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10-08-04
6月2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时龙,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10余所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陈希副部长围绕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了重要讲话。
刘利民主任主要介绍了华北五省、区、市合作发展的设想和实践探索。他提出,加强以首都为中心的华北经济圈的互动合作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他建议建立教育区域合作组织体系和组织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共享,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拓展教育合作的领域。
时龙院长在发言中指出,大国教育发展要有区域发展的思维和思路,借鉴国家区域发展的思路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兼顾高等教育和区域发展双重视角,既要考虑区域发展的要素,又要考虑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还要适度考虑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分布问题。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重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问题。
吴岩副院长做了以“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为主题的发言。他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宏观战略思路下,提出从区域的视角探讨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提出了以“三关系”、“四模式”为核心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吴岩副院长认为,在不同时空范围内,高等教育与区域的发展存在伴生、跟随和先导等三种关系。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能存在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混合动力、多元驱动等四种发展模式。这一发言引起了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
潘懋元先生在大会发言中深入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地方化的发展趋势,并从地方大学的发展定位的视角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在报告中介绍了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思路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矛盾和问题,也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格局集中化、生产集群化、发展生态化的特点。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所长王晓燕、深圳大学高教所所长张祥云教授分别就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
张大良司长在发言时指出,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
周远清会长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这次研讨会非常成功。他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该有一个新的突破口,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设想下探讨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是解决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条块分割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一种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