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专业文化:本科专业建设的一项内容
发布时间:2011-11-02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江苏高教》2010年第6期

近年来一部分高职院校注重专业文化建设,将专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专业文化接近相应的职业(行业)文化。高职院校的专业根据职业或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文化建设有比较强的动力,明确的指向,而现阶段本科院校对专业文化建设问题鲜有提及。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背景下,本科教育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契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

一、专业文化概念辨识

专业文化是一个专业或一个大类专业含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专业文化核心成分是师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专业文化体现于该专业组织有关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和人际交往的规约中,体现于该专业组织成员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自觉行为中,也体现于该专业组织的教学场所和教育环境中。专业与专业之间培养目标的差别性决定了各专业文化有其特质。教师教育(师范)专业、工程专业、新闻专业等都是大类专业。一个大类专业的毕业生今后劳动对象、劳动过程基本相同。大类专业应当按照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构建专业文化。护理、会计、旅游、社会工作等专业明确对应着行业或职业岗位,分别要探究专业文化的内涵。

透过专业文化与另外几种文化的联系及区别,可进一步认识专业文化。

1.专业文化与职业(行业)文化。专业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区别于职业文化。比如,教师教育专业文化与中小学教师文化,前者存在于高校校园,后者存在于中小学教师群体。专业文化有与职业文化联系及对接的需要。因为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培养对象熟悉适应职业文化,缩短与职业角色的距离。当然在专业文化建构中,一方面要吸收先进的职业文化,同时也要在社会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分析扬弃职业文化,对职场上不太健康的文化持批判态度。引导学生形成崇高的专业理想,从事职业中坚持一定职业操守。因此对于职业文化,专业文化具有“奠基性”、“制约性”。

2.专业文化与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师生所传承与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作为其核心组成的大学精神文化,通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而表征。专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子系统,在内容及其导向上和大学文化有一定重叠。杨福家先生认为: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上述大学文化内容及其导向对所有学校和专业几乎都适合。但这不能代替专业文化内容及其导向的探索。各专业的文化、各学科的文化,体现的都是一种文化个性。没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大学文化显得空洞落寞。

3.专业文化与学科文化。学科文化和专业文化同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学科文化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组织成员在共同学习、研究和教学中形成起来的一种文化,它包括本学科知识积累、传授和发展独有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大学的学科文化影响学术生产力,学科文化建设对于学人、学科以及学校整体的发展具有促进功能。

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是按照社会的职业要求,同时依相关学科设置的。学科属于科学学范畴的概念,而专业则是学业范畴的概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其建设主要目标是提供丰富科研成果和高水平学科人才。专业建设目标则是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要求。相比之下,学科文化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更大,专业文化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更大。专业文化与学科文化的关系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

4.专业文化与院系文化。院系是大学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具有实体性的基层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管理中,院系师生员工以正式的组织形式及非正式的情感纽带联结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形成相对闭合的群体组织,形成大学文化的亚文化———院系文化。院系以学科和专业为存在基础,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完成和联系中院系成员表现出一定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即为院系文化。院系文化与专业文化相互依赖与渗透。目前在一个院系里一般有多个专业设置,专业与专业存在性质的不同(例如很多本科院校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同在一个院系),如果说过去专业单一,院系文化和专业文化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现在院系内专业多了,院系文化、专业文化各有所指,院系需要分别建构不同专业的专业文化。

二、专业文化影响受教育者素质结构完善

专业文化可帮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怎么看待所学的专业以及与专业对应的职业行业。其次,怎么从事所学的专业对应的职业。专业文化不是休闲性质的而是为育人服务的文化,指向于受教育者素质结构完善。

1.专业文化育人的关注点是形成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一同构成专门人才素质结构,而专业情意更多依赖于专业文化的影响作用。正如鲁洁教授在《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一文中指出,学校教育培养有知识的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事,但不要忘了崇高理想、高尚人格、神圣信仰的追求,意义世界对于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学生的知识人化。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经过专业文化的浸润,专业知识人化了,学生回归生活世界,更有成长自信和专业灵性,对未来职业意义有所体悟:强化专业认同感,产生职业使命感和实现使命的人生价值感;形成接纳劳动对象的情感倾向;体验职业幸福感;形成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乐学感。

2.专业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导向和激励。这里以杨瑞清老师投身农村小学创出不凡业绩为例,杨瑞清回忆,在晓庄师范学校上学期间汤翠英等老师带领同学们师陶学陶,那时的他就立志终身走陶行知指引的兴办乡村教育之路。在其他专业领域也有类似的例子,年轻学子在学校接受专业文化熏陶,形成专业价值观,有了学习动力,以业界名人为表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励志成才。

3.专业文化育人的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潜移默化的方式。不依据书本诠释,而是通过生活和形象,通过参观调查和专业实践,让学生亲历体验接受影响。在影响过程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文化互为载体。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内含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专题活动、人际交往氛围等,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正德、启智、怡情、教化”作用。

4.专业文化育人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职前延伸到职后。人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往往遵循着某种思维模式、习惯,受到早先的个人价值取向、情感取向影响。所谓素养是个体已经具有的状态,素养可以改变和发展,但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可变性越小。年龄越小,可变性越大。学生在学校专业文化环境中接受熏陶,不仅能促进现在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影响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职业操守。

三、专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学校把专业做精做强

有研究者基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提出高等教育分为这几类:学术性高等教育;专业性高等教育;职业性高等教育。学术性高等教育和专业性高等教育共同点是注重理论基础,专业性高等教育和职业性高等教育共同点是注重实用性(董秀华,2008)。

专业性高等教育和职业性高等教育对于教育体系中专业文化有共同需要。具体实施专业性高等教育的是应用性本科专业,这些专业直接为社会输送生产、教育、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积淀的专业文化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支撑条件之一,“一所大学如果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也可以说,一所大学如果缺乏高品位专业文化,最终不可能办出具有品牌效应的专业。现实情况是,应用性本科专业不同类型高校都存在。综合性大学、单科性大学不乏应用性专业,专业性学院、地方多科性学院、独立学院基本上都是应用性专业。综合性大学、单科性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老牌的专业性学院则可凭借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易胜出、做精。目前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近年来从高职高专而提升,或者多校合并发展而来,升本后需要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珍视以前学校的文化积淀。地方本科院校不像高职那样采用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一般采取学科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与专科生相比,学科知识面更宽一些,基础更厚一些,掌握的技术层次更高一些。但是毕业生去向,专业服务的范围、行业并没有多少改变,如,财会专业面向基层一线培养财会人员,师范教育专业培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少学校原先就有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培育的传统,现在要做精做强本科教育,没有理由丢弃专业文化影响。

不丢弃专业文化影响是大学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表现。2001年4月,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是“不做假帐”。同年10月,朱镕基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后,题字是:“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这是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可看作对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的指导。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不少旧有职业行业的伦理被污染;新生行业有的一出生就被污秽包围。高校如果能重视专业文化育人,有利于提高未来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廓清职业行为价值关系、伦理关系。从高校外部看,注重专业文化建设意味着要改变关门办学,保持和建立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关系,实现思想文化、信息、人员等方面交流。从高校内部看,注重专业文化建设意味着着把握专业文化方向,凝聚和发展专业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专业组织一般不是一层正式的组织结构,专业团队人员可能是跨学科、跨院系的。以专业文化建设为抓手,能在跨学科、跨院系人员中产生同化效应,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沟通,消除异化偏差,以培养人才为共同目标,形成教育合力。营造专业文化环境实际上也有利于大学教师自己提升道德境界,持守专业精神。

四、专业文化的考察评估

教育部2007年起在6所直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几年来可以看到,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和模式具有一定的改变和示范性,试点大学注重重构教师教育专业文化,营造特色文化氛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名师导航计划———免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系列活动中,一大批基础教育界名师与同学们谈理想、说职业、话教育。名师们真挚的情感、感人的经历、由衷的话语,使免费师范生接受了职业理想的洗礼,坚定了终身从教的志向。华东师范大学建成了供免费师范生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孟宪承书院”。书院以教育家、首任校长孟宪承的名字命名,旨在培养师范生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创造更多教育心得交流的机会,使师范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职业信念与价值观。书院开设了口才班、书法班、声乐班等一系列课程,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

专业文化建设往往经历从自发到自觉过程。专业评估是促进专业上水平的有力杠杆,如果把专业文化建设列为专业评估一项内容,将促使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更好满足社会需求。新增专业、品牌和特色专业、示范性专业的评估导向性强,遗憾的是,笔者看到的部分省的本科示范性(名牌专业、特色专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以及一部分大学内部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专业建设内容涵盖很多:目标与思路、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校内实训实验条件、校外实践实习条件、教学管理、教改研究、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专业特色和优势等,缺少的就是对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关注。

笔者认为,专业文化状况可作为“专业教学状况”等之下的二级指标,也可以整合到“教风与学风”、“专业特色和优势”、“专业管理”等二级指标的内容,问题是在评估指标体系中要设立专业文化这个观测点。关于“专业文化”考察评估内容,大体有三个方面:

1.专业文化的内容导向和特质提炼如何。一个成熟、有特色的专业对专业文化内容应该有深刻的概括,对文化特质应该有精当的提炼,这体现办学者已经一定程度把握了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及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深层次要求。一般来说专业文化内容应包含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这两方面导向,只是各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

2.专业文化建设做法、保证措施如何。专业文化建设既无形又有形,既有常规做法又有创新空间。专业文化建设状况的考察有必要强调三个结合:

(1)课堂内外相结合。课堂内,有没有体现本专业教法上的特点,比如采用案例驱动教学等;课堂外,有没有相关的学生专业社团及其活动等。

(2)校内外资源相结合。校内各部门力量相协调,校外发挥实践基地作用,校外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校园。

(3)平时渗透和集中活动相结合。专业文化培育要抓住其关节点,如入学初、实习前后、毕业之前。集中性专业文化活动有多种形式,如举办专业文化节、专业技能大赛、魅力才艺表演、知识竞答活动等。

3.专业文化建设效果如何。主要考察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及其变化。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敬业表现、职业情感方面反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