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苏高教》 2009年第3期
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学科建设的因素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学科建设的外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几个方面;学科建设的内在影响因素指的是学科自身的因素,包括学科结构、学科组织、学科制度、学科文化等几个方面。
一、影响学科建设的外在因素分析
(一) 政治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学科作为大学的细胞,它的建设与发展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的水平和实力。为使国力增强,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他们往往通过政策的倾斜、行政的干预以及经费的支持,指导或扶持某些学科的建设,使学科建设打上了政治的烙印。例如: 1958年美国的《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由联邦政府向高校学生发放低息贷款,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外语人才。同时,也为有关学科提供科研补助,以挽回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域上负于苏联的尴尬局面。正是通过政府的这种“作为”,来影响大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又如:美国的大学素有重视基础研究的传统,也与历史上形成的一些政策有关,诸如联邦政府必须对基础研究承担主要的资助责任;只有大学才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地方,而不是政府或私营企业的一些机构,这使得一流的科学家能够聚集在大学,并接触到最好的科研设备。这些政策使美国大学基础研究达到很高水平。
我国重点学科建设的二十多年里,特别是以“211工程”为核心的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的十几年间,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学术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显著提高,重点学科已成为我国高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这一切与国家相关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而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其建设目标是:一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其中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国家通过不断出台的政策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
近年来,日本大学明显地出现国际化的趋势,表现在国际文化及交往等学科大幅度增设。在日本新设立的18所研究生院中,有8所设有国际文化和国际学方面的学科,预计还会有一些大学陆续增设该类学部和学科。另外,环境、人类等方面的学科,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与人们的日益共识有关:人类共生环境、地球资源等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二) 社会经济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条件,而且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也必然摆脱不了社会经济的影响。
世界一流大学有2 /3都在美国,这得力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而100年前世界一流大学则基本上都在欧洲,美国当时只有2~3所像样的大学。而在强力经济的支持下,美国的大学逐渐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能力:吸引了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建立了优良的科研基地,开拓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研究型大学成绩斐然,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同时,美国的大学也为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例如:现代经济中,全球化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大学的基础研究。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美国的大学在提高其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在全国建立了4000多家公司,接着每一年又创立出150家公司。这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区25%的制造业来自于学校所创办的企业。而在瑞典,由于其稳定的经济发展态势,瑞典的高等教育更是在平稳地发展。在这个人口不过千万的国家里,却拥有众多享誉欧洲乃至世界的名牌大学。该国1995年成立的国家高等教育局,主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的学科建设进行质量检查。同时,为保证大学学科建设的特色化与多样化,国家鼓励各大学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自己内部的质量保证机制。这种内外相结合的学科质量保证体系,促进了瑞典大学学科建设的稳步发展。
在我国,目前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但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已愈演愈烈,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就大学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方向如何定位、队伍怎样汇集、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什么、科学研究及基地建设如何实施等等,都是摆在高校面前的新的课题。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诸多学者正在进行有益的研究。大学学科建设应适应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庞青山指出: “不同大学所在区域不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教育发展程度等方面都有差异,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同区域对大学在人才、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规格的需求不一。因此,这些特点和需要是大学在调整学科结构时所必须考虑的。”罗云提出:“(学科建设)在发展战略上,以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指导思想,反对平均发展和机械模仿。”总之,面对新形势,“大学必须科学定位,合理谋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优势学科,创新交叉学科,重视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以特色和优势取胜。”
(三) 社会科技对学科建设的影响科技的发展
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观念及手段。随着科学发展的分化、综合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学科的不断出现,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也在变化中发展着。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在20世纪取得了多项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如:正电子理论、化学键理论、地震预报预测理论、现代航空航天和喷气飞行理论等等,都反映了科技发展对学科建设的影响。然而,一些高新科技在20世纪的相继涌现,又促进了学科结构的调整,促使大学学科结构在综合与优化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政府鼓励跨学科组建独立的专攻领域(研究科) 、鼓励创建有学部的独立的大学院(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 ,鼓励与其他大学或几个大学共建“联合大学院”,鼓励与大学或几个大学以外的研究所或机构组建“连携大学院”。这种对学科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不仅激活了旧有专业,而且开拓了新兴的学科门类,保证了学科、专业的与时俱进,也反映了深层次的“教育救国”政策的要求。
在我国, 1980年代,以朱九思为代表的一批工科大学的领导者,率先对其所在院校的学科结构进行调整,使一些工学院校增设了理科专业和有关文科专业。到1990年代,我国高校的学科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多科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增多,大学学科的综合化程度亦明显增强。而促进大学学科结构变化的最突出原因来自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四) 社会文化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学科作为知识门类的统称,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学术、文化或学问的理性分析,学科建设难以避开社会文化的浸润。
分析多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状况,不难看到文化与传统的沉积,显示出浓重的民族特色。长期以来,美国的大学学科建设开放而灵活,偏重实用性学科,强调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英国的学科建设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一直存在重文轻理的特点,在学科分类上兼顾学术与应用;而日本的学科建设则重视门类齐全,学科分类比较繁杂,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倡导国际交流? .这些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带有自己文化传统的痕迹,但是他们又都注重传统,追求特色,并且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不断调整思路,保持长盛不衰。
多元文化应该使高等院校呈现丰富多彩的办学特色,但是全球化、国际化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却与日俱增,致使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出现趋同化的现象,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没有特色就不是一所好大学”,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F·理查德说:“每一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的特色,不是所有大学都该变成一流大学。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有名的大学。”“美国每个州都有一所旗舰式的大学,但更多的学校很普通,却各有自己的特色,它们并不嫉妒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这样的名校,相反它们有令自己自豪的地方。它们同样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味地把注意力放在排名里,大学就会忘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定位中,特色的培养和优势的挖掘尤为重要。
二、影响学科建设的内在因素分析
内在因素指的是学科自身的因素,按照庞青山《大学学科论》观点,学科自身的因素可以从学科结构、学科组织、学科制度、学科文化等几个方面分析。
(一) 学科结构
高等院校的学科有其特殊的涵义,“大学学科是以知识分类为依据,以高深专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承担大学职能的基本单元”。就其结构而言,大学的学科结构指的是“大学中的学科组成及其相互关联方式”,其特点在于: (1)层次性,即各大学科门类之下又分化为一级、二级??大学中的学科体系呈现一个多层次梳状结构。( 2)变动性,即大学学科结构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非一成不变的。(3)多元性,即研究视角不同,会有不同的学科结构,如: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或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学科;或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相关学科;亦或主体学科、基础学科、通用学科、相关学科,等等。从对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发展历程的梳理、考虑学科结构的特点,学科建设在学科结构调整时需要: ( 1 )合理定位、明确目标、提高层次。(2)调整学科布局,追求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 3)以强带弱,重视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建设,形成强组合下的学科群。
(二)学科组织
大学学科组织可以理解为“大学中以学科作为直接操作材料的学术组织”。它的特点是: (1)学术性:组织核心工作是对知识的继承、传播和创新,秉承学术自由之传统,强调学术活动的自主性和个体行为的选择性。(2)松散性:“随着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日益专业化,其聚集形式越来越松散,因而它所遵循的是学科、专门知识和专业化无序状态的逻辑。”( 3)矩阵结构:“是一种既有纵向职能部门联系,又有横向跨各个职能部门联系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既讲分工又重视协作的组织结构”。针对学科组织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应该注意: (1)尊重学术权力, 分权管理。( 2 ) 学术组织灵活、多样。(3)学科组织之间协调、拓展、开放。
(三)学科制度
大学学科制度是“大学学科组织中规训学科新人、控制学者学术职业样式的规范”。通过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课程标准、学科研究规范、学科评价标准、学科奖惩制度来实现规训的目的。大学学科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保证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自律性和高效率,是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制度。具体来讲,学科建设之中的学科制度应该: (1) 完善学科建设制度,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协调机制。(2) 学科建设应纳入法制化的轨道。(3) 增强学科建设制度的可操作性。
(四)学科文化
大学学科文化是指“在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特有的语言、理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等”。学科文化是学科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氛围,具有潜在性、持久性,有化育与凝聚之功能,是学科建设不容忽视的无形力量。为此: ( 1)学科文化的形成要求学科布局合理、适宜。( 2)学科文化形成的关键在于跨学科研究。( 3)学科文化的发展依赖于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高水平的学科基地建设、宽松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