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论教育工程师的涵义与职能
发布时间:2013-06-07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3期

摘 要:教育工程师是沟通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转化工作的职业群体。教育工程师的职能是实现“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具体来说,一方面,他们通过对一线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工学提取和整理,从教育实际问题、教育实践经验中提取“理论原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提供丰富的资源,促进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把高深的教育理论转化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可操作的教育方案或程序,通过把握教育理念、制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方案和设置教育规则等工学操作,促进教育教学的科学化、高能化和高效化。

关键词:教育工程师;教育工学;教育实践经验;教育理论

一、教育工程师的涵义

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中,“工程师”这一称呼只存在于自然学科领域,甚至只存在于工学领域,那些工科院校或者工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从事相应的工程工作才被称为“工程师”。而在一些人文社会类学科,尤其是在教育学这种人文性、社会性较强的学科中,“工程师”显得太“不近人情”,与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职业极不相称。我们常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只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和隐喻,并不是要让教师对待学生像工程师对待原材料那样,科学、严格地设计、组织、控制学生的思维与灵魂。

虽然教育学确实属于一门偏重理论的学科,大多数的教育学是不够“实用”的,是关于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层探索,但这并不代表教育学就完全“不实用”。从主观上来讲,人们更希望教育学能够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从理论上来讲,教育理论和教育知识只有在面向教育现实并对教育现实发展有所“用”时,才能显示出其价值,也只有经得起现实考验的教育理论才有绵延的生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学又是“实用”的,有应用学科的某些特点和性质。那么,教育学本身也可以而且应该包含有像自然学科那样的工学性质和成分。

在自然科学领域,因为有了工程师,可以将高深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方案和技术,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比之下,教育学却面临着缺乏“工程师”的尴尬与困境。教育学家以研究高深的理论为要旨,实践应用与他们本不相干;一线的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现实问题时,又未必有足够的经历和能力来深入研究,走出困境。面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隔离,人们抱怨理论工作者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抱怨实践工作者盲目低效、不够上进,却很少有人思考是否应该有人架构起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走出困境。事实上,教育家所创造的教育理论远远要比现实先进得多,完全可以指导现实教育几年甚至几十年。杜威的教育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但至今未被充分实践,未能对一线的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这既不是因为杜威未创造先进而实用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也不能怪罪于教师和学校有理论不用,而是因为这些灿烂的教育思想还仅仅是理论,理论要指导教育教学,变成可直接操作的教育方案和教学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经过一定的工学转化,而这一项工作却被人们忽视了,这也正是教育理论成果丰硕、教育现实干瘪的原因。

简而言之,同自然学科中的工程师类似,教育工程师就是在教育领域中从事理论与实践转化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把一线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工学提取和整理,为教育理论家的创造提供丰富的资源,促进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同时,又把教育学家创造的高深的教育理论转化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可操作的教育方案或程序,以此来促进教育教学的科学化、高能化和高效化。

因此,对教育工程师的理解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育工程师要有一种工程态度和专业意识,这意味着每一位教育工程师都要有工程师那种改变教育现实、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效率的勇气和激情;其次,教育工程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育工程师不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做得了的,他们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并具备教育工学转化的专业能力;再次,教育工程师有其独特的专业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是一线的教育工作人员难以达到的,他们把高深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方案,设计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既充满了挑战性,又体现了创造性。教育工程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思维和一种精神,即挑战传统的,追求科学、高能、高效的教育工学思维和改变现实的教育创新精神。

二、教育工程师的职能

“理论从实践中来,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这一观点已经为大多数人从理念上所接受,但是,这“来”与“去”的过程却一直难以从实践上解决,由此造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教育工学就是要“把教育理论如何从教育实践中来的基本原理,教育理论如何回到教育实践中去指导教育实践的工学原理,转换为具体的教育工学操作”。教育工程师的职能就是要做好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工学转换工作,分析和研究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的工学转换机制与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的工学转换机制,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

(一)“理论从实践中来”的工学转换

“理论从实践中来”的过程就是由教育实践转化为教育理论的过程。教育实践纷繁复杂,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教育理论,只有其中那些普遍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才会被转化为教育理论,这是一个提取的过程。因此,“理论从实践中来”的过程也就是从教育实践中提取教育理论的过程。

虽然从根本上来说,一切教育理论都是来源于教育实践的,而且这一论断早已被人们所接受,但现实生活中并非完全如此。人们不难发现,教育理论越来越趋向于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头脑中来,更有人将教育理论的创造过程讽喻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拍脑袋”的过程。确实,理论是人脑思维的产物,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直接的教育理论。因此,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主要有两条转化的路径。

1.从教育实际问题中提取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转化的第一条路径是将现实中的教育问题上升为教育理论,这里的问题有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两种。客观问题是指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成败;主观问题是指个人自身对教育存在的疑惑与不解,是个人对教育研究的兴趣之所在,是人发自内心地对教育进行探索的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客观问题是引发主观问题的根源,许多现实中的教育问题能引发研究者的思索与兴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主观问题也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客观问题与主观问题为教育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些看似深奥的教育理论,正是源于人们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思考。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的教育问题纷繁复杂,并不是所用的问题都能成为理论。要从内容庞大的教育问题中提取出教育理论,是教育工程师重要的职责。

首先,教育工程师要发现和筛选问题,即发现和寻找到那些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真问题,过滤掉那些无意义的、不值得研究的假问题;挑出那些条件成熟、可以研究的问题,筛选出那些虽然值得研究但暂时研究条件还不成熟的问题。因此,教育工程师需要掌握辨别真伪问题的方法,擦亮眼睛,防止教育理论工作者由于研究了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而徒劳无功。同时,有些研究者个人眼中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科的真问题,此时,教育工程师需要着眼于宏观,从学科、知识、社会的高度发掘和辨别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教育工程师要对发现和筛选出来的真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转换。发现和筛选出来的问题还只是零碎的、片面的、肤浅的问题点,要想将这些问题点提升为教育理论,还需要对问题进行加工整理和理论转换。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析和发掘这些问题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一般性的理论话题,将问题连成一个个问题链。同时,要将问题和问题链放在学科范围内进行全局性考虑,衡量其在学科以及人类知识文明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问题网络。

教育工程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工学转换,既可以避免理论工作者漫无目的的研究,又可以防止理论工作者由于研究了假问题而做无用功,还可以明确理论工作者自身工作对于整个学科研究的价值与所处地位,从而大大提高理论工作的目的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提取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转化的另一条路径是实践中的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这里的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两种。在教育实践中,一次成功的尝试使得人们圆满地达到了教育目标,且经过多次的尝试,屡屡获得成功,人们便将这部分成功的方法积累下来供以后的教育行动参考,这就形成了成功的教育经验。当人们在教育尝试中失败时,就会反思自己的行为问题,不再重复错误的行为或者改良行动以达成目标,因此,这些失败的经验同样有助于主体目标的达成,只是它们的作用方式不同。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会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是理论研究的优质资源。一些个性化的实践经验经过理论家们深化、系统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过程,发现和创造出经验背后本质性、逻辑性、共性的教育原理,然后再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这些优质经验的价值。为了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更好地进行理论研究,教育工程师需要对这些教育经验进行简单的工学转化。

首先,教育工程师要对教育经验进行发掘整理。由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并不直接深入教育实践,对一线教育经验的掌握难免会有滞后性和不全面性,教育工程师则要弥补理论工作者的不足,深入实践,发掘实践中那些优质的教育经验。有很多教育经验也许还处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潜意识或行为过程中,未被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育工程师有锐利的眼光。同时,由于现实中的教育经验是纷繁的、复杂的、零碎的,为了更好地使用,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整理,并用统一的表述方式记录下来。

其次,教育工程师要对教育经验进行成因分析。万事万物皆有因,这些教育经验无论成败与否,背后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只有挖掘和分析这些因素,并且了解各因素对行动后果的作用性质和影响程度,才能更进一步研究经验背后蕴藏的教育原理。

最后,教育工程师要找出普遍的成因并作说明。教育工程师需要针对众多教育经验的成因作简单的整理,找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那部分,进行专业的解释,从而为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理论回到实践中去”的工学转换

教育理论与实践转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也就是实现教育“理论回到实践中去”的工学转换。相比较而言,由教育“理论回到实践中去”的路远没有教育“实践回到理论中去”的路畅通,这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无数研究者都曾为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架桥铺路(其中包括寻找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结的实践中介、学科中介和认识中介),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实,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是一种理念对行动的指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理念没有直接为行动指出现成的方案,而是从观念、逻辑、方法论上对实践进行指导,是一种潜在的作用,而要想转变为更直接的行动方案,则需要教育工程师进行工学转化。

具体来说,教育工程师要通过一系列工学操作,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行动方案。这种转化要在一定的教育观指导下,将高深的教育理论通过制定出来的教育目标、教育行动方案、教育行动规则等操作化和实践化,从而能够直接指导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1.把握教育理念

教育理论中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工程师首先要很好地挖掘和把握这些蕴含在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理念。“理”即蕴藏在事物中的原理、规律或原则,“念”是指人主观心理活动的“想法”或“念头”。综合起来,“理念”应该是指人类对于某项事物普遍原理的想法和认识。而这种认识又不同于一般性的科学认识,它更多地是对事物理想状态的想象与期待。因此,教育理念应该是指那些对教育本质和教育原理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教育理想。可以说,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对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的追寻过程。

教育理念对教育工学转化乃至整个教育活动都有导向作用,它就是教育行为活动的指路灯。因此,对教育理念的正确把握是教育工程师正确、有效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理性与合理性的结合。这里的“理性”笔者将其解释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合理性”追求的是用特定的手段最大化地达成预期目的。而在价值和理性行动中,则着重考虑行动是否符合终极价值和人类的意愿。教育工学的转化工作要遵循理性和合理性,既符合教育本质和规律,又符合教育目的最大化的实现,更要符合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即实现科学性、目的性、价值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制定教育目标

首先,教育工程师要把“教育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是什么”的理论指导从传统的只对人们进行观念纠正的做法中转变过来,使其变为具体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目标,并贯穿于教育工学活动和教育操作行为的整个过程。

就教育目的的设定而言,同样需要遵循理性与合理性的统一,此处不再赘述。但是,教育工程与自然过程的认识过程不同,自然过程是一个无目的的、遵循自然因果规律运行的过程,且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也是没有“目的”指导的,但在教育工学中却有很强的目的导向性,甚至可以说,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对教育活动有着更直接的指引作用。因此,教育目标的设定更需要符合价值合理性的要求,其中蕴含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

其次,教育工程师除了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观设定教育目标外,还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增强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既要设定总体的、宏观的教育目的,也要设计具体的、微观的教学目标、德育目标、管理目标等;既要设定近期的甚至一天、一节课的目标,也要设定中长期的如一个学期、一年、几年的目标;既要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目标,也要设定学校环境、校风校纪、规章制定方面的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工程师与全体教育教学人员共同商讨,并根据具体的教育状况而定。

再次,为了使实际教育过程能够圆满地达成目标,教育工程师必须对教育过程进行规范化控制,即为行动设置规则,为行动者提供顺利完成行动目标的建议。

3.设计教育方案

完成了以上工作,教育工程师就要开始从事教育计划的设计与分析工作了。这种设计其实就是寻求由初始状态变为理想状态的实现策略与路径。其实,教育理论中关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教育工程师的工作重心并不是设计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方法,而是运用工学原理,很好地将已有的理论和技术结合起来,根据特定的对象和初始状态,为实现教育目标设计教育行为,为教育行动者提供一套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工学设计过程有着不同于认识过程的思维活动与行为模式。在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是真理导向的,其活动仅仅是在追求真理或者客观实在,环境、条件等往往不会或者很少影响到认识活动;而设计活动却不然,它有很强的目的性导向,其活动就是要达成某种理想状态或者创造出某种成果,同时,在目标达成过程中,会受到环境、条件、主体状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设计教育方案时,教育工程师“需要通过系统地调查和获取有关的资料、数据、信息,进而通过状态辨识”来准确把握教育的初始状态。

由于不同的教育初始状态和教育目标不同,达成目标的策略与路径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样的状况,其可行的策略与路径也不止一条。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程师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设计可行的备选方案;其次是通过对比研究,从众多可行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为“正确”的或者最为合适的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这是一个教育运筹和决策的过程。教育工程师只有具备运筹与决策的思维和能力,才能使其制定的教育方案更加优良、高效,这也是教育工程师与普通教育实践工作者最主要的不同之处。

工程师的工作是设计“最优化”的策略和方案,但是这种“最优化”的方案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教育学中很难实现,一方面,设计时理论化、数字化的最优化本身未必就是现实中的最优化,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了方案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教育不同于物质生产,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也主要是使学生发生状态的改变,而且人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教育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教育后果的不可挽回性使得教育设计尤其重要,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教育设计的事前“反思”十分重要。教育工程师必须尽可能地预期教育方案实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及时地改进和修正方案,并设计教育活动的控制方法,这也正是传统的教师和管理者工作的薄弱之处。

4.制定教育规则

教育方案是否能够顺利地实行是教育工程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为了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教育工程师在设计出教育方案的同时,还应该为执行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约束,提出基本的要求和建议。

首先,教育工程师可以通过目标性的规则消除执行者的疑惑。如前所述,为了使方案的实施过程能够圆满地达成目标,教育工程师必须对教育过程进行规范化的控制,为行动设置规则。一方面,教育方案的一系列操作及行为都是在目标的关照下完成的,漫无目的的教育行动既没有太大的意义,也无法保证科学性。也许,有些随性的教育行为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但从整个教育活动而言,围绕科学目标进行的教育行为才应该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目标性的规则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增强教育主体的目标意识,消除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执行方案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坚定其对教育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工程师苦心设计和建构的教育方案在现实中“不走样”,使得一切教育行为能够围绕教育目标进行,最后圆满地达成教育目标。

其次,教育工程师可以通过约束性的规则保证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在无法保证所有操作者都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和掌握方案、完成方案实施的情况下,教育工程师需要为教育方案的执行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操作建议和注意事项,以保证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错误行为的发生。有些教育方案需要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有些教育方案则需要执行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完成,还有些教育方案可能需要执行者特别注意个别环节等等。教育工程师必须在设计教育方案的同时,预先设想到教育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并及时为教育执行者提供足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保证教育方案的顺利执行。

再次,教育工程师可以通过评价性的规则促进教育行为的提升。一定的评价制度对于教育方案的执行必不可少。这种评价既包括对教育主体(如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等)的评价,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评价,也包括对教育方案乃至制度本身的评价。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评价不是像期末考试、中考、高考那样的终结性评价,而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要给教育主体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一些善意的策略与意见。优良的评价不仅可以使教育主体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足,改正错误行为,提高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更可以有效地反馈给方案的制定者,使得教育工程师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教育方案。

经过教育工程师的工学转换,应然的教育法则和理想能够转变为可供人们理解和实施的行动蓝图,陈述性的教育科学知识能够转变为可供人们行动参照的方案,逻辑性的教育规律和原则能够转变为可供人们遵循的建议和规则,从而使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实体化。

教育工学的任务就是填补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缺陷,搭建起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操作,使教育科学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接受现实检验,并在现实中不断更新和发展。教育工程师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主体,其工作目标就是把教育工学的理念落实为现实的工学操作活动,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效连接,促进教育行为的科学化、有效化与高效化。这种效率意识作为一种科学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教育工程师要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指导,避免其行为的机械化,使其在科学、有效、高效的基础上追求教学的更高层次,如对教育美学、教育艺术化的追求,教育工程师所创造的教育方案要为教育主体创造更加自由、宽松的教育空间。各教育方案的具体实现、各教学活动的现实操作都需要教育主体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教育热情。在教育实践中,会不断显现出新的问题,对理论的创造提出新的要求,并为新理论的创造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教育工程师这一教育主体的出现,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时代呼唤教育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