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 2010-10-26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
在我国高校,存在学科建设之说。从教育部到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们乃至教授们,都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成了衡量学科水平及管理者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很多大学之学科建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仔细思索,不难发现流行的学科建设的习惯思维模式亦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一些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本文即探讨学科建设的习惯思维模式存在何种问题,如何转变。
一、学科建设的习惯思维模式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学科建设的习惯思维模式究竟是什么?只需看看高校中管理者对于学科建设的主要关注即可明白。
1、单一学科关注
就学科建设的规划和执行而言,高校中一般是以院系为单位进行的。而院系在考虑其学科建设时,自然容易囿于传统的学科视野及学科框架中。人们关注单一学科的建设,一方面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因为教授们对其学科的范围有一个传统和习惯的认识。即使有识之士认识到需要跳出框框或扩大视野,有时也难免遇到强大的阻力。如在机械学科,当一个教授希望支持某个与传统机械学科不大有关的建设内容时,他很可能会听到有人斥之曰“无‘稽’之谈”。另一方面,利益的考虑也使得院系在考虑学科建设时局限在自身确定的范围内。这就是说,即便有人认识到传统学科视野的局限性,但在真正考虑学校对于学科建设支持时,若提出与其学科的传统认识关联不大的问题,恐其他院系分割其利益,故而还是局限在传统的学科框架内。
2、指标关注
大学的管理层通常很在意学校拥有多少博士点及重点学科之类的指标,因为此类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实力。因此,大学对某一个院系学科建设的关注首先是有无硕士点、博士点,是否是重点学科。如果已经有了,是否是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等等。如果把此类指标当作一级指标的话,则还有二级甚至三级指标。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抑或省部级)、获奖数、长江学者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重要刊物论文数等等,不一而足。
3、科研关注
学科建设中的另一个关注是科研,尤其是对研究型大学而言。前述的指标关注中就有很多是与科研相关的,因此关注科研就成了学科建设中很自然的考虑。进一步的考虑则是培育大的科研项目。应该说,很多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关于科研的规划与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升,也有相当的意义。问题是对科研的关注是否包含了对教育本质的关注。
4、重点关注
教育部关于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扶强不扶弱。如“985”工程关于学科建设的支持即如此。这也有道理,这些年的实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为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好的,在其有优势的若干方面着重建设,当然能使其优势更为明显,从而也彰显学校的特色。
上述关注都有道理。实践中,一些大学的学科建设也的确起到了好的作用,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在上水平的早期阶段,这种发展思路尤其奏效。中国的重点大学在习惯的学科建设思维模式下,经过了多年的建设,成绩不菲,但不等于说今后就不需要人们重新审视。下一步的学科发展是否需要拓宽视野?过分关注于科研而忽视教育是否为明智之举?在单一学科范围内讨论学科建设是否欠缺什么?仅仅关注某些指标是否为学科建设中的浮躁体现?笔者认为,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大学中,传统的、习惯的学科建设思维模式基本完成了它的阶段使命,今后则必须改变。
二、习惯思维模式缺少核心价值观
不妨分析一下,习惯的学科建设思维模式究竟欠缺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缺少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如下。
1、缺少关于教育本质的考虑
应该承认,多年来大学里关于学科如何发展受到类似于政绩观的强烈影响。关于大学的水平或发展,大学的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重点学科、博士点之类的数量。高水平的大学即使有了这些,还希望进一步增加。此类数量肯定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学科水平,但教育者思考学科发展却不应该停留在这种层次上。大学之谓大学,高等教育之谓教育,关键在于从教育的本质上去考虑学科的发展。那么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当然是培养人。既如此,大学学科的发展首先应该围绕涉及教育本质的一些问题,诸如: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应该具备何种素质?怎样培养?诚然,高水平大学的标志之一是其所拥有的高水平研究,但大学之研究与研究院所之研究的不同乃在于其根本目的相异,尽管其研究的最终结果衡量却并无大学还是研究院所之分。大学的社会责任之根本还是培养人,高水平大学往往通过研究培养高级人才。因此,大学在考虑其学科建设时,不能忘掉教育的本质。如果把重点学科、研究成果之类的指标喻为毛,则关于教育本质的考虑则应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许有人质疑,通常皮在毛之下,隐而不见,故只需要关注毛则可。问题是,皮肯定会影响到毛的质地。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缺乏教育的内在理想,自然会影响大学管理的评价体系,很容易导致仅仅关注科研指标,而少关注科研与教育的融合,当然最终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还有人或许诘问,考虑教育之本质与否,又有多大可实际操作的空间?后文当可释疑。
2、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谈论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仅仅关注指标之类的东西,显然是一种短视行为。
一所大学的声誉之根本体现是什么,多少研究成果及重点学科之类的量是不容易为人们所记住的,即使对于圈内人士亦如此,更毋论普通的老百姓。一所大学留给世人的声誉之根本乃在于她的“人”,即她的毕业生及在学校的教师。因此,基于“人”的培养(既包括学生培养,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培养)的学科发展才是真正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即使纯粹从研究的角度而言,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也明显有优劣之分。近些年来,由于各个层面的评价体系的综合作用,使得教授们及管理者们都把眼光放在尽快出研究“成果”,项目数的多少,科研经费的多少,文章及获奖数目等等。这种“成果”可能不是真正的成果,或许就是管理者之政绩体现及教授们功利的体现。这种短期效应当然不利于研究及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缺少整体和系统的观念
多年来,我国高校(包括一流大学)中在考虑学科建设时过分强调支持重点和强势学科或方向。每一所学校当然应该有其鲜明的特色,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好的,这当然是很简单的道理。因此,很多人考虑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锦上添花。实事求是地说,锦上添花的思路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许是正确的,但若把它绝对化,其谬大矣。
思考学科建设,整体和系统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协调发展。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意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这恐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之一。个中道理其实也简单,因为不能协调发展,不仅影响到整体,而且也波及到“重点”的可持续发展。
如某大学,工科很强,理科弱。如果一味支持工科的话,理科水平不高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工科的长远发展,因为工科的进一步提升需要理科的支撑。又如一所综合性大学,其理工均强,人文弱,如果对其人文学科的支持不够,情况又若何?姑且不论其作为综合大学的整体实力,即使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一个强大的人文学科的存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许有人会反驳,我们没有强大的人文学科,但可以请很多外面的人文大师来作讲座,一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错,可以提高。但是自身有无一个强大的人文学科,所形成的人文势场大不一样,其“势”不一样,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也不一样。
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思考学科的发展,还要注意到新的学科方向或领域。既然是新的方向或领域,原来在这方面就无所谓强弱。如果一味强调支持强势方向,新的方向或领域就可能得不到支持,这显然是违背学科发展规律的。
4、缺少学科的大视野
这一点对于教育管理者尤其重要。
眼光局限在学科的传统视野中的情况并不鲜见。部分教授固守在传统的学科领域,不愿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拓展。如果仅仅如此,也无大碍。然而,少数教授可能夸大传统方向的重要性,借以阻碍他人在其它方向或领域的拓展,这就可能大大地阻碍学科发展了。当今,不管是在科学还是技术领域,学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那么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很难划一根清晰的线。再则,即使已有一个学科的教授们在做某一方向或领域的工作,也不应该排斥另外一个学科的教授也做同方向或领域的工作。因为不同学科的教授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均可能取得不同的、有益的结果。
如果说,研究视野局限在某一个很小的点上对于某一个教授而言尚有合理性,那么对于大学管理者而言,思考学科的发展就应该具备研究的大视野。在学科建设中构思研究规划时,往往缺少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这也是在很多学校或院系屡见不鲜的。
5、缺少责任意识
教育者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该让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责任意识,为此,学科教育如何改善?二是大学应该承载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相应的学科及其研究发展应该起到何种作用?
虽然上述问题听起来很虚,但应该是考虑学科及研究发展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否怀一份责任意识于心中,则关于学科发展的动力、视野、举措等可能都不一样。学科建设中常常可以看到的,忽视教学、过分支持某强势方向、或者撒撒芝麻,其实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
三、学科关注的拓展——转变学科建设的习惯思维模式
由前面分析可知,一定要转变学科建设的习惯思维模式。如何转变?本文不可能涉及到具体的转变措施,因为学校和学科的不同都使得具体措施各异。但转变思维模式的指导思想却可以大体相同。其实,就学科建设的举措和行动而言,真正要害的是关注什么。下文就学科关注的拓展略作讨论。
1、从学科方向关注拓展到重大问题或领域关注
在讨论某一个学科的发展或建设时,人们习惯于关注某一两个发展得很好的重要方向。虽然不能言此种关注是错误的,但的确是不够的。
应该从学科方向关注拓展到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或领域关注。
当今科技本身的发展抑或社会发展,都存在一些重大问题或领域。如能源问题、环境与气候问题、人类健康问题、水资源问题、农村问题……还有很多次重大问题或领域。把一所大学某一学科的发展与重大问题或领域联系起来,就是要分析未来某学校某学科在某重大领域中能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学校的某一学科在某一重大领域之研究方面有可能作何种贡献?目前已有什么条件?缺少什么条件?如何争取资源?如何整合力量?切入点在哪里? 如何与其它学科交叉?如此等等。试想,关于学科发展的这种思维模式是习惯的思维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在习惯的学科建设思维模式中,人们仅把眼光停留在如何进一步支持有优势的方向,即使考虑其未来研究的发展,也是局限在某一优势方向内部。而考虑重大问题或领域的方式显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它包含了学科长远的考虑,包含了学科方向的拓展(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也需要设法整合优势力量。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培养的学生视野更开阔,学科的研究方向及选题更有意义,由此而得到的机会更多、资源更丰富,出大成果的可能性也越大。
还可以看出,对重大问题或领域的关注首先体现了责任意识,因为在重大问题或领域有所为,能充分显示大学及其大学生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其次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管是从研究或教育的角度,重大问题或领域都是值得致力于长远发展的;其三体现了系统整体及多学科交叉的思想,因为这类问题或领域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院系的协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未排除对优势学科方向的关注,因为优势学科方向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往往也会扮演关键角色。因此,优势学科方向关注其实也包含在重大问题或领域关注之中,只是后者的层面显然更高。
2、从科研关注拓展到教育关注
谈论学科建设,人们通常更加关注科研。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一些研究型大学而言,研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水平,但这不应该成为在学科建设中仅仅关注研究的理由。
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因此学科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有利于教育。大学教育有太多的理由和问题需要致力于学科发展的教育者们关注。其实,一所学校某一学科的质量如何,最根本的体现是其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既如此,就应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因此,考虑学科的发展当然应该关注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这样的学科建设才能真正体现教育者认识到教育的本质。
本科生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这里略举几例。
一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再设计。科技本身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都需要人们调整专业及课程的内容。二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所需要的教育方面的举措和手段,如增加教材的启发性,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等。三是对社会和业界的开放。一方面增加学生与社会和业界接触的机会,使学生在其中有可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业界的需求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让社会和业界的需求反映到教育环节中,甚至让业界人士走上大学的课程讲堂。四是如何培育好的学生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的环境,包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某些其它学科的知识,在课外与其它学科学生讨论与交流。五是如何把更多的研究资源用于本科生的教育……总之,在规划学科发展时,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去关注。这些关注实际上就是从本质上认识教育的具体体现。遗憾的是,现实中包括一流大学的研究能力很强的优秀教师们,对此关注甚少。
也许有人说,教育问题并非无人关注,重点大学里通常是那些主要从事教学的教师去关注,而主要从事科研的教师则更多关注学科建设。这种观点和做法都是有害的。科研与教学的分离绝对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应该让那些科研潜质很好的教师也关注教育。
3、从专业关注拓展到人文关注
在讨论、规划学科发展或学科建设时,大多数都是首先考虑科研,进一步的则有关于专业的考虑。人们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人文素质非常重要。或许有人反驳,这不用专业教育人士思考,学校有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人,他们会关注人文素质教育,包括课程教学及人文素质讲座。此种观点谬矣。仅仅把人文素质教育寄托在人文课程和讲座,其效果是有限的。笔者认为,对于专业教育者言,应该在专业教育中施予人文关注。
专业教育中的人文关注首先表现在“以学生为本”。学校里最大的“以学生为本”当是挖掘学生的潜能。有些人只注意到挖掘优秀学生的潜能,对优秀学生施予创新教育。其实挖掘学生潜能也好,创新教育也好,并非只能针对优秀学生,对于所有学生皆有必要。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因材施教。此思想古已有之。只不过是现代教育不再是古时的个人传授式的教育。当今大学在规划学科发展时,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是如何在批量培养同时,尽可能地考虑和施予个性化教育。出于教育者的责任感,出于对教育的热情,这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探索。现代科技手段完全可以用到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启迪中。如多媒体教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学,智能的专家系统和案例库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便捷的通讯系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是规划学科发展时所应该有的人文关注。
另一方面,在专业规划中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注习惯和视野。其实,前述的重大问题或领域关注本身就隐含着人文关注。试想,对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类健康问题等等的关注,其实就是对人类发展的关注,当然就是人文关注。换句话说,学生养成了人文关注的习惯,他们也会更自觉地关注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协同力、领导力之类的综合素养,也是一种人文关注。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些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把此类能力的培养寓于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环节中。这种能力培养首先表现在教育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这类能力需要爱心、需要对他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
总之,在规划学科发展时,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因素。需要专业教育者思考的是,如何把上述这些人文关注有意识地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如教材内容及实践环节中。
总而言之,大学在考虑学科发展或学科建设时,不能把目光仅局限在专业的狭隘视野中,更不能只关注研究。习惯的学科建设思维模式是缺少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在学科建设的规划和执行中,要从习惯的学科关注拓展到对教育的关注、对重大问题或领域的关注,乃至人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