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山红红: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3-10-15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15-16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山红红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行业特色型大学适应特定的发展需求进行学科建设,形成了相应的学科生态和特色。新时期,随着宏观管理体制和发展背景的变化,行业特色型大学需要进行办学定位、目标和发展路径的调整,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必然应该成为实现这种调整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所以,探索新的学科建设思路,做好学科体系的重构,是新时期行业特色型大学保持科学发展需要着重解决的课题。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问题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在1952-1953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院系调整以后,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服务相应行业发展和工业建设过程中,学科的专门化特征和相应优势不断增强。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开展“211工程”、“985工程”及其后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后,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主干学科普遍得到重点建设,进一步强化了优势和特色。在上世纪末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空间和服务面向得到极大拓宽,相应促进了学科结构调整和学科领域拓展。三个时期的逐步发展,造就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特色性。行业特色型大学最大的特色在于学科特色,体现在学科类型上,以优势学科为主体,并相对自成体系;体现在学科水平上,以优势学科为标志,并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学科的特色性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历史的选择,也是其今后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

多科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顺应学科发展规律,行业特色型大学逐渐从学科单一的大学向多科性大学转型,学科服务面向不断拓宽,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包括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等在内的学科体系。

非均衡性。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客观上走过了一个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主观上也坚持了非均衡发展的策略。绝大多数行业特色型大学充分认识到发挥既有学科优势的意义,始终突出和强化优势学科的建设,保持其优先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学科的整体发展。进行学科整体布局,在非均衡中建立总体协调和相对均衡,以短期的非均衡性追求长远的均衡发展目标。

偏应用性。行业特色型大学多致力于研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一般偏重于应用技术研究。即便是在优势学科建设方面,其研究方向上对学科前沿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也重视不够,基础学科的建设就更加滞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学科建设规划的整体性和长远性欠缺。隶属行业办学时期,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自主性较小,学科建设规划具有相对行业发展需求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相应也必然存在局限性。管理体制变化以来,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自主权加大,学科种类和数量得到很大扩展。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存在求大求全、盲目跟风的现象,造成许多新设置学科找不准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形不成跟其他学科的互补、得不到持续有效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校及其学科的整体协调发展。这不能不说与罔顾学校实际和学科发展规律、没有从整体和长远上做好学科规划有关。

基础学科薄弱造成学科发展后继乏力。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化过程,也是学科金字塔逐步构建的过程。学科发展水平,通常取决于其基础理论的坚实程度,离开了坚实的基础学科,高水平学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长期面向行业办学过程中,更多关注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弱化,基础学科普遍薄弱,难以支撑高水平学科建设,成为影响学科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

学科之间协同性较差。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布局总体呈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与应用并行的协同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协同、没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就很难发展高水平的学科。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虽然是多样化的,但是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状态,互相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渗透、协同,没有建立有机和整体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学科发展的张力、活力和创造性,从而也制约了原创性高水平成果的产生。

交叉、新兴学科发展滞后。发展交叉、新兴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特征,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迅速,行业特色型大学顺应形势、把握机遇,在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学科单一、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有些力不从心,新的学科特色还未形成气候。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强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理清全面建设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门类齐全并不能直接和必然地带来学科水平的提高,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单个突破与整体提升的结合。一所学校的学科不可能全面达到世界一流,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率先从某个或几个学科领域突破,这不仅是所有高校的共识,更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战略选择。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提高学科水平,必须在立足学科整体布局、加强学科整体建设的基础上,聚焦少量学科谋求重点突破。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传统行业特色学科的比较优势,向已有优势聚焦,实现重点突破、优势牵引,必然应该成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先选择。为此,行业特色型大学可以依托行业发展,借助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项目的重点建设,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利用协同创新的驱动,使优势学科率先冲击一流,提升整个学科的竞争实力。

理清“建”与“设”的关系,坚持学科内涵提升。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同样需要循序渐进,所以行业特色型大学开展学科建设,必须做好建与设的统筹,也就是做好质与量的统筹。通过持续建设提升学科质量,通过合理设置优化学科数量,后者必须以前者作为基础和根本。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行业特色型大学经过了一个发展设置新学科点的过程,在学科数量上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今后重点应该放在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上,把学科建设质量放在首位,扎扎实实加强学科内部建设,不求大求全,但求精求尖,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学科,打造一流学科。

理清主干特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坚持学科协同发展。在行业特色型大学中,由主干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等组成的学科体系就如一棵大树。主干特色学科是树梢,标志着整棵大树的高度,必须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基础学科是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必须扎实深入建好;新兴交叉学科是新枝,表明了新生希望,要选好增长点进行培育;支撑学科是树干,需要坚实发展,为主干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学科发展越来越综合化的今天,协同成为大趋势,一流学科的建设往往需要协同共生效应。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一流的主干特色学科,提高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必须着眼于整个学科大树的成长,夯实基础学科,加强支撑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追求学科的协同效应。

理清传统与新兴的关系,坚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传统优势正在受到挑战。这些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了上升的平缓期,要想继续突破,必须依托优势拓展新兴学科,将传统、单一的优势向新兴、多学科的优势转变。同时,面对行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不可能独立解决,必需借助学科综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通过学科的互相渗透与交叉,实现技术的创新和提升。

三、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强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石油学科的目标,按照“突出优势、强化基础、扶持新兴、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思路,强化石油主干学科优势,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渗透,全面营造和谐发展的学科生态,开展了学科建设的积极探索。

围绕目标,优化结构,开展学科布局调整。学科发展需要基于合理的学科结构布局和良好的学科成长生态。本着“加强基础、突出优势、交叉融合”的基本原则,学校集中开展了院系和学科结构调整。将理科、文科进行整合,组建了理学院、文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化工类学科、经济与管理类学科按类进行调整,加强通用、大类学科间渗透和互补;积极规划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兴学科,成立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等。构建起了以大基础学科为平台、以通用学科为支撑、以石油主干学科为引领、以新兴学科为增长点的更加合理的学科结构,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奠定了基础。

突出优势,强化特色,打造学科核心竞争力。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以强化特色创一流。紧紧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瞄准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组建创新团队、整合研究方向、构筑创新平台,保证石油主干学科适应国家急需的要求、迈向世界一流的目标;依托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做好各石油主干学科和方向的统筹、石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统筹以及相关资源的统筹,系统提升石油主干学科水平;全面加强石油主干学科重点建设规划,从学科队伍、学科方向、创新能力、学术交流、基础支撑、国际影响等全面打造石油主干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经过近年来卓有成效的努力,石油石化主干学科实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新增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获得了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建成8个高水平团队,根据ESI2012年3月份更新数据,中国石油大学工程学和化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

着眼长远,固本强基,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学校强化对基础学科的政策支持,把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学科水平提升的根本要求,在学科建设规划中设置充分的空间,在资源配置中提供必需的条件,通过优势学科的重点发展,带动基础学科发展。通过调整组建理学院和文学院,建立起了基础学科发展的大平台,对于基础学科的集合发展、资源共享和形成氛围,对于推动和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衔接和结合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理学院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1篇论文被《Na-ture China》选为2010年度TOP10论文,1篇评论文章应邀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Today》(影响因子15.355)发表,1项成果获得2011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文学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得到明显加强。

扶持新兴,扩展特色,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学校积极探索和催生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兴学科方向,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学科,拓展和增强学科特色,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以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为基础,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发展海洋石油工程、生物工程与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利用、页岩气和煤层气工程、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低碳经济等新的研究领域,谋求学科发展新的突破点。学校海洋油气装备与安全技术中心科研团队,承担了“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隔水管与井口系统钻前设计与作业技术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于2006年组建的生物工程与技术中心,现已在生物界面与材料、海洋膜蛋白以及生物加工等多个研究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2011年,该中心一名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促进交叉,加强融合,形成学科协同效应。学校注重加强理工学科之间、应用与基础学科之间、石油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以“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支持学科相互支撑与交叉渗透,构筑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平台,建设跨学科创新团队。通过石油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融合、渗透与依存,使学校所有学科共同构成大的发展平台,形成了依托石油学科优势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的局面。各学院之间积极寻找学科交叉结合点,搭建载体,如石油工程学院与理学院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构建“Petro-X”发展平台;化学工程学院与理学院全面开展战略合作等,营造了学科协同的良好氛围。

四、“2011计划”: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新契机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实施,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产学研结合优势、特色学科优势和学科群集聚优势,具备深度参与协同创新的背景和条件。今后要进一步发挥学科特色,扩大学科优势,努力构建学科协同新机制。

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搭建学科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产学研结合的经验,贴近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在国家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的机遇下,需要以积极的行动,面向行业技术前沿和核心共性问题,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在协同创新中增强学科优势、调整学科研究方向、追踪科技发展前沿,使协同创新平台同时成为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平台。

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建立人才工作新机制。以“2011计划”的实施和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契机,探索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打造“学术特区”,释放出推动学科发展的人才活力。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人才引进的政策优势,以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采取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结合、长期与短期融合的方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促进学科水平的显著提升。

以“2011计划”为引领,带动学校学科水平整体提升。“2011计划”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鼓励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引领,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借此积极整合资源、凝练方向、优化布局,紧密结合行业重大需求,构建有利于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以“2011计划”为引领,凝聚与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以高水平的创新研究群体促进高水平的学科建设。

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学科上的特殊性,面临社会需求的特殊性。强化学科建设,提升总体水平,必须充分把握自身的发展定位,理清学科结构和发展脉络,利用好促进学科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确立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科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