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发布时间:2011-07-12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高校办学特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章在分析高校特色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办学特色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特色办学研究的政策意涵好办学特色研究的未来走向,以期对进一步深化高校办学特色研究和特色构建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办学特色;研究

大学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近十年来,特色办学逐渐成为高校的主流意识,并在战略规划中得到体现。学界也对高校办学特色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的研究进展如何?未来的发展路向是什么?这些研究对相关政策制定有什么启示?本文拟通过文献法对有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把握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一、高校特色办学的现状

1.高校办学特色意识日益增强

大众化以后高等院校市场竞争机制逐渐形成。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大学愈益重视办学特色,把特色视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招生宣传中非常重视学校办学特色的介绍,如强调学校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等;第二,在毕业生就业推介方面的关注;第三,在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方面,学校集中优势资源,培育特色项目,并加强营销策划,重点推广特色项目成果等。

2.逐步将办学特色视为大学发展战略

近年来,许多大学逐渐认识到:仅增强办学特色意识是不够的,办学特色不只是学校求生存的手段和途径,更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和前进动力所在。因此,很多学校将特色强校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并将办学特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当中,力冈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落实有关办学特色的思想和方针,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如中国科技大学提出,要秉承“我创新,故我在”的英才教育理念,建设“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南京大学提出,“以特色立校,扬长避短;以特色强校,凸显南京大学的品牌和地位”:中国海洋大学提出“建设世界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标: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形成高峰,即要在海洋特色方面“异峰突起”,有所突破,代表国家站到世界海洋领域教学科研的前沿。

3.寻求特色与办学趋同的矛盾出现

在寻求特色办学的同时,不少高校出现特色丧失或者为特色而特色的问题。有专家戏称:没有特色是当前中同高校最大的特色。尽管从国家支持力度、科研比例、学位授予状况、主管部门、投资主体、学科类型,都可以将高校划分为不同类型,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形态上具备分化的特征。但这种分化只是体现结构性差异的结构多样化,并非培养目标、管理制度、教育要求、招生录取、教学方式、考试评价、毕业求职、教师聘任、学术追求等内涵与实质的多样化。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是形式上的分化,而实质上却越来越趋同,如目前一些大学盲目求大求全、追求发展成综合性大学的现象并非个别。另一方面,不少大学在追求办学特色的过程中陷入了“为特色而特色”的误区。如一些学校企图以几个特色项目来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或脱离学校的办学传统,搞短期的特色发展项目;或脱离学校的学科依托,搞孤立的“科研特色项目”、“学科特色项目”。还有的学校办学特色建设人为随意变更,缺乏长远的整体战略规划等等。这些做法,都严重违背了大学办学规律和办学特色形成规律。

二、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的焦点

1.办学特色的体现向度

从已有研究看,特色到底是整体优势还是局部优势学界尚存争议。在笔者看来,特色既可以是整体优势,也可以是局部优势。因为特色是可以分类、分层的,既有显性的内容,也有隐性的内容;既有理念层面、制度层面的特色,也有实践层面(行为与效果)、物化层面的特色。高校办学特色的内容是广域而丰富的,可以从不同维度把它进行划分,并在不同的向度体现出来。

所谓办学特色的“体现向度”,是特色体现的层面、方位等维度的总称,即特色从哪个层次、哪些方面去体现。学界很少用“向度”这个概念,大多用“构成要素”这个概念。但在笔者看来,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但不一定体现在所有层次、所有方面,每一种“体现”并不是“构成”办学特色的“要件”,所以用“构成要素”不是十分贴切。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办学特色的体现向度进行了探讨。

有研究认为,根据大学办学特色的表现形式,办学特色可分为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两大类:显性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学科环境、规章制度等要素,隐性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学术氛围、学校精神等要素;根据办学特色的可感知程度和抽象程度,办学特色可体现在三个层次:物化层(自然环境、建筑物、教学科研设施、机构设置、学校徽标等)、行为特征层(学校的方针、策略、规章制度、培养模式,教职工责任意识、进取精神等)、理念层(办学理念、价值取向等);大学办学特色还可体现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传统等,中观层面包括教育观念、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微观层面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    

还有的研究认为可从办学思想、办学主体、办学模式、办学环境等四个方面来划分高校办学特色,其中办学思想的特色,包括办学主张特色、办学理论特色等;办学主体的特色,包括校长的特色、教师的特色和学生的特色等;办学模式的特色,包括目标模式特色、结构模式特色、功能模式特色、体制模式特色等;办学环境的特色,包括外环境特色与内环境特色、硬环境与软环境特色等。

那么,在众多的体现向度中,办学特色主要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或者说哪些方面是办学特色的重要维度?有人认为主要体现在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有人认为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规章制度、学校传统、社会影响;还有人则认为关键是学科特色、人才特色和经营特色等等。综合各方观点,相对比较一致的共识可以概括为:高校办学特色应该主要体现在办学文化理念、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规格和管理体制机制上。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办学理念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灵魂:学科专业是核心,应当成为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才培养是目标,办学的特色最终要体现在培养的人才规格上,缺乏人才质量保证的办学特色是没有意义的;而管理制度则是保障。

2.办学特色的基本特性与影响因素

研究者在界定高校办学特色这一概念的同时,还进一步讨论了高校办学特色的基本特性。有研究将大学办学特色归纳了五个基本特征:独特性和先进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发展性和时代性(或称为创新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导向性和基础性。有研究认为大学办学特色具备独特性、优胜性、公认性和稳定性等四个基本属性。还有的研究认为,办学特色的基本特质可表现为独特性、卓越性和积累性三个方面。

关于对办学特色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种观点是,影响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大学校长和大学教师。其中,大学校长是办学理念的主要倡导者,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导力量:大学教师是办学理念的主要执行者,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力量。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制度建设是影响大学办学特色的最重要因素,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大学制度。校长作用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优秀成果的取得,都需要大学制度建设作为保证。而大学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大学校长的选拔制度,大学教师的评聘、晋升和进修培训制度,学生的招生、录取和培养制度等。上述观点均有其道理,总结起来,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和制度的因素。各种因素的地位作用是不一样的,但各种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

3.办学特色的建构策略

大学办学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建设、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大学办学特色不可能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通过简单的几个建设途径就能实现,更不能通过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形成,办学特色是在继承办学传统、发挥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发掘、培植、保持和强化才能形成。因此,培育和提升办学特色就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大工作,更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几乎表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具体的构建策略上,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从政府、社会、大学三个层面提出了创建我国大学办学特色的对策:政府层面——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并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同时改革校长遴选、任期及考评制度;要正确引导大学办学水平评估,建立大学分类评价制度;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与激励政策。社会层面——要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用人机制;要完善社会竞争机制,建立有利于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社会评价制度。大学层面——要纠正办学认识偏差,增强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意识;要建立现代大学理念与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政治、行政与学术权力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要合理规划办学特色建设。有研究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大学学科发展战略、大学形象识别战略和大学整合营销传播战略”三大战略,并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评价体系、市场运作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办学特色的意见和建议。还有的研究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建议:有的认为要在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目标体系,并首先在办学理念方面形成特色,然后在学科建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逐步形成特色;也有的认为要首先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师成长,以科研促学科发展、以科研促专业建设,然后选择重点进行突破,最后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分类推进等等。

基于研究者对高校办学特色涵义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所提出的特色构建策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重视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特色是研究者们趋于共识的观点。

三、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的政策意涵及发展路向

(一)特色办学研究的政策意涵

1.制定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

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体系,不仅有利于建立高等教育新秩序、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有序竞争,有利于高等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提高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已有特色办学研究文献普遍支持制定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导向,并提出了相应的高校分类方法。例如潘懋元、马陆亭等学者都提出分类是特色办学的前提,并且构建了引导高校特色办学的分类体系。

2.制定高校分类评估的政策

对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评估,既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同时也是对高校办学特色形成和发展的有效促进。目前,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高校办学水平与质量整体评价中最具权威的评估。为了引导高校重视“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突出特色发展,该评估指标体系把“办学指导思想”作为一项首要指标,并单列“特色项目”为一级指标,明确规定被评为“良好”以上的学校必须有特色项目,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不能评为“优秀”。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已经充分突出了办学特色,但是仔细考量,如果我们在评估中试图用相同的指标去考量所有的被评院校,可能就会出现一个悖论,那就是,我们期望通过评审促使大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来,但是结果却可能是大学越办越趋同、“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尽快制定出高校分类评估的相关政策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

(二)特色办学研究的不足与未来

1.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中国化研究有待加强  

同外对于高校办学特色的直接研究成果较少,关于办学特色与个性追求的思想主要散见于对大学校长、办学理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办学主要因素的研究中。如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通过对办学特色比较鲜明的几所学院多年的实地调研,撰写了《特色鲜明的学院》一书,总结了这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另一位美国学者克拉克·克尔在其《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一书中也阐明了特色对于大学的重要性:日本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出台了多项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引起了日本高等教育界对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的广泛重视,石弘光等日本高等教育学家都曾有过不少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精辟论述。这些研究对我国大学的发展和办学特色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国内学者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中国化研究并不多见,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和高校实际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特色构建的先进经验?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有望取得新进展

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对办学特色的宏观分析和现状描述,且研究比较分散,系统性、专门性的研究较少。在课题研究方面,由北京大学等15所知名大学校长共同参与完成的调研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战略》,对中国大学如何正确定位、形成办学特色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南于该课题是基于对综合性研究型知名大学的调查研究,因而对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构建缺乏足够的指导意义。在学术专著方面,论及高校办学特色的只有2部:《中国民族院校特色研究》论述的是我同民族高校办学特色的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编的《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理论与实践》,收集了一些国内有关高校办学特色的论文和已评估高校的办学特色报告。在学位论文方面,从1999年至2010年以“办学特色”为题名的博士学位论文只有两篇,相关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也只有十一篇。从现有的研究看,对高校如何构建办学特色还缺乏学理依据的研究,对现实依据的研究也还不够深人。由此可见,关于办学特色的研究,无论系统性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经过近十多年来的广泛研究,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下一阶段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有望取得新进展。

3.分类研究与指导必须引起关注

在高校办学特色的研究文献中,对具体某一高校(大都是作者所在学校)如何形成特色进行分析的文献占了相当比重,且多数是基于学校实际工作文本的概括总结,缺少对某一类院校(如部属院校、地方院校;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或高师院校、财经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军事院校等)进行分析比较基础上的整体研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加强对高校办学特色构建的分类指导,提高我国高校特色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

4.实证研究应当成为新的重点

已有的研究大都是停留在理论、思辨层面的探讨,一些研究结论比较多地加入了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与推论,缺少历史对比、实证数据分析和实践过程的研究,更缺乏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因而缺乏必要的说服力。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应当更多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高校,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从多个维度和历史对比的手法对个案学校办学特色的构建、形成和保持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和剖析,以深刻揭示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5.量化研究也需要有所突破

尽管国内对于办学特色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但从现有文献看,众多研究普遍都是定性的描述,对“如何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具有某种特色”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定量研究更是空白。尚没有对办学特色构建提出便于具体把握和评判依据,以及解决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案,因而可操作性差。要善于在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个案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借鉴其它学科领域较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尝试创造性地对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构成要素乃至量的规定性作出界定,为高校办学特色的把握和评判建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依据,使研究更具科学性。

作者:张元龙 浙江师范大学组织部、统战部部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