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6所高校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12期
【摘要】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提高教学质量在根本上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生质量。调查表明,学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大学生学习问题日益复杂化的趋势,采用系统化解决方法,通过氛围营造、目标激励、课程引导、个别辅导、结对帮扶等措施,构建“立体式”学习支持系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学习质量;非智力因素;学习支持系统
近年来,关于教学质量的著述绝大部分集中在“教”的层面,讨论“教什么”、“怎么教”等具象性问题;从“学”的视角,探寻“为什么学”、“学得怎样”,进而关注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内心感受、有效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成效和质量等实质性问题则基本被忽略。大学生群体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坚定状态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的担忧。大学生学习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前途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任由学习问题发展而不加以干预、引导和帮扶,不但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必然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真实地再现大学生学习的现状,课题组于2010年对成都市6所高校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对1500名大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收回问卷1437份,回收率为95.8%,其中有效问卷1426份,有效率为95.1%。在1500名被调查者中,男生915名,占总数的61%;女生585名,占39%。大一学生298名,占总数的19.9%;大二学生564名,占37.6%;大三学生381名,占25.4%;大四学生257名,占17.1%。理科学生337名,占总数的22.5%;工科学生417名,占27.8%;文科学生341名,占22.7%;师范类学生202名,占总数的13.5%;经管类学生203名,占13.5%。从被调查者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分析,本次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较广,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大学生较普通地存在学习问题,表现多样、成因复杂。通过随机访谈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学习氛围良好、学习具有成效;但也存在着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衰退、学习压力过大等问题。有28.65%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非常大,55.27%的大学生存在学习问题,需要做好疏解工作。大学生学习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与激情,学习兴趣缺失,得过且过;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毕业后的去向没有明确的预期,出现迷茫;心理困境,意志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人际协调能力和逆境承受能力差;抵制不住社会的种种诱惑等。具体表现为:因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不能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造成的迷茫、颠倒学业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个人情感失意等。
2.大学生在学业上急功近利,学习动力不足。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被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在学业上急功近利,学习动力不足。“有没有用”、“在以后工作中能不能派上用场”,成为大学生课程选择的依据和标准,而且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都侧重专业知识。课堂气氛轻松、学习压力小的课程受到学生追捧。学习目的多元化,且呈现出社会属性偏低、自我属性偏高的特点。多数大学生缺乏独立的思想和远大理想与抱负,将挖掘自我潜力、完善自我、追求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作为学习的目的,而传统“报效祖国、服务社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减弱。大学生的学习受就业市场的影响较大,热门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高于冷门专业学生。热门专业学生表示自己对学习有兴趣的达61%,而冷门专业仅为42.8%。另外,就业目标的不确定性与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等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动力不足。
3.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且有年级差异。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表明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也表明他们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当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时,学习兴趣缺失就成了正常现象。在对学习兴趣缺失的归因分析中,教师和学生都注重对对方的不满和批评。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学生则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师生交往太少等。由于彼此都缺少对自身问题的检讨,教学改革也就无法从自身做起。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一、二年级,四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最高,二年级兴趣缺乏的状况更为明显,我们认为这与高校课程设置有关。我国高校一、二年级一般以公共基础课为主,三年级才开始接触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课时多、任务重,且学生大多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有问题、内容相对枯燥,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三、四年级接触专业课以后,逐渐明确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学习兴趣明显上升。
4.大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发生质变,目标出现偏差。受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大学生不再把接受大学教育看成是进入某一专业领域的“敲门砖”,而只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平台。他们认为“即使在学校里学习好的人,到社会上也不一定比学习不好的人成就大,有的人根本就不愁找个好工作”。因此,多数学生满足于通过课程考试拿到学分,导致“60分万岁”的现象,这与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优秀人才培养。许多学生希望能增加实践课程,以丰富社会经验;尤其应改革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体系,增加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这表明目前高等教育还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
5.大学生学习问题与心理困境相伴而生,联系紧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为心理困境和心理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负担过重,再加上浮躁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困惑等都会使大学们产生挫折感,主要表现为焦虑、痛苦或忧郁。对于一定程度的挫折心理,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应对,主动寻求帮助或调整学习和生活目标;但也有一些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面对挫折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缺乏信心。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该对此进行早期干预。
二、当代大学生学习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误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从家庭层面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家长只关心孩子知识方面的学习(以考试成绩为考量标准),而忽视了道德修养的教育、独立人格的养成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学生选择学习,不是首先因为理想、志趣、特长,而是为了实现功利性的目标。
2.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从学校层面来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国中小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状态给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大学阶段本应是学习的黄金期,是一个人性格成型、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然而,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仅有的对知识创造、学术探究的兴趣,早已被应试教育的分数榨干。在现实中,社会上又存在着把高校当作人才工厂的情况,高校言必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其结果便是专注于社会对学校的淘汰选择作用,在市场面前学校正在变成被动的被改造对象。
3.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和社会领域呈现经济成分多样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等特点,与之对应的是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呈现出多坐标系、多重标准的特点。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功利化思想和浮躁心态已侵入校园,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于是,我们发现:在某些高校,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而是忙于社会兼职、出席社会活动、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逐渐沦为一个:心智苍白、缺乏激情的群体;而作为教育受惠者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他们灌输知识的“容器”。
三、构建大学生学习支持系统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等多种资源,在空间、领域和平台上下工夫,形成“立体式”的学习支持系统。
1.营造学习氛围、实施目标激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学习观决定着学生对学习过程、目标的理解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为什么学”是学习的统帅,关系着学习问题的核心理念、宗旨和价值取向,是一切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系统。成都理工大学坚持在内容上走综合发展道路,在形式上倡导简单紧凑的风格,在理念上追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的原则,构建了网上网下并举的“立体式”学习引导系统。实现了教学讨论网上有指导、先进典型网上有报道、解决问题网上有渠道。在学习导航网开辟了“时代先锋”专题板块,分设“优秀大学生”、“杰出校友”、“社会英才”、“名师风范”4个专栏,通过校内外的优秀榜样,以点带面,在全校树立勤学奋斗、追求卓越的学习导向,营造校园文化引导人、先进典型塑造人、励志成才激励人、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浓厚育人氛围,形成校园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媒介形式,生动、直观、形象、全面地展示先进典型的心路历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教育作用来营造学习氛围,增强吸引力、说服力与感染力。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坚定学习志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将个人的抱负与国家的事业相结合。
2.整合学习资源、加强课程引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方法,最终沉淀为一种终身学习能力。成都理工大学充分利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系统现有的载体和机制,加强课程引导、整合学习资源,拓展新的学习渠道和内容。如针对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导论、职业规划等必修课程,选派专业领域内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聘请知名校友、合作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通过讲课、讲座等形式,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就读的专业,并在此前提下引导他们规划未来的职业。同时,打造学习导航网与学习资源网,拓展网络学习平台。对大一新生分阶段循序推进“适应”(以校史校情教育为核心,帮助新生了解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增强归属感,把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在热爱母校、刻苦学习、成才报国的基础之上)、“转变”(以薪火相传的新老生交流会为重点,加快角色转变,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以实践活动为纽带,体验身心的困惑与愉悦,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角色):“规划”(以生涯规划为导向,认真设计阶段目标,帮助新生步入未来人生发展轨道)为主题的新生适应教育。在学习资源网开辟以学习为导向的公共空间,常规性地举办各类学术讨论活动,探索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经济、家庭、社会等干扰因素;引导大学生走出功利主义学习状态,更多地参与课堂外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以团体辅导的形式,针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进行普遍性的学习辅导。
3.构建学习预警与扶助系统,实施个别辅导、开展结对帮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成都理工大学构建了“实时监控、咨询辅导、心理治疗”三位一体的学习预警与扶助系统,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个别辅导、开展结对帮扶,有效地解决了学习困难群体的学习困境。学习预警与扶助系统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组成,通过学生学业管理系统对大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动态监控,帮扶系统成员间经常进行信息沟通,定期对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提出解决方案,并对重点学生启动学习预警体系,及时介入,组织特定的辅导员和导师或求助于心理咨询专家,为他们提供全面的个性化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摆脱学业困境。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学习保障与激励机制,形成“学生以成才为志,教师以授课为业,学校以育人为本”的良好育人氛围,引导学生奋发进取、创新成才。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价值取向既不乏积极向上的因素,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忧虑的问题。高等教育最本质的活动是培养人,学生的学习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因此,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点应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从强调教师教的质量向强调学生学的质量转变,回归教学质量建设的本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作者简介:程孝良 成都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