者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德国,既有坚持洪堡思想的柏林大学,也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的专业学院,后者旨在培养能把基础理论转化为实用技术的“桥梁式人才”,同样深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倒是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多科技术学院在产生之初旨在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办的很有特色,但升格为大学之后,培养目标倾向于学术性,特色反而被淡化了。因此,从世界范围看,分层分类发展才是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之路。在同一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内,不同类型的院校科学定位,并行发展,分别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这样,既能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学术型(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只是类型的差异,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也只是学科门类相互沟通与数量多少的差别,并非水平的高低。每一类型都可以培养不同层面的拔尖人才、一流人才,都可以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大学”,没有必要求大求全,相互攀比。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和成功之处在于面向特定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究和直接为特定行业服务;从现实看,特色型大学的优势依然是立足于传统特色学科、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从世界范围看,类型的差异不等于水平的高低,不同类型的高校均可办成“一流大学”,立足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分类发展才是高校办学的成功之路。因此,特色型大学一般应定位于面向特定行业的应用型大学。
三、当前我国特色型大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一)特色型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定位不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新一轮高校调整之后,特色型大学与原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已不存在,原行业部门不再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特色型大学与原行业的联系也变得松散,面向特定行业办学的定位有所动摇。加之缺少相应的特色评估指标,在单一的评估标准影响下,特色型大学纷纷扩大规模,增设专业,办成多科性院校。但长期以来,特色型大学是以为特定行业服务作为主要目的,其办学优势也集中于与特定行业密切联系的学科和专业,与传统的综合性、多科性院校相比,新增设的非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实力相对较弱,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第二,资源整合不利,特色淡化。大量增设学科和专业后,很多院校传统上具有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规模甚至还不到1/3。由于缺少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有限办学资源的分散,影响到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再加上原有来自行业部门的优惠政策和毕业生对口就业的渠道不复存在,特色学科、专业的发展面临窘境。
(二)特色型大学科学发展的思路
第一,明确办学思路,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如前所述,特色型大学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办学要坚持走面向特定行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道路。这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需求,也是由特色型大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特色型大学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综合性大学,避免求大求全;也要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仍应有所要求;应着眼于培养适应特定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重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特色型大学应当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开发研究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特色型大学要着力建设一批既掌握高深专业知识又熟悉相关行业生产领域实际操作和管理、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科学研究上看,特色型大学要以应用性开发研究为主,以行业市场为导向,为行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第二,增强办学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主动与行业及行业相关部门加强联系。与原行业部门脱离行政关系后,特色型大学从原行业部门获得的资源和信息减少,办学定位、办学效益和水平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应当改变观念:特色型大学服务的是行业,而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与原有行业主管部门脱离了行政关系,不等于与相关的行业也脱离了关系。不论这个部门是否存在,不论是否受这个部门的直接行政管理,只要这个行业还存在,特色型大学就必须紧贴甚至引领行业的发展。这一点必须十分明确地体现在办学观念中。
第三,优化学科结构,建成新的、有特色的学科群。如上所述,特色型大学在与原行业主管部门脱离后,大多数已经发展成学科齐全的多科性院校。但很多新增专业是追赶热门,匆忙上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竞争力较弱,学生就业较难。针对这种情况,特色型大学要围绕自己已有实力较强的特色学科建设新的、有特色的学科群。也就是说,新增的学科和专业要尽量与传统特色学科和专业密切联系起来,培养特殊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对于那些无法与原有特色学科和专业相结合,而又实力较弱,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该停办的就得停办。
第四,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专业领域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人员的培养仅仅拥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是很难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各国教育也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多面性”的培养。如法国大学校就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多科性的综合技术培养,使他们不仅能适应企业的技术和经济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传统上由社会学家所处理的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报告中指出,“一个人过分集中于某一分支领域,将使其后来的研究成果受到限制,并且影响其职业的选择”,“过分狭窄的教育经历”将会使研究生适应“后来的中途职业改变”非常困难,“特别是对非传统型的工作领域”。因此“研究生计划应强调多方面才能的(versatility)教育”,应“提供一个更宽的学业选择范围”,“使学生能获得更广泛的学术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一点对我国特色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特色型大学应在重视搭建通识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办成多科性的院校,要充分发挥新增学科的作用。一方面,按照“强调基础、注重融合、拓展视野、开阔胸襟”的要求,通过学科间的综合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保证课程结构合理,层次规范,基础平台得到进一步拓宽,使学生的知识转换与迁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加宽与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出发,增加复合类、应用类课程的比重,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通过分流不断增强学生的适应性,逐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要分类发展。科学定位是健康发展的前提。特色型大学应在研究自身优势、劣势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在科学定位的前提下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并进而规划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取向,在高等学校的竞争中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