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24年第10期
摘要:以辽宁省65所地方高校为样本框,以2995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为被调查者,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地方高校战略规划制定、规划执行、规划资源保障与规划治理效能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战略规划制定及规划资源保障均对规划治理效能具有显著的影响;战略规划执行在规划制定、规划资源保障与规划治理效能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基于此,建议地方高校提升战略领导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健全和完善战略规划实施机制,构建战略管理合法性机制。
关键词:地方高校;战略规划;结构方程模型;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战略规划的引领,而我国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薄弱,如何制定和实施好战略规划,缩小“规划实施落差”,全面提升规划治理效能,亟待破题。已有研究对高校战略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不够,缺乏对战略规划与治理效能的关联性研究,无法对战略规划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环节及其内在“黑箱”机制,进行有效解释与清晰揭示。本研究从制定、执行、资源、效能的全过程视角,将规划制定、规划执行及规划资源保障作为过程变量,以规划治理效能为结果变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探讨规划执行的中介作用,揭示其内在机理,以期对提升地方高校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所助益。
一、理论建构与研究假设
(一)规划制定与规划治理效能的关系
战略规划制定是将高校发展的战略思维转变为战略规划文本的过程。高校通过制定规划可以发现自身优势、现存问题,进而明确办学定位、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机遇,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张青睿等通过对2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城市群发展规划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陈升等对重庆市五年规划的研究发现,规划的编制对规划实施水平具有显著影响。陈廷柱等的实证研究发现,制定战略规划对提升学校的综合治理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Denhardt、Wheeland的研究均证实,市民作为规划的参与者,对规划绩效具有正向影响。Blair通过对社区战略规划制定过程研究发现,公共管理者、规划相关专家、学者等多元主体参与规划制定会对组织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Vinzant认为,规划编制方式是影响规划和组织绩效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1:规划制定对规划治理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规划资源保障与规划治理效能的关系
战略规划资源保障是指高校为实现战略规划目标而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支持,包括信息、人力、物力、财力、管理及各类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高校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高校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大学治理效能的提升。Singh研究证实,财力资源与规划绩效总体上呈现正相关。Scartascini等的研究表明,信息资源的利用对规划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刘畅的研究表明,财政投入对乡村振兴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石发勇的研究表明,行政体制、政治体制也会对组织绩效产生显著影响。Blair研究发现,财政制度与规划的组织绩效具有正向相关。秦德君通过公共政策的研究,证实了保障措施对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2:规划资源保障对规划治理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规划执行在规划制定、规划资源保障与规划治理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
战略规划执行是将大学战略规划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行动过程,是大学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其中各个因素都会对其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陈一新等的研究表明,规划编制信息数据变得丰富、可靠和实际,规划成果质量也会随之变高,规划实践的效果则越强。Gottschalk的研究表明,对规划执行方案的清晰陈述会显著影响企业实施战略的能力。陈升等的研究发现,规划的编制对规划实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3a:规划制定对规划执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战略规划执行关涉大学的结构、系统、领导行为、人力资源政策、文化、价值观念和管理流程的调整,受大学的战略、结构和体制3个“硬因素”,作风、人员、技能和共同价值观4个“软因素”的影响。Mollahoseini、Drumaux的研究表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领导、组织文化、技术和信息系统是影响战略规划实施的因素。Boyne的实证研究表明,有效的资源支持与规划执行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3b:规划资源保障对规划执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许指南等通过多层线性模型检验发现,政策执行过程对发展规划的最终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同时,政策执行主体获取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也会影响政策绩效。Poister认为,把规划执行与绩效管理联系起来有利于评估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保证规划按照预定的设想进行,反过来规划的正确执行也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Mollahoseini等发现战略规划实施与内部效能有很高的相关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3c:规划执行对规划治理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Ofori等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组织结构、领导等因素与规划的质量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邹诚杰研究发现,公众参与对规划编制的影响往往受到资金、时间等资源因素的制约。陆静对五年规划的研究发现,规划的编制主体、外部参与、资源支撑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杨林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规划制定,都是与资源相关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3d:规划制定与规划资源保障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上述3组假设共同构成本研究的假设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在该假设模型中,规划制定、规划资源保障构成了自变量,规划治理效能构成了因变量,规划执行构成了规划制定、规划资源保障与规划治理效能的中介变量。本研究在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模型加以验证。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调查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问卷施测对象为辽宁省内65所地方高校的内部管理机构负责人、院长、副院长、行政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依托问卷星平台在线共发放问卷2999份,回收有效问卷2995份,有效率达99.87%。在2995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与变量测量
1. 人口统计学变量。本问卷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位、管理层级及所在学校的层次类型等。
2. 规划制定测量。本研究在借鉴Monticelli等所编制的大学战略管理量表及刘泽编制的《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现状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参考了14所国内外相关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将规划制定分为制定主体、制定方法、制定内容和制定质量四个维度,最终形成26个题项的《地方高校战略规划制定量表》。本量表的设计采用李克特四点评分法,其中1至4分依次代表从“完全不相符”到“完全相符”的不同认同程度。针对样本数据集,进行进一步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与预设的变量维度划分相吻合。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筛选标准,确定了四个公共因子:制定主体、制定方法、制定内容与制定质量,累计解释率为85.045%。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82,且所有因子载荷值均高于0.5,数据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规划制定的一阶四因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CMIN/DF(卡方自由度比)=4.416<5,RMSEA(误差均方根)=0.068<0.08,GFI=0.911>0.9,IFI=0.970>0.9,TLI=0.966>0.9,NFI=0.968>0.9,CFI=0.970>0.9。这表明规划制定一阶四因子模型拟合度较好,《地方高校战略规划制定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3. 规划执行测量。本研究主要借鉴了Larrán等编制的《企业战略规划执行量表》,结合刘献君等对战略实施的过程相关研究,将规划执行划分为执行主体和执行过程两个维度。前者包括规划实施的学校管理者、学院院长、学科专业带头人、学生等相关主体,后者包括战略任务目标分解、组织结构设计、动态管理等实施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维度、13个题项的《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执行量表》。本量表的设计采用李克特四点评分法,其中1至4分依次代表从“完全不相符”到“完全相符”的不同认同程度。针对样本数据集,进行进一步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与预设的变量维度划分相吻合。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筛选标准,确定了两个公共因子:执行主体、执行过程,累计解释率为73.636%。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84,且所有因子的载荷值均高于0.5,数据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规划执行的一阶双因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CMIN/DF=4.897<5,RMSEA=0.072<0.08,GFI=0.917>0.9,IFI=0.967>0.9,TLI=0.961>0.9,NFI=0.965>0.9,CFI=0.967>0.9。表明规划执行一阶双因子模型拟合度较好,《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执行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4. 规划资源保障测量。从一般性资源到战略性资源演变全过程来考察,战略性资源具有异质性、不完全流动性等特征,战略性资源要素应涵括人力资本资源、物质资本资源及组织资本资源等。本研究在借鉴余新丽编制的《研究型大学战略管理调查问卷》,结合Barney、郑文等对战略规划资源保障的研究,将资源保障分为基础资源、管理资源和制度资源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三个维度,9个题项的《地方高校战略规划资源保障量表》。本量表的设计采用李克特四点评分法,其中1至4分依次代表从“完全不相符”到“完全相符”的不同认同程度。针对样本数据集,进行进一步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与预设的变量维度划分相吻合。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筛选标准,确定了三个公共因子:基础资源、管理资源与制度资源,累计解释率为73.739%。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55,且所有因子载荷值均高于0.5,数据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规划资源保障的一阶三因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CMIN/DF=4.743<5,RMSEA=0.066<0.08,GFI=0.959>0.9,IFI=0.982>0.9,TLI=0.974>0.9,NFI=0.982>0.9,CFI=0.982>0.9。表明战略规划资源保障一阶三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地方高校战略规划资源保障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5. 规划治理效能测量。战略规划治理效能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战略规划制定、实施、评价等战略全过程管理,对其战略目标实现和办学质量提升的有效作用程度。战略规划与组织绩效呈正相关,规划指标的完成情况本身是一种组织绩效的表现,也常作为组织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主要借鉴了陈廷柱等编制的《高等学校发展规划治理效能调查问卷》和吴迎新所设计的高校绩效评价PCA/DEA模型体系等研究工具,形成了包括内涵发展提升度、规划目标完成度、社会行业认可度三个维度、13个题项的《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治理效能量表》。本量表的设计采用李克特四点评分法,其中1至4分依次代表从“完全不相符”到“完全相符”的不同认同程度。针对样本数据集,进行进一步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与预设的变量维度划分相吻合。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筛选标准,确定了三个公共因子:内涵发展的提升程度、规划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社会与行业的认可程度,累计解释率为85.375%。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84,且所有因子载荷值均高于0.5,数据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规划治理效能的一阶三因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CMIN/DF=4.541<5,RMSEA=0.064<0.08,GFI=0.935>0.9,IFI=0.981>0.9,TLI=0.975>0.9,NFI=0.980>0.9,CFI=0.980>0.9。表明战略规划治理效能一阶三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治理效能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SPSS 26.0和AMOS 24.0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三、研究假设模型的SEM验证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比较不同被调查者在规划制定、规划执行、规划资源保障和规划治理效能方面的差异,本研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被调查者所在管理层级上的差异结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管理层级类型来看,结合独立样本T检验和均值计算,学校管理层与非学校管理层在规划制定(p=0.008<0.01)、规划资源保障(p=0.012<0.05)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规划执行、规划治理效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从规划制定的维度来看,学校管理层的均值为1.486,而非学校管理层的均值为1.588;从规划资源保障的均值来看,学校管理层的均值为1.489,而非学校管理层的均值为1.582,学校管理层的得分均值均低于非学校管理层。
(二)相关分析
地方高校战略规划制定、规划执行、规划资源保障与规划治理效能的均值、标准差及其潜在变量间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总体分析结果来看,规划治理效能与规划制定、规划执行、规划资源保障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模型检验
本研究采取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及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证实了问卷结构与实际数据的良好匹配性,验证了预设模型适合深入检验。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对模型参数进行估算后,所得的模型适配度指标如表4所示,其中CMIN/DF值为3.302<5,RMSEA值为0.049<0.05,GFI值为0.912>0.9,IFI值为0.901>0.9,其他相关适配指标也均在0.9以上。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检验结果(Estimate、β、SE、CR、p值)如表5、图2,所有路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实证模型验证了预设理论。
SEM以标准路径系数(β)值来表示潜在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标准路径系数值表明了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影响效应的大小。本研究假设模型检验结果如下。
1. 规划制定到规划治理效能标准化路径系数β=-0.077,临界比值CR=-3.216,路径系数显著(p=0.001<0.01)。这表明规划制定对规划治理效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呈负向显著影响关系。因此研究假设H1不成立。
2. 规划资源保障到规划治理效能的标准化路径系数β=0.290,临界比值CR=5.920,路径系数显著(p=0.000<0.001)。这表明规划资源保障对规划治理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研究假设H2成立。
3. 规划制定到规划执行的标准路径系数β=0.281,临界比值CR=10.123,路径系数显著(p=0.000<0.001)。这表明规划制定对规划执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假设H3a成立。
4. 规划资源保障到规划执行的标准化路径系数β=0.710,临界比值CR=23.952,路径系数显著(p=0.000<0.001)。这表明规划资源保障对规划执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假设H3b成立。
5. 规划执行到规划治理效能的标准化路径系数β=0.763,临界比值CR=13.938,路径系数显著(p=0.000<0.001)。这表明规划执行对规划治理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研究假设H3c成立。
6. 协方差统计结果表明,规划制定与规划资源保障的协方差,Estimate=0.197,协方差的估计标准误SE=0.007,临界比值CR=29.525,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0<0.001)。因此假设H3d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果讨论
1. 规划制定、规划资源保障对规划治理效能的影响。本研究证明了高校战略规划制定与治理效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学界相关研究结论相一致。但本研究发现,规划制定对规划治理效能显著影响是负向的,这与相关研究结论有别。差异产生的原因有三点。其一,规划制定与规划治理效能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而受院校的战略管理文化、规划自觉程度、资源保障水平、规划实施以及规划文本自身科学性、规范性、可执行性品质等诸多综合性因素制约。因此,制定出高质量规划仅仅是高校治理效能达成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前提。胡娟等研究表明中国高校战略规划制定分层化、强者恒强倾向明显。而本研究的主体是地方高校,其自身战略规划制定能力水平不高,也直接影响了规划文本质量,如高校不能在战略规划中作出精准的办学定位,此种规划则会致使高校难以走出同质化办学的路径依赖,甚至出现“南辕北辙”,更谈不上治理效能。其二,相对于制定出高质量战略规划文本,高校战略规划能否获得内外部合法性认同,从某种意义上对其最终效能达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与Singh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高校办学往往受制于外部制度、政策变革与调整,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有限,致使高校战略管理和规划自身存在不确定、不稳定性,也影响了高校战略规划的合法性,进而影响最终规划的效能。就地方高校内部而言,不同主体也难以对学校战略规划达成高度一致性的战略共识和战略认同。本研究发现,不同管理层级在规划制定和规划资源保障等两个战略管理核心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陈廷柱等提出的不同身份信息在战略规划效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研究结论相类似。从高校战略管理常识来看,学校管理层作为规划编制的决策层,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战略规划全过程,对规划的理解和认同度更高。在战略管理实践中,亦呈现出“上热、中温、下冷”的态势,最终影响了战略规划的合法性,使得规划执行这一集体行动难以达成甚至落空。其三,本研究中学校管理层在规划制定、规划资源保障上的均值得分低于非学校管理层,但在规划治理效能上二者并无显著差异,这与陈廷柱等有关职位越高以及参与规划制定的程度越深的被调查者对战略规划效能的认同度就越高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与本研究的两类样本量差异过大有关(学校管理层215个,非学校管理层2780个),两组样本量的不均衡可能会降低统计功效,学校管理层作为规划制定的主体,其样本量较小,更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导致该组的均值估计偏离真实情况,这也可能是本研究规划制定对规划治理效能产生负向影响的因素,这与Cohen的观点相一致。但这并不影响本研究作出规划制定对规划治理效能显著影响、关联以及对引领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重要价值的总体判断。
本研究证明了规划资源保障与规划治理效能存在显著相关并对其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与Poister、陈升等相关研究结论相符。规划治理效能的达成,要依赖于强有力的规划资源保障方能实现,否则规划就成了难以落地的“空中楼阁”。而相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重点院校,地方高校无论是办学资源还是战略规划保障资源都是有限的,进而影响了其规划资源保障水平,直接影响了战略规划的应然治理效能。如何做好资源增量,开源节流,用好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对于地方高校尤为重要。
2. 规划执行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分析发现,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执行在规划制定、规划资源保障与规划治理效能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制定出有质量且获得合法性认同的战略规划,有利于调动执行主体的积极性,规划的执行过程就会更加有序、高效,规划治理效能就会越高;当高校对战略规划的保障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关注执行过程中动态变化与差异性需求,使得执行过程获得及时、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制度性支持,规划执行也会得到有效落实,进而显著提升规划治理效能。
虽然规划制定和规划资源保障都会通过规划执行影响规划治理效能,但二者对规划执行的影响程度以及与规划治理效能的相关程度却是不同的。规划资源保障对规划执行的影响路径系数的绝对值(0.710)远高于规划制定(0.281),且二者与规划治理效能呈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在总体的战略规划确定后,基于战略有效实施的规划资源保障就是决定性因素,如何根据战略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关键指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此结果与陈升等人的结论相符合。
在看到规划制定与规划资源保障对规划治理效能产生显著影响的同时,更应认识到规划执行在中间起到决定性作用,即虽然规划制定和规划资源保障对规划治理效能的影响很大,但战略规划文本、规划资源等变量均属于相对静态性战略管理要素,是外因,而规划执行及其全过程是高校战略实施动态性管理要素,属于内因。在战略规划执行过程,只有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资源保障与利用效率,激发全校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体性、积极性,进而最终提升规划治理效能,此结果与齐明明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二)研究结论
在对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治理效能影响的路径中,有4条显著的路径,包括2条直接路径和2条间接路径。两条直接路径为规划制定直接影响规划治理效能;规划资源保障直接影响规划治理效能。这表明,地方高校的规划制定与规划资源保障都对规划治理效能产生显著影响。两条间接路径为规划制定通过规划执行影响规划治理效能;规划资源保障通过规划执行影响规划治理效能。这表明,规划执行在规划制定、规划资源保障与规划治理效能之间起到了中介效应。因此,制定科学、前瞻、适切、有质量且获得合法性认同的高校战略规划以及其有效实施、充分资源支撑是规划治理效能达成的充分必要条件,更是政府、高校的战略管理政策重点面向。
(三)对策建议
地方高校能否将战略规划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受到规划制定、规划执行、规划资源保障等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全面提升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提升战略规划治理效能须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协同一体推进,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1. 提升地方高校战略领导力和战略管理能力。一是强化和健全地方高校战略谋划与战略制定能力。地方高校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在明确自身办学优势特色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学校战略规划为统领,以学院发展规划为基础,以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由学校、学院、学科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高质量地方高校战略规划体系。二是发挥高校党委作为战略规划集体决策的核心作用,强化战略动员和引领,确保学校战略规划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三是构建高校战略规划管理共同体,强化战略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管理组织体系,提升学校领导班子、管理干部适应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治能力、战略治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四是强化战略动员能力建设,构建适应高校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内生激励机制,健全激励导向的战略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调动学院、学科专业带头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激发全校师生员工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体性、积极性,发挥工会、教代会、党外代表人士等群团组织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校战略共识。
2. 健全和完善地方高校战略规划实施机制。一是落实战略规划实施责任。地方高校要依据战略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关键指标,明确责任主体和战略实施进度要求,聚焦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目标,合理配置战略规划保障资源,引导调控存量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增量资源的合理流动,确保战略目标如期完成。协调好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的关系,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年度计划要贯彻学校五年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学校战略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之中,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的综合动态平衡。二是强化政策、资源协同一体化保障。按照战略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合理确定学校整体战略政策导向。强化学校重要战略任务规划资源保障,学校中长期财务规划和年度预算、学校投资计划与学校战略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确保经费优先投向战略规划所确定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三是加强战略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开展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情况提请学校党委审议,并定期向教代会通报情况,强化全过程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发挥学校发展规划、绩效考核、审计部门对推进战略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地方高校要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学校有关部门、学院、学校领导班子和管理干部评价体系,作为改进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内外部情况变化和学校发展需要,必要时对战略规划进行适时动态调整。
3. 构建地方高校战略管理合法性机制。一是坚持依法、依规制定规划、实施规划,使本校战略规划与国家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规定和要求相符合,与国家和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相一致,确保地方高校战略规划的外部合法性实现。二是地方高校要强化院校研究,将本校办学和战略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广大师生员工公认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加快出台校本级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强化对学校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制度保障,推动战略规划内部合法性认同的形成,最终构建起内外协同、多元互动、激励相容、权责清晰的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治理体系,更好地把战略规划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实现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卢伟,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吴江,沈阳师范大学科研助理;徐宏宇,沈阳师范大学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