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12-13    文章录入:    点击:[]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

【摘 要】:突破传统学科本位,改革本科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回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内涵,是专业教育的引领,又以专业教育为深层根基。抓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一关键,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摆脱传统学科本位的路径依赖,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并非易事。事因人变,首要的难点是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教育理念的变革。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育人为本

作为“十二五”期间重大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在这一背景下,基本定位一般是服务于地区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必须解决的新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是经济的发展从以往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从以往的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创新的本质因素是人的教育问题。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着应用型高校变革传统学科本位的本科教育走出路径依赖,在化解本科层次的同质化竞争压力的同时,承担起自己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格人才的责任。这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其实质是素质教育,一个关键的节点就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如何从这一关键节点入手,借以推动本科教育的改革,改变时下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羞的诸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相适应的地方,使教育改革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互夷依托,枫互支撑、是高教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探讨。

一、传统学科本位的本科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即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这相互联系的三者都直接指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品”是经济社会构架中的中坚,毕业生的良好素质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支撑。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尤其是面向行业与区域经济的应用型高校能否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佐证了教育发展往往是促使经济发展方式姨变的重要推动力: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率先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教育发展在促进这种转变中功不可没。日本在二战以后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的过剩供给,迅速走上了经济起飞的道路,并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实现了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其间,日本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的教育很给力,为日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来看,由于长期受传统高校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因沿袭以往传统学科本位导致教育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并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体现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技能较低,还体现为发散性思维不够、思考力不够,创新意识薄弱,主动性缺乏,高校对学生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如何适应职业规则或岗位要求,而忽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知识的关联交融以及缺少创造性工作的特质。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高教育低就业”,甚至是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便是这种不适应的反应。人力资源质量较低,人才知识多、技能少,理解能力强,质疑、创新特质弱,这已成为制约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块短板。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不仅要考虑到技术上的方方面面,更需要在人力资源层面深入思考。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三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劳动者素质偏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技术的更新换代、管理创新,而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者更新知识,转变观念。这三者的提高归根到底决定于教育质量,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质量。近年来相关数据显示及笔者对辽宁省应用型高校在校生的调查结果都表明,作为对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回应,应用型高校的本科教育必须变革。

我国就业市场需求的有关数据显示,企业是用人需求的主体,96.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的用人需求仅占3.2%。然而,《中国青年报》刊载的一项对天津14所高校的调查表明,“进编制”成为本届毕业生首选的职业规划,54.07%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考虑进事业单位,58.66%的受访学生把“工作稳定程度”作为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甚至超过了“薪酬”。笔者对辽宁省六所应用型高校1152名等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对创新创业教育十分了解的学生只占0.9%,完全不了解的占14%;针对“是否想过将来要创业”的问题,15.7%的学生“想过,并正在为此而积累知识和经验”,“没想过,还是安分地找个工作好”的学生占45.06%,“想过,但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或性格不适合创业”的占31.3%。这些数据表明了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明确提出,未来1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衡量质量的标准,就应用型高校而言,就是其“产品”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如同经济发展不能只要GDP,还必须兼顾民生、环境、资源一样,本科教育也不能只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必须兼顾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公民意识等整体素质的培养。改革本科教育,突破传统学科本位,以实质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切入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可谓天时地利。这一时代背景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在就业问题、劳动者素质问题变得不仅普遍而且十分突出时,创新创业教育聚集了前所未有的目光,借力于这一机遇,应用型高校应当顺势而变,抓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内核,走出传统学科体系框架的路径依赖,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统领专业知识,构建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这既是应然,也是必由之路。

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其现实意义在于本科教育改革的路径设计有了向度,有利于突破本科教育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学科本位,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更加清晰的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由此能够

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获得根植于素质教育之中。本科教育的这场改革,或许具体的路径尚待摸索,但前行的方向是清晰而明确的。

1.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理解

正确解析创新创业教育,是抓住本科教育改革切入点“把手”的关键。作为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历史的逻辑推演使然,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和创业活动,三者密切相关,却并不是一回事。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老板”,或者说教会学生如何成为“老板”,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将创业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的育成过程。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育人为本”和“以人为本”,其指向是培养健全人,即受教育者事业心和健康、独立人格的育成,内涵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指认,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引领,又以专业教育为深层根基。换句话说,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时下多数高校在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指向,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顶层。以这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去审视那些事实上存在的支配我们教育观念和日常操作全部行为的范式,去思考、重构专业教育的框架体系,从课程建设人手,抓住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之贯穿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专业教育时应注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将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特点、动态、方向乃至法律政策等制度性环境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使教学内容反映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搭建起课堂与企业、教学与经济的互动链接,使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长。

第二.以专业教育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帮助学生成长、开发学生主体精神的价值引导过程,“成长”、“开发”的核心是健康人格的培养。这种体现着创新创业精神的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创业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绝不是仅仅追求利益的“经济人”,而更应该是具有责任感的 “社会人”。因此,培养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对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的认同、信仰以及善于协作的能力是教育的落脚点。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创”不是不讲规则或轻视规则,而是应当突出对法律、道德、规律规则的崇尚和遵守,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受教育者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更谈不上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出贡献了。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专业教育的意义在于突破传统学科本位的思维定势。我国高校沿袭了几十年的专业教育模式,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知识结构单一。重知识而轻心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各高校顺时而变,形成了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不同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不仅其专业设置紧跟市场的需要,而且其课程的选择及课程内容的设计都围绕着职业的需求,学科“壁垒”更狭,“灌输”更甚,教学成为了某科知识的叠加和技能操练,让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教学的目标,而轻慢了一般性知识的教育即通识教育。虽然也有承载“通识”的公共基础课,但多是走马观花,60分万岁。“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大学存在的终极理由和根本使命是培养人.培养健全的人,因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理念的本科教育改革必须回归“育人”的根本使命,在为学生奠定专业、学科基础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通过广博的学识使他们学会思考、推理、比较和辨析,进而转识成智,提升他们的洞察、选择、整合和集成创新能力,即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第四,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在于不仅要与专业理论相融合,还在于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即使是专门人才,也是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专门人才。贡献于社会,需要善于学习。以不断汲取知识,增长才干。因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理念的本科教育,在有限的四年里,不应该完全是知识的灌输,而更应该立足于“授人以渔”,即强调“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注重思考力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传授。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不再局限于给定的知识与理论灌输,而是更加更加强调让受教育者主体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更加强调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1.关于教育理念的变革

高教改革已经多年,但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尚未成为高教系统上下一致的理性层面的自觉追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是典型的精英教育,长于理论,重于系统,讲求“专业”。这种传统不仅体现在专业教科书中,而且经年累月的蓄育,亦为众多的教育者所秉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者们,大多科班出身,深受这种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更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教育理念的变革当为第一难点。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本科教育模式,必须体现在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上,并成为教育者们的理念,特别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的教育理念要跟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其基础性、时

代性、应用性的要求,必须有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才能成就,而绝不能沿袭过往。也就是说,这一教育模式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运行机制,更需要教育实践者的理解和价值认同,即教师从内心对这一教育模式抱以一种积极感知和肯定性评价,在心里认可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值得去努力,从而形成持之以恒的内在动力及自觉追求,进而付诸创造性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同及认知度,决定着其于专业教育的结合程度。而要改变一个群体的思维定势,不仅要靠说教,更需要学校决策者们将新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制度中,积极推进以民主决策机制、管理与教育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竞争与评价机制为重点的机制创新,通过制度的导向作用,将新模式的实现内化为教师的职责感、价值感,成为一种内在驱动力,一种自觉追求,由此激发潜能,克服惰性.弥补不足,把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每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无疑,从理念到制度、到方案,再到自觉追求,付诸行动,需要许许多多具体而微的设计,需要化解来自方方面面路径依赖的阻力,但我们不幻想这是一场“短跑”,理念坚定,事因人变。

2.关于课程设计的变革

课程设计直接承载着办学理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本科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必须具备这样三性:一是课程的综合性,即课程设置不能完全以职业准备为依归,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和学科互涉的基础;二是课程的主体性,即课程设计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关注“成长”,授人以渔,注重学生的求知欲、质疑精神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教育、思考力的训练、发散性思维的养成是新本科教育模式的核心,也应该成为大学课程改革的重心。本科教育是现代人终生教育历程中的重要一段,应当在受教育者年轻而又最具可塑性的时候奠定让他们终身受益的基础;三是课程与社会的关联性,即引导学生打开“窗户”,去认识、感知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

这样的课程建设目标,必然遇到两个无法避开的矛盾。第一是时间的矛盾。只有短短四年,实则不足3000个课时,要专业基础扎实,又要边缘学科互涉,还要通识教育,且要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如不创新设计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终会成空话。二是教育对象适应性的矛盾。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方式之下的学生,其社会经验、思维空间、自主能力方面的发展都受到限制,如何尽最大可能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达成教育目标,无疑是四年本科教育的挑战。

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切人点,推进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难点还有很多。例如,教学方法的变革。如何针对“80后”、“90后”们的持续耐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的能力弱,对“被学习”容易倦怠但对前瞻性兴趣高的特质,推进探究式教学、沟通合作式教学,利用他们对于新信息敏感与反应迅速、更关注自我感受的心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启发他们自己推导、发现知识结论以及背后的因果联系,以训练科学思维,培养思考力。无疑,对于教育者也需要一个理性的探索过程,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努力。再比如,教育质量考核评价问题。改革后的教育课程,就学生而言,有一个如何考核其“成长”,评价其“开发”程度的问题;就教师而言,有一个如何量化评定其教学质量的问题;就高校而言,有一个教育评估考核指标的问题。这些考该、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是否科学与合理,直接关系到本科教育改革的成效。如何创新管理,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本科教育改革要求的评价机制,也是一个相关难点。

总之,响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集结号”,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理念,改革应用型高校的本科教育,改变目前多数应用型高校更像标准化生产的“工厂”。的倾向,摒弃浮躁心态,克服市场化、功利化的渗透和影响,回归教育正道,恪守“育人”的教育本质,并非易事,也难一蹴而就,需要潜心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检验。

【作者简介:巩丽霞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