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提高我国大学国际化水平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发布时间:2011-07-12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11年第10期

大学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组织,其国际化程度是国家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思想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以及各高校对教育国际化问题有了更进一步认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大举措也竞相实施。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国际化的大潮中,很多高校也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许多思路还没有厘清,教育行动也较为盲目,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大学国际化水平。笔者认为,提高我国大学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以下几个关系应特别引起各大学的高度重视。

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与坚守大学精神的关系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在高等教育的一定领域,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高等教育服务的输出和输入。大学国际化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要使高等教育面向全球市场开放,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贸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要求,我国承诺通过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活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方式进行教育服务贸易。教育服务开放的要求把我国大学推向世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大市场。

大学精神是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逐步推进,给我们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可以给我国大学带来现代西方大学科学化、逻辑化的思维模式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推动我国的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打开壁垒,面向全球市场,来自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交流和碰撞,无疑给我们带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种种压力与冲击。特别是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商业化性质与大学的超越性、批判性、引领社会发展等性质有许多理念上的冲突。作为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大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不是消极地顺应社会,而是对社会发挥着批判、监督、匡正、推动和引领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精神是排斥商业化的,大学必须不断地追求真理并超越社会现实,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必须不断地孕育和产生新思想。坚守大学精神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动力。面临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带给大学机遇的同时,坚守大学精神也受到挑战。两者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国大学必须在推进教育服务贸易的同时,坚守和保持好大学精神。以更宽的视野、更深的理论内涵、更强的创新精神将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基本职能之中。

二、面向世界与中国道路的关系

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公民,它本身必然既是开放性的,又是民族的。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目标理应面向世界,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态度、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活动能力的人才。只有关注全球的大学才能受到全球的关注;只有面向全球、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为己任的大学,才是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大学。大学国际化正是在教育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人才的同时,使自身更好地立足世界,融人世界高等教育大局,赢得一席之地。因此,在国际化进程中,大学必须面向世界。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大学,一是要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二是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加强合作与交流,积极向世界上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比较借鉴过程中,加快提高我国大学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三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确定人才培养的全球战略观念和价值观念。面对21世纪复杂的国际竞争的局面,大学必须培养具有国际性,具有世界胸襟和眼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学生。

大学国际化,固然有其标准和考量的指标,但也不能因此一味地“迎合”,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大学国际化的目的为了更好地面向世界著名大学学习和借鉴,通过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效益,提升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的大学面向世界,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并不意味着盲目引进甚至全盘照搬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机制,更不是全盘西化。教育规划纲要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些要求是我国大学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和坚守的。在国际化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中国大学既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也应植根中华文明的沃土和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大学的使命既要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关注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和恐怖主义等危机,也要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既要倡导和鼓励思想开放和学术自由,更要旗帜鲜明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大学国际化与坚持特色发展的关系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便捷,跨国和跨地区的网络教育正逐渐形成,这使得大学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加速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也是21世纪中国大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面对大学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的大学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地进行改革创新,促进大学自身的发展。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国际化并不是趋同化.不是发展道路和发展进程一致化。从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的经验来看,它们在国际化这个过程中,坚持独立的自身价值体系,既有国际化视野.又有自己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办学理念,并根据这些理念来指导其教育实践,把国际化和自身特色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彰显优势,赢得应有的地位,走在世界的最前面。同时,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发展也呈现出差异性,各有千秋和特色。

中国大学国际化,不是要消除大学自身特色,而是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更加注意强化其特色,并且使之提升到国际级的特色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学必须注意处理好特色化发展与国际化之间关系。大学也只有坚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服务于自己的国家和民众,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认同。因此,我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完全被“一流大学”的规则牵着走。更不能放弃中国大学的使命和自身特色。加入WTO之后,我国的教育服务也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大学面临的竞争加剧,更应积极顺应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并且在国际化过程中找好自己的发展优势,强调特色办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将特色和品牌作为制胜法宝。通过精心设计的“品牌”发展战略,确立学校领先地位和个性特色,提高大学水平,从而得到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认可

四、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是中国大学一个新的奋斗目标。但是,大学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和目标,更重要的是实现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大学在不同的时期所要求达到的国际化的程度和目标是不同的。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科学合理的近期目标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手段。没有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将是缺乏高度、广度和深度的;没有近期目标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手段,远期目标也是空中楼阁,足难以实现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我国大学既面临着扩大开放、加快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对由此产生的负面因素有应对的措施。因此,我国大学的国际化必须把自身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国现实国情的社会大系统中统筹考虑,统筹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并将重点放在近期目标的实现和具体工作的推进上:

一是牢固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大学国际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提高对国际化战略的认同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性,以新的办学理念来思考学校国际化的深刻意义。同时,要实行更为积极的国际化营销理念,利用现代化的国际营销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加大自身在国际上的宣传,提高国际社会的认知度。此外,大学国际化还要主动站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以及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襟,不断增强开放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牢固树立国际化的发展理念。依靠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创造优势和特色,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二是科学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大学的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必须立足实际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学校国际化的定位,明确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从思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创造条件,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积极推进,确保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三是扎实落实国际化的推进措施。要下大力气明确大学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世界公民意识的同时,加强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素质及管理经验的教育。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层次人才和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要科学建设国际化的课程结构。积极参照和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我国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丰富国际化的课程内容。除一些反映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技能等特色的课程和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外,其他课程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国际化迈进。要立足区域和学科优势,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研究生培养,教师互派,科研合作交流,技术援助合作,各种短、中、长期的培训,以及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等方面拿出具体的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

大学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抵挡不了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主动去迎接它,适应它,利用它,推进它,完善它。在此进程中,我们的大学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既要防止脱离国情和民族文化、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式的照抄照搬,又要防止出于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的良好动机而盲目排外、固守传统,尤其应消解那种以西方高等教育理论为理论、以西方高等教育模式为范式的“从属理论”的负面影响。只有使我国大学在植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肥沃土壤中从容、稳健地走向世界,秉持心有主流文化,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我们的大学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中国大学发展之路。

作者:王秉琦:陕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邱必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