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
学科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向社会开展知识服务的基本单元,它不仅是知识创新的基地,也是汇聚优秀人才的集聚点。学科的创立、成长和发展,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是科学知识体系化的象征,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标志,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涵。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切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科建设是集学术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它凝聚着长远的发展目标、正确的研究方向、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坚实的学科平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崇高使命。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之一,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具有多学科综合、人才荟萃、学术氛围浓厚、国际交流广泛等特点,极有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高等学校具有的明显优势就是教育与科研相结合,通过开创性的科研,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为科技创新提供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再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具有广泛的科技资源,与国家科研机构和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得到国家大量的科研资助,拥有先进的科学实验基地;这些都是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情况也大体如此。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为例,学科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一是依托学科建设进行精英教育,培养国家栋梁之才,许多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毕业于这些大学,或在这些大学的学科中从事过科研和教学工作;二是依托学科建设从事基础研究,不断产生获诺贝尔奖级的科技创新成果;三是依托学科建设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被誉为“美国新技术的摇篮”的硅谷,就是依托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大学两所研究型大学的相关学科而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在国家科技创新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科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者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看,一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等要素组成的网络。大学及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是高新技术产生的原动力;企业是高新技术的消化者和应用者,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者;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设有效的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保证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来看,一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四个部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系统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四个系统各有重点,相互交叉,互相支持,是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中,知识创新系统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另一方面,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依赖于知识创新,没有知识创新,就谈不上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子系统中,分别存在着各自相应的运作过程,每个过程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执行主体。知识创新过程是一个自由探索的过程,不可能有很强的计划性;它具有失败的风险性,而且也不会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它需要最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和一种能够自由探讨的宽松的学术环境。这些特征决定学科建设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者。这是因为,学科建设在为社会提供创新思想和创新知识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层人才密集。不仅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大师级专家、学者,而且拥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序列,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充满活力的、有志于探索真理的年轻人加入其间,这些年轻人思维活跃、反映敏捷、勇于向权威挑战,对研究不带任何框架,在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宽松氛围下,易于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是思想创新、知识创新的生力军。(2)学科领先而且综合性强。由于拥有一批科研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扎实的学术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辛勤耕耘,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提出新的思想,力求站在本学科领域的最前沿。并且拥有多学科人才综合的优势,便于学科交叉融合,在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方面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容易实现知识创新。(3)具有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有利于学术群体彼此密切交流,保持集体凝聚力。尤其是一批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又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优势,容易形成启发灵感、活跃思维、增强创新性的良好氛围,从而产生各种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因此,无论在物质条件、人力资源和环境氛围各个方面,高校学科建设都有利于知识和思想的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执行者。
二、高校学科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科技人力资源
高校学科建设除了为科技创新体系源源不断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外,其本身还拥有巨大的科技人力资源。无论是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还是其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或者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数,我国的高等学校都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 置。2007年,我 国 高 校 科 技 活 动 人 员 有54.22万人,占全国总量的11.93%,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25.39万人年,占全国总量的14.62%
高校科技创新人员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他们在努力建设学科的同时,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业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三、高校学科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生力军
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建设中科研经费的增长;二是体现学科发展水平的科技论文数量。
1.高校学科建设用于科技研究活动的经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研究活动经费增长速度有所加快。2007年高校科技研究活动经费为314.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37.9亿元,增长13.7%。
高校科技研究活动的主体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校基础研究活动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基础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通行经验看,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领域往往具备着其他创新主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近年,我国高校的基础研究活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经费也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一是基础研究经费增长快,2007年基础研究经费为86.8亿元,与2006年相 比,基 础 研 究 经 费 增 长 幅 到21.7%,应 用 研 究 经 费增 长17.9%,试 验 发 展 经 费 减 少3.1%;二是基础研究强度继续提高,2007年基础研究经费占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比例为27.6%,这一比例已连续4年不断提高;三是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份额继续提高,2007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为49.7%,比2006年提高3.9个百分点。
上述有关数据表明,随着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科学研究职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的相对地位正不断上升,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研发经费的重要执行主体。
2.高校发表的科技论文既是反映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科技创新活动最主要的成果体现
在学科建设中,高校发表的大量科技论文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我国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情况。2007年,SCI、EI和ISTP三大系统收录我国高等学校论文16.63万篇,占收录我国总论文数的84.6%;收录科研机构论文2.73万篇,占总论文数的13.9%;收录公司企业论文1667篇,占总论文数的0.9%;收录医疗机构论文916篇,占总论文数的0.5%。
四、高校学科建设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除了为社会生产科学知识,高校学科建设还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从全球范围看,各国的高等院校系统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的具体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在大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一直是大学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科研职能的不断提高和拓展,高等院校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而且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从具体实践看,我国的大学从自己的现实出发,创造性地发展出三种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途径:
一是高校 科技 企 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 数 据 显 示,2005年全国高校中校办产业收入总额超过10亿元的高校总数已经达到了13家,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达到了267.55亿元和198.32亿元。而校办产业利润总额超过亿元的高校总数也已经达到了9家,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达到了11亿元和6.79亿元。2007年,全国高校产业向国家纳税超过57亿元,给学校回报超过20亿元,接纳了近30万人就业,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有力支持了高校的发展。
二是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的主要职能为“大孵化器”,目的是孵化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着手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09年底,科技部、教育部已经认定了69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已经开始成为高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日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三是直接申请专利。2007年,高等学校的专利活动延续了从2000年开始的快速增长趋势,专利数量继续大幅增加。2007年高等学校专利申请数达到32680项,比上年增加9730项,增长42.4%;专利申请数中发明专利申请为23001项,比上年增加5689项,增长32.9%(如图3所示)。是年,高校专利授权数为14773项,比上年增加4316项,增长41.3%;其中 发 明 专 利 授 权8214项,比2006年 增 加2016项,增长32.5%。
五、学科建设为科技创新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科建设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1世纪,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要求是持续性、系统性和全员性的。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建设的需要。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迫切要求加强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这样的群体,所以学科的不断发展,能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量高素质人才。
从我国学科建设的发展实践看,学科建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依靠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的学科来培养。1995年到2007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总数已经从14.54万人增长到了119.5万人。这些研究生覆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他们不仅在攻读学位期间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生力军,而且在获得学位后也将陆续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不少研究生在学期间就参加了各类科研课题活动,为科技创新作出了贡献。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1999年以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参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课题的研究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到2005年,高等学校在学研究生达到97.86万人,其中参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课题的研究生达到21.55万人,占研究生总数的比重提高到22.02%,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研究生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研究,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它包括对面上项目、自由申请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其项目负责人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着我国当前科研一线骨干人才的状况。分析2001年至2006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自由申请项目负责人的学历学位情况(见表3、表4),可以发现,这些项目负责人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很大,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负责人,其比例基本上是逐年稳步上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在国家科学研究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江泽民在北京大学100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高校的这种“摇篮”、“前沿”、“力量”、“桥梁”的作用,是对我国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的精辟论述。目前,世界各国都将高等教育系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断提高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对增强各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受统计数据的局限,本文还只是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而不是从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学科建设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