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发布时间:2013-03-26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9期

摘要】特色的定位与培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厘清专业特色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专业特色定位应依据人才培养需求及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就是专业特色的生长点,两者之间不同的结合就构成了不同的专业特色培育路径。

关键词】专业特色;定位;培育;依据;路径

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高校要办出特色,专业必须有特色。从“十一五”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直接推动特色专业建设以来,高校的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追求特色发展、培育专业特色的理念深入人心。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更需要理论研究的指导:从理念形成到路径选择,从队伍建设到条件建设,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在质量工程的直接推动下,实践领域搞得热火朝天,理论研究则远远滞后;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探讨也更多放在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中位、下位建设工作上,而属于上位建设工作范畴的,包括专业建设理念的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专业特色的定位与培育等,则研究得较少。特色的定位与培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本文拟就专业特色的内涵与本质、专业特色定位的依据、专业特色培育的路径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唤起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这些上位建设工作的重视,以期能够丰富特色专业建设理论,为实践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专业特色的内涵与本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定义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狭义的“特色”是指事物某些方面优于自身其他方面并优于其他事物同一方面的某些优秀品质。具体到专业特色,就是指其固有的特征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相比与众不同,培育专业特色就是要培育专业与众不同且优于众者的品质。这种品质应该是什么?是人才培养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表现出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不同且优于其他专业?还是培养的学生具有某种与众不同且优于众者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和很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专业特色的不同理解,就会将特色专业建设活动引向不同的方向,并影响到特色专业建设的最终效果,因此分析清楚专业特色应该指向什么就显得非常关键。

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色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专业特色本质上应该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特色,即一个专业与众不同且优于众者的品质应该表现为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某种与众不同且优于众者的素质与能力。换句话说,专业特色应该经由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特质或潜能而体现出来。如学生的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或者学生的基础厚实、学术创新能力强,或者实践动手能力强、集成应用创新能力强等。

当然,为了培养出有特质的学生,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某些方面有独特的做法,具有其他专业没有的条件或是优于其他专业的条件,也就是根据本专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建设等,因此专业特色也应该体现为人才培养的某些方式有特色。毫无疑问,人才培养方式的特色必须服务于毕业生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特色,撇开人才培养效果方面的特色单纯追求人才培养方式方面的特色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人才培养效果方面的特色还应该是在满足本类型高校一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前提下所具有的特色。

二、专业特色定位的依据

要建设特色专业,就要明确专业应该形成什么特色,进行专业特色定位。而弄清楚根据什么进行专业特色定位,是科学、准确定位专业特色的关键。专业特色应该指向的是培养有特质的学生,因此专业特色的定位总体上来说应该依循培养有特质的学生这条主线。某个专业,之所以要培养具有这种特质而不是那种特质的学生,不是由专业建设者拍脑袋决定的,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专业内外的各种因素,根据内外环境与条件对专业特色进行选择,从而进行合理定位,因此这些因素构成了专业特色定位的具体依据。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存在的前提是有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来自社会,来自某种或某几种行业,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可能来自学科,为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同时促进学科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还可能来自学生,根据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满足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个性的需要。因此,一个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首先要考虑的是各方面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或者学生发展的需求。每种需求又可以因为时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可以细分为更多具体的需求。需求是多样的,每个专业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需求,只能在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基础上,特别针对其中某些需求去培养适用的学生。因此抓住某些需求,着力培养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学生,就会形成学生某种独特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出有特质的学生,专业特色也就得以形成。需求不仅是一个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也是一个专业进行特色定位的基础。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优势。一个专业要培养出有特质的学生,使学生具有某种与众不同且优于众者的素质与能力,专业本身必定要具备一定的支撑条件,即具备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素质与能力的条件,换句话说,就是具有某种人才培养的优势。能够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首先是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具有较好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成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优势学科培养的高水平学科团队可以促进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的成长,有利于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水平;学科的重点实验室与研究基地等,可以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习实践平台。学科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条件优势等都可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成为学生与众不同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其次是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取得的良好效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利于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的机制和模式,如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灵活多元的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等,这些都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形成学生某种优势产生积极作用,因而成为专业特色形成的有力支撑。

以上两种因素在专业特色定位中都不可或缺,不管是人才培养需求还是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都不足以单独成为专业特色定位的依据。因为只有客观需求,没有相应的学科或专业教学优势,没有一定的条件做支撑,难以培养出有特质、有优势的学生;如果有某种学科的或专业教学的优势,却没有进行正确的需求分析,没有找准自身的培养规格定位,只是单纯根据这种优势去培养学生,有可能最终的培养效果达不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使培养的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的浪费。正确的专业特色定位的做法是,在分析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定位,并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这个最佳结合点就是专业特色的生长点。当然,这种结合可以是单因素的结合,比如学科需求与学科优势相结合形成一个专业特色的生长点;也可以是两者之间多因素的结合,比如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再与学科优势和专业的某种教学优势相结合,形成一个专业特色的生长点。此外,对于办学历史比较长,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已经形成一定优势的专业来说,比较容易进行专业特色定位。对于一些新办的、优势并不明显的专业来说,进行专业特色定位就比较困难。这类专业在进行特色定位时,在正确分析专业面临的需求的基础上,应该主要结合专业最有可能形成的优势去寻找最佳结合点。总之,只有进行专业特色的准确定位,再根据培育这种特色所需的条件努力建设,才能彰显专业特色。

三、专业特色培育的路径

人才培养需求和人才培养优势的最佳结合点就是专业特色的生长点,沿着生长点加强建设,就可以培育出显著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需求和人才培养优势这两种要素之间不同的结合就构成了不同的专业特色培育路径。

从大的方面说,人才培养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学科需求、学生需求三种,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可以分为学科优势、专业教学优势两种。同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服务面向、不同区域的专业,面对的人才培养需求可能各有不同;学科优势、专业教学优势可以是不同侧重面的优势,都可以形成专业建设的优势条件。因此,实际人才培养需求和人才培养优势的结合点具有多种可能性,因而专业特色培育的路径也有多种,本文在此只选择几种比较典型的进行探讨。

1.社会需求与应用研究优势结合形成的专业特色培育路径

社会需求主要是基于产业、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着眼点的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培养的学生具有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成为应用型专业着力打造的专业特色。要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优势,学科的应用研究优势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因为通过应用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构建起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应用知识体系,并促成特色课程、特色教材的建设,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应用研究背景的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是教师形成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以应用研究见长的实验室与研究基地等,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习实践平台。因此,社会需求和应用研究优势结合形成的是一条典型的适合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色培育路径。

当然,社会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地细分为行业性的需求、区域性的需求:全国性高校的专业,需求来自全国,地方性高校的专业面对的需求有地区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可以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将社会需求进一步分化,针对性更强,特色会更突出,更容易形成优势。

2.社会需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势结合形成的专业特色培育路径

社会需求更多来自产业、行业部门的现实需求。目前,各行业都希望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相关职位的工作,因此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也可以成为应用型专业着力打造的专业特色。如果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就可以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做文章,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打造专业特色的结合点。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更接近于产业行业的需求;让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承担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践的机会,使培养的学生工作时能够在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上较快上手,在岗位针对性方面形成优势。社会需求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势结合形成的也是一条典型的适合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色培育路径。

3.学科需求与理论研究优势结合形成的专业特色培育路径

学科需求主要是基于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也是学科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需求,以满足学科需求为主的专业要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突出特征是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能力,如果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优势,可以保证学生能够站在理论前沿,使学生具有更宽阔的学术视野,能够形成强烈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具备创新品质,这些对理论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时,大量的理论研究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术研究的机会,有较强理论创新能力的教师更有利于担当起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是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因此,学科需求与理论研究优势相结合形成的是一条典型的适合学术型专业的专业特色培育路径。

4.学生需求与人才分类培养机制优势结合形成的专业特色培育路径

学生需求是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需求有共性也有个性,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发展规划千差万别。整齐划一的教学安排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就难以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某个专业有比较充足、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课程、实验室资源丰富,学校有注重个性培养、鼓励特长发展的分类培养机制,让学生更多地自主选课、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就可能满足学生个体更多的需求和选择,使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其潜能。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与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机制相结合,在培养各类优秀人才方面十分突出也不失为一种专业特色。

【作者简介:张灵   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