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
发布时间:2011-06-02    文章录入:    点击:[]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微观深层研究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10月

【摘 要】我国十年多来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有两个典型特点:一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二是重硬轻软、重宏轻微。当前进入“深水区”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要有新的方向:要关注具体教学过程和教学内部的微观机制;要吸引普通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广泛参与;要关注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创新;要关注师生教学观念和意识的转变;要加强教和学的服务支持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质量建设

一、十年来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反思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回顾来看,这场涉及全国数千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建设颇受社会各界关注。作为组织者的政府以行政权威主导下的教学评估和附带资源和声誉的“质量工程”项目等形式来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对实际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持续了十多年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 自上而下、自外而内。 十年来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走的是一条从政府到高校、从中央到地方的自上而下的实施路线。 首先,从质量建设的推动者来看,是政府最先关注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 教育部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出台的4号和1号文件, 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一开始就把“扩招”看作是发展的“黄金”机遇,一味地扩大规模,他们还没有因为教学质量问题感受到生存的危机,因此也就没有明确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建设的动力。 其次,从质量建设项目的设置者来看,是政府主导了教学质量建设的方向和内容。 各级政府不但实施了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且还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这两个项目可以说成为了十年来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中心内容。最后,从审批者来看,政府对各所高校教学质量给予权威的评估结论,并决定相关申报项目的立项与否。 所以说,在这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中,中央和政府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此外,正是因为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开展质量建设, 所以不但质量建设的动力来自于教学之外的行政权威,而且质量建设的形式、步骤和方法也是真正由教学之外的管理者来规定。可以说,这样的质量建设是外发型而不是内生型, 质量建设的行动往往只是行政命令驱动的结果, 高校以及广大教师和学生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行为和自觉意识。

2. 重硬轻软,重宏轻微。 正是因为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实施路线,所以这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偏颇和盲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重视硬件、轻视软件,重视宏观、轻视微观。 因为在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质量建设中,顶层管理者和外部的目光往往只能关注于易控易测和最表面、最易见、最普遍的问题,而对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和微观机制则是无法或无心顾及。 以“质量工程”为例,其建设重点集中在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教学团队、教学评估、对口支援等六个方面。再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例,评估指标较多地集中在一些宏观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等)、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等方面,即使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效果”一级指标下,其选择的二级指标和观测点也止步于宏观的硬性的东西。这些方面涉及的大都是高校教学的基本条件、基本平台和硬件保障等方面。 显然,这种重视硬件和宏观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思路, 显然契合了扩招初期高校办学资源短缺、投入不足的现状,因此在质量建设的初期也就自然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的看来, 十年来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但它忽略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及其建设的特殊性, 把抓教学质量等同于一般的抓行政事务,企图通过政府权威和管理部门的推动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完全忽略了课堂教学、教师、学生、教学观念等教学过程中更微观、更深层次的因素。 今天,高校的办学治校理念、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清晰,师资、图书、设备、建筑面积等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学科、专业、课程等平台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质量建设思路不再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需要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微观深层因素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教学质量建设既要考虑外围的、基础性的教学条件、体制、平台等问题,更重要的还应考虑课堂教学、教师、学生、教学观念等具体过程和微观深层次因素。笔者认为,十年来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更多关注的是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或者说是外围的工作,而对于具体教学过程和微观层面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则没有引起充分重视。这些微观深层因素主要有:

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学校办学的“中心之中心”和人才培养过程的“重中之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但是实际上,不管是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高校的办学实践,还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校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忽略。从管理上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新世纪以前一直是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等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主。 至世纪之交之时,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①。但是,高等教育微观层面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没有得到推进,课堂教学以及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等方面的改革没有跟进:从高校的办学实践来看,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由来已久,并伴随着以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的高校竞争日益激烈而日积愈深。新世纪以来,尽管一些高校普遍开始重视教学改革, 但是与宏观政策相对应,改革重点落在面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具体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要么没有涉及,要么就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理论研究上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设立30年来, 其研究重点也一直侧重于体制、结构等宏观研究,对高校教学的关注则较少。 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总的来说是宏观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研究的盲区,以致于最后形成了 “大学教师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的教学本身”的局面。

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在管理、 在办学和在研究上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忽视,使得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呆板,方法落后,师生关系僵硬,效果堪忧。 高校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少有创新,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代代相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还没有在高校课堂中得到应用。笔者认为,如果不推进具体教学过程的改革, 如果教学改革不能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层面, 过去我们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所进行的各项改革建设工作都有可能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 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关键和根本。 也正因为如此,周远清同志认为教学方法的大改革是今后深化教学改革、 质量大提高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所以他呼吁:“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 ”[1]。

 2. 教师和学生。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影响实际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呈现者和教育影响的提供者,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系于教师质量的高低。 学生是学习的执行者,是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者。 但是,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不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的意志、目标和观念、能够主导自己行为的鲜活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欲望、态度、方法、能力等因素直接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和质量。所以,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是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最核心要素,任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都不能轻易地忽略他们的存在;也只有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入手,只有将全体教师和学生都融入到教学质量建设的行动中去, 才能最终真正全面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但是在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是通过行政力量在各级管理部门之间垂直传递, 高校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似乎更多地是来自于评估结果的成绩和项目立项所带来的社会声誉和经济资源。

这样, 以评估和项目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质量建设在更多的时候是落在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及个别一些明星教授之上。 教学质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工具性的价值,进行质量建设的目的不在于教学质量本身, 而是质量建设所带来的附加意义。 这样,高校的广大普通教师和学生就被置于实际教学质量建设的视野之外。 在很多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努力因为缺少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只成为一句响亮的宣传口号,或是成为有关部门和个人争取资源、创造政绩的工具而已。在教学质量建设的努力之外,广大教师和学生仍然在延续与过去完全相同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教学质量建设工作与实际的教学工作甚至渐行渐远, 更遑论在广大师生之间形成清晰自觉的质量文化和行动了。

3. 教学观念。 实际上,即使是广大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而且均是发自内心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也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最终能够有效提高。 因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师观、知识观等等。教学观念就是教育主体关于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应该是什么”、“什么是最好的”等问题的认识。 如教学观表明的是教师和学生关于“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样的教学是最好的教学”等问题的认识。教学观念反映的是一种价值倾向,是教育主体对教学各方面的理解。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决定了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行为,决定了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也就决定了有什么水平的教学质量。

在行政主导下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在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教学质量建设过程中, 由政府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推动的各种改革建设工作,因为忽略了广大师生的参与,也自然就忽略了教师和学生教学观念的转变。广大师生仍然固守着传统的教学观念, 那就使得很多在管理层看来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因为没有获得师生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实际上沦为了作为摆设的花瓶,难以产生真正的效果。显然,这里重要的“瓶颈”在于教学观念。

4. 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 相比国外而言,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中管理得过多,对教和学的支持与服务过少。几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建立在传统管理思维上的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学,缺少高效的学生助学系统。 高校设置的教务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组织机构,但是正如其名所示,教务处仅仅是处理教务工作的机构,对于学务则是无暇顾及。实际上,教学工作是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 学双方的密切配合和积极互动。 特别是在高校,作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上的成人的大学生,他们更加具有学习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高校教学中,不但教师的水平、态度影响教学质量,恐怕学生的学习方法、模式和风格等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更为甚了。 在境外的很多高校里,教学工作既重视教师的教学,也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甚至建立了专门的学生助学系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有很多专门的学习中心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和困难[2]。在我国高校里,虽然设置了学生处和团委等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处理贷款、评优和社团等学生事务, 对学生的学习既无暇顾及, 也无心无力考虑。 这样,学生在遇到了学习问题时候往往是无依无靠,在面对考试压力的时候非常无助。 显然,缺乏高效的学生助学系统是影响高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未来方向

今天,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外围、基础性的工作得到大力推进,基本硬件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进入了“深水区”。 处于深水区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需要有新的方向。

1. 要关注具体教学过程和教学内部的微观机制。近十年来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关注了高校的软硬件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关注了学科、专业和课程等教学的平台,但是对于教学内部的微观层面的教学运行过程则是涉入较少。当前,在高校办学条件基本得到保障,外围改革基本就绪,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已经就位的情况下,高度重视具体教学过程、大力深化教学内部的微观因素和机制改革, 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

2. 需要普通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广泛参与。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政府和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和互动,需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方面、环节,需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全员参与。为此,要通过合理的激励和制度设计,形成教学质量建设的文化和氛围, 将教学质量建设工作转变成为一种自发的、低重心的,广大师生全员参与的,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群众性行为。

3. 要大力关注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创新。各种外围的、 基础性的改革建设工作本身并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它们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其意义和作用主要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通过改革考试方法、创新课堂评价标准等多种渠道,努力改变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满堂灌、重知识传递、重低阶能力培养的现状,积极将近几十年来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入到高校教学实践之中,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4. 要大力关注师生教学观念的转变。 正如课堂教学为人们长期忽视一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和意识也一直没有进入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的视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成为当前直接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和质量提高的重要障碍。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教师必须拥有科合理的教学观念,按照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教学。 二是大学生必须拥有合理的教学观念,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中小学,我们很少谈学生的教育教学观念,因为学生还很年轻,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依靠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是在自己观念主导下的行动, 所以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态度、方法、效果和师生关系有重大影响。 三是教师和学生还必须形成一致、兼容的教学观念。艾德勒认为教育是一门“合作的艺术”,教师只有和学生进行合作,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结果[3]。 这里,有效的合作要求师生拥有一致、兼容的教学观念,认同共同的价值倾向,接受共同的目标和方法。反之,不能兼容的教学观念可能使得高质量的教学或学习都难以取得最终较好的教学质量。

5. 要加强教学的服务支持体系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关注教学工作本身或者教学具体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教学的服务支持体系建设, 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当前,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加强教师发展(特别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工作体系的建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当前,我国大学教师发展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特别是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大学环境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发展几乎被忽略。 大学教师是以学者、而不是教师的身份进入大学讲台的,他们缺少专门的教育专业训练,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最基本的指导和帮助,缺乏科学的指导。 这里,需要像很多发达国家高校一样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或类似机构,建立系统的教师发展体系和制度,为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革新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学生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就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但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习提供咨询和指导的类似服务机构还很少,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探索,缺少科学指导和有效帮助,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高校应该大规模设置学习指导中心或类似机构,或为学生配备学习导师,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服务体系和制度。

【作者简介】刘小强,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