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与自觉
发布时间:2012-06-08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求是》  2012年第11期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要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因此,我们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又要有充分的自信和高度的自觉。

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源于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大学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密切相关。美国拥有为数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与其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有着必然联系。近年来,我国大学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分不开的。现在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大学的发展水平也一定会不断提高,一定会有一批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源于教育发展环境的显著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重视并发挥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加教育资金投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特别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令人鼓舞的是,今年的中央财政已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教育预算,这将大大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源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显著进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办学关键性指标已接近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正在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客观地说,我国高教事业起步迟、发展缓、底子薄,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有困难,同时也存在后发优势。困难在于,教育事业发展有自身规律,绝非一日之功;优势在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在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重要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为国内高校学习借鉴西方一流大学建设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窗口、打造了平台。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少付代价,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觉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觉性。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一流的大学必须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哈佛大学从2009年开始实行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坚持通识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当前,我们要立足于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与特色,改革和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专业教育的传统优势与西方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南京大学推出“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把本科四年教育分成通识教育、专业化培养和多元化培养等三个阶段;在多元化培养阶段,又分成专业化培养、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就业等三个方向。这一改革使本科生拥有了更多的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和发展路径选择的权利,有利于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思维。

确立重点学科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流科研成果。一流大学不仅要着眼长远打造学科建设的“高原”,更要早日筹划耸立于高原上的“高峰”。同时,一流大学还必须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要求在所有学科上都是一流,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年斯坦福大学就选择放弃土木工程学科,转而集中资源建成了工程、计算机等世界一流学科。近年来,南京大学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科研成果的打造,确立重点学科发展战略,提前布局符合科学发展趋势的未来主流学科,狠抓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建成一批跨院系、跨学科,由院士和学科带头人领衔的交叉学科平台,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融入国家地方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一流社会服务水平。一流的大学不仅要培养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还要尽可能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提供社会服务也是在实现大学的价值。有一种说法,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今天的硅谷;但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今天的硅谷,也就没有今天斯坦福大学的辉煌。近年来,南京大学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发展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学科;通过建立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我校积极探索形成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展的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率先把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在各市的产业园区内,率先将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在校外实体化。同时,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承接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课题。南大连续11年成功举办29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被誉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注重文化传承创新,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坚持将文化建设融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之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氛围。充实文化创新人才队伍,推进文化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拓展文化服务途径,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助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传承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有机交融,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最近几年,南京大学先后策划实施了“欧洲南京大学周”、“北美南京大学周”等系列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海外影响。

三、以高水平队伍建设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水平队伍建设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环节和基础支撑。相较于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高水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我们在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要突出抓好高水平队伍建设,不仅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强高水平人才梯队建设。在全球化时代,高水平人才流向日趋市场化、国际化,同时国家加强了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这都是我们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重大契机。因此,我们要看得准、抓得住,真正选聘到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南京大学依托一流平台吸引领军人才,实施专项计划集聚高端人才,建立全球公开招聘制度面向海内外招揽人才,海外竞聘上岗的教授目前已占总人数的20%。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我校继续推行“大师+团队”模式,通过营造良好的团队科研合作氛围,让大师伴随团队的成长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在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上,通过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合作,选拔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学习进修,与国际科学前沿接轨。近期,南京大学实施了“登峰人才支持计划”,着眼于培育标志性成果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度统一,实施目标分类管理,以综合性支持助推教师成长为高层次人才。

坚持教育与引导并行,营造高水平人才发展环境。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国内高校的差距并不单纯表现在一流人才的数量少,更根本的还在于缺乏一流人才的发展环境。在当前学术界急功近利现象比较严重、浮躁之风相对盛行之时,唯有不断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才能形成有利于一流成果产出、大师“冒”出的环境氛围。要大力加强师德学风建设,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制度上解决行政化趋势,切实保障教师在学术研究资源分配上的优先权。要营造校园创新氛围,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倡导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正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南京大学才会有匡亚明老校长主持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200部,穷20年之功整体出版面世;才会有闵乃本院士及其团队“19年磨一剑”,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坚持考核与激励并举,激发高水平人才创新活力。一流的人才要给予一流的待遇。既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也要待遇留人,确保高层次人才收入与其学术地位、学术贡献相称。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教师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水平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既要完善软环境,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也要增强硬实力,提供优厚待遇保障。就高校自身而言,要深化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劳分配、兼顾公平为原则,适当拉开教师收入差距,努力形成竞争性工资收入格局。近年来,南京大学坚持考核与激励并举,积极探索教师薪酬制度改革,重点向高层次人才倾斜,不断增强各类人才的竞争意识,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艰苦的实践过程。我们将以今年建校110周年为新起点,坚持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努力为推动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洪银兴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