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阻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12-03-07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江苏高教》 2010年第4期

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在20余年的发展中成效明显,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投入不足

1.经费上的投入不足。许多高校的“十五”规划都明确提到经费投入的不足问题。这一问题成为学科建设的重大障碍;即便是一些“211”院校也会为经费问题“发愁”;甚至一些“985”院校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据有关统计资料, 2005年全国30余所“985”大学的年生均事业费只有18000元,相当于2400美元,而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的生均经费一般在3万美元以上,与它们相差十多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应该占更大的份额,而且国家对高校的经费投入不仅用来支持一流大学,同时还应该扶持薄弱院校,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地方高校、民办高校的投入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例,而不应该是马太效应。”

2.思想上的投入不足。各个高校的“十一五”规划和发展远景都提到学科建设的问题,并且都将学科建设作为核心内容来阐述,有些院校的规划甚至直接标为“学科建设的规划”,足见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总结以往的问题时,这样的语言却很多:对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因为事实上,重视学科建设的意识比较薄弱,对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还缺乏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相关体制和机制建设滞后,发挥学术组织和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还不够。对学科建设认识上的不足还表现在对学科内涵建设的偏颇上:重规模建设轻内涵建设,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短期显效轻长期实效。为了学科建设,“跑”项目、“上”学位点,把本该实实在在的工作搞得浮躁、浅表、机械。其实学科建设的实质更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涵的东西,虽然在建设中投入的是物质,但建设的结果则是精神上的极大产出,学科建设弘扬的是科学精神,是不断进步的文化氛围。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许多高校的学科建设规划雷同,缺乏合理的、科学的定位,求新、求热的现象严重,盲目增设新的、热门的学科专业,忽视各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脱离本校的优势学科。新建学科缺乏优势支持,彼此孤立,没有进行交流与结合的环境,没有学科的群体优势,综合实力大打折扣。同时,对学科建设的理论学习不够,对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也不足。这些也是思想认识投入不足的一种表现。

二、制度障碍

1.相应的法规不健全。一是学科建设体系不健全。虽“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中的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具有明显特色和较强优势的学科建设体系”,但这种体系还存在不健全的问题,横向上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以及交叉学科四个部分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科整体尚存在不足,系统集成和整体效应的发挥还有待提高;纵向上缺乏学科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缺乏从国家到学校、从学校到院系、从院系到个人的目标落实。二是学科建设的法规体系缺失。学科建设的许多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往往是权宜性、“突击”性的任务多,而制度性基础工作比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将学科建设的合理机制有机地融入学校的基本制度中,没有重视学科的组织功能,使大学学科发展缺乏后劲。学科建设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评价机制、监控手段和效益观念。三是多元投资体制不健全。“等、靠、要”的观念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高校的学科建设经费更多地依赖于国拨款项。由于学科建设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渠道单一,致使学科建设经费困难。四是学科建设缺乏制度创新。例如,在重点学科评选中,评选与建设之间缺少系统结合,非学术因素在评选中的影响还较深。

2.体制不活。一是政府治理错位。政府的“缺位”与“越位”导致一些学校领导在学科建设中急功近利,舍弃一些周期长、见效慢、成本相对较高的学科的建设,将重视学科建设变成口号,变成政绩。二是办学自主权尚未确立。特色学科建设、优势学科建设受到影响。三是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基础好、软硬环境突出的高校,较易获得较好的学科建设支持,相反则较困难。行政化的学科建设运作方式,冲击着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

三、结构失衡

1.不同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结构失衡。“不同大学所在区域不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教育发展程度等方面都有差异,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同区域对大学在人才、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规格的需求不一。”本来,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现实,地区差异在“……在调整学科结构时是必须考虑的”,然而,在学科建设的时候,却要竭力消除差异,无论地区发展的基础如何,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都积极指向世界一流大学。于是,不顾自身条件所限,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大”学拔地而起,号称“亚洲第一”、“世界仅有”。与此同时,开展人才、资源、设备的竞争,人为激化了竞争的严重程度,本该有的和谐、有序的学科建设布局被打破。就我国当前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差异还是非常显著的。据有关部门统计,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江苏、天津、上海、北京、广东、辽宁和福建等9省(市)属于高等教育规模高发展潜力区,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经济支撑能力相当强,办学条件相对宽松;而中西部的陕西、山西、安徽、河北、湖北、吉林、湖南、河南、黑龙江、宁夏、海南、重庆和江西等13省(市、区)属于高等教育规模中等发展潜力区,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水平、经济支撑能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居多,但略有不平衡;而西部的甘肃、贵州、四川、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云南和广西等9个省(区)属于高等教育规模低发展潜力地区,普通高校办学条件非常紧张,经济支撑能力均较薄弱(周绍森等, 2005)。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特色构成我国高校的整体特色,富有特色的学科建设布局,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特点,也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必需,其定位和走向直接关系当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结构失衡。针对不同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求,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都有自身的目标、定位和任务,学科建设要围绕着学校的目标、定位和任务进行。但当前的情况是,多数学校有一种只讲升格、不讲定位、不断向“高”攀升的倾向:一些独立设置学院急于攀升为综合性大学;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希望改变为普通本科院校;一些中等专科学校希望攀升为大专院校。学科建设缺乏合理的办学层次和类型的支持,盲目求高求大求全,有质量的、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优势和特色,消失在趋同、攀高当中。

3.不同门类学科建设结构失衡。不同门类学科建设结构失衡是指同一学校自身学科布局不合理,其主要表现有四:一是一味追求门类齐全,盲目增设学科。二是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成绩不明显,位置不突出,受重视程度不够。三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少,多学科交叉的整体优势不够。四是传统学科的更新、改造及维护不利,发展受损。

四、思路单一

1.学科建设的思路趋同。这在许多高校的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中表现得极其明显,模版式语言多,看不到各个学校独特的发展思路。建设规划目标则往往定位不明确,人云亦云,缺乏科学论证。特色化与个性化的学科建设思路很难见到。

2.对学科建设的理解狭隘。因为对学科建设片面、狭隘的理解,泛化的、口号化的学科建设现象十分突出。学科建设成了行政工作,成了政绩表现,真正关系学科繁荣与健康发展的举措,则较少触及。

3.缺乏创新的勇气和对创新策略的思考。陈旧的学科壁垒意识和封闭的团体意识较为严重,制约着学科建设,富有新意的学科建设策略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争创一流的勇气不足。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使学科的发展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