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03-05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何传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就是中国全面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是怎样的?如何理解我国的现代化战略?什么是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为何教育现代化要比国家的全面现代化早30年实现?本期访谈嘉宾——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结合自己的研究,一一为大家解答。
追求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战略目标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现代化探索;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序幕。
记者: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何传启: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开始算起,中国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朝晚期的现代化起步(1840/60~1911)。现代化探索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洋务运动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主张,制造近代军事装备,建立近代工业,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文化等;维新运动提出维新变法,推行“新政”,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组织开展传播科学与民主的启蒙活动等。
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局部现代化(1911~1949)。在政治大动荡的同时,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北平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建立,高等学校也有较大发展,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得到有限推行。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1949年至今)。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根据其特点,可以把这个阶段分成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65年,重点推进工业化,发展计划经济,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等;第二个时期:1966~197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造成很大破坏;第三个时期:1977~1996年,进行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等;第四个时期:1997年以来的现代化,发展新型工业化、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和环境保护等。
记者:我是“70后”,我们这代人是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号召下长大的。“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含义是什么?
何传启:“四个现代化”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一个国家目标,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系统目标。早在1954年,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基本任务。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步走”设想。
“四个现代化”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目标(到20世纪末)。它的实质是四个部门的现代化,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部门现代化,重点是经济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记者:世界各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路线图是怎样的?我国在国际大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何传启:我们系统研究了世界现代化的300年历史,分析比较了全球130多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研究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一般是先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然后再进行知识化、信息化和生态化,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就是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到2010年,大约有30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发达国家全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大约有90多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大约有6个国家和许多地区处于传统农业社会。
目前,中国属于一个具有初等发达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2010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大约完成90%,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大约为发达国家的40%,在131个国家中排名60多位。
“四化同步”: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
中国要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需要上三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现代化。
记者:您曾经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就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过程。那么,什么才是一个国家的全面现代化?
何传启:中国在18世纪以前曾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曾经是一个发达国家,但后来衰落了,在19至20世纪期间成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共鸣。从现代化科学角度看,如果一个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后,经过不懈努力,再次成为一个发达国家,那就是一种国家复兴。
关于现代化,已有60多年研究历史,但目前尚无统一定义。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种国际竞争,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形象地说,现代化运动就像是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国家成为了发达国家,跑在后面的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就是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也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前沿变化,它包括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和变化。
所谓全面现代化,就是在现代文明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达到这种水平的国家,就是全面现代化的国家。
记者:一个国家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有什么具体的衡量标准?您曾提出“六个现代化”的观点,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标准?
何传启:关于现代化水平的衡量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认识。我们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采用多指标的定量综合评价,来衡量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衡量标准是: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位,80%以上的现代化指标的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20位等。
“六个现代化”是指六个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讲“四个现代化”,属于部门层次的现代化标准。21世纪提“六个现代化”,属于领域层次的现代化标准。
从“部门现代化”到“领域现代化”,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
记者: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就目前的情况看,有哪些制约因素,又有什么机遇?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是一个百年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198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前两步战略已经完成,第三步战略已实行了10多年。我们根据1990~2005年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左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提前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21世纪中国要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需要上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从2000年到2020年左右,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60名。第二个台阶,从2020年到2040年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第三个台阶,从2040年到2080年左右,主要指标超过发达国家水平的底线,达到世界发达水平,全国平均实现现代化,国家水平进入世界前20名。然后,在21世纪末,中国现代化水平要力争进入世界前10名,走到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现代化面临种种机遇和挑战,例如,人口压力、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城市化问题和国际竞争等。从科技和经济角度看,两个机遇不容忽视:其一,第三次产业革命(自动化和信息化革命)的“尾声机会”,包括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国际技术转移和产业调整等。其二,第六次科技革命(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的“先声机遇”,包括新生物学革命的机遇,生物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新物理学革命的机遇,如反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等;仿生创生再生的三生技术革命,生物技术与多种技术的交叉;仿生和再生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与多种产业的交叉等。
记者:您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影响很大。什么是第二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第一次现代化相比有何不同?
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我1998年提出来的,它既是一种文明发展理论,又是一种新现代化理论。我认为,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的前沿过程,可大致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它的时间跨度大约是200多年(约1763~1970年),主要特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机械化、电气化、标准化、福利化和非农业化等。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它的时间跨度约为100多年(约1970~2100年),目前的主要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和非工业化等。
记者:按照您的理论,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开始迈向第二次现代化,但各个省份的情况不一致,是这样吗?
何传启:十个手指有长短,地区水平有高低。目前,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没有完成,但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要素已被采用,如信息化和生态化已具有一定水平,属于两次现代化并存的局面。其中,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等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他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的第一次现代化程度达到100%,已经达到或超过1960年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内蒙古、湖北、山东、重庆、宁夏、吉林、山西和黑龙江的第一次现代化程度达到或超过90%;其他地区第一次现代化程度低于90%。
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有何重要意义?
何传启:现代化政策需要与时俱进,现代化模式没有标准选择。“四化同步”是非常符合现代化规律和中国国情的一种发展战略,就是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简称为“综合现代化”。
现代化科学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属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基本范畴,信息化属于第二次现代化的基本范畴;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包括绿色化和信息化等,属于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也是两次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和城市的人为分隔,工业化快于城市化,工业现代化快于农业现代化,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一种不平衡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在社会发展中遗留了很多问题。相对而言,“四化同步”是一种平衡发展模式,是一种新思维。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核心内容
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记者:应该如何看待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何传启:教育是一种力量,是国家繁荣的一种软实力。人才是一种资本,是民族兴旺的一种硬资源。教以立国,学以立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又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还是民族复兴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支撑。
目前,世界现代化的前沿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超越以往任何时期。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现代化,教育要先行。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何传启: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于它的认识在逐步深化。现代化科学认为:教育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教育系统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现代教育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教育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等。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行为、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投入、教育产出和效率的现代化,包括教育参与、教育内容和教育回报的现代化,包括学校设施、教师队伍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包括教育体系、教育法规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
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前沿过程,可大致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教育现代化两个阶段。
第一次教育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的教育向工业社会的教育、从传统教育向初级现代教育的转型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包括专业化、理性化、科学化、电气化、民主化、制度化、标准化、公平化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等。第二次教育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的教育向知识社会的教育、从初级现代教育向高级现代教育的转型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目前的特点包括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开放化、国际化、创新化、高质量、普及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等。22世纪教育现代化还会有新变化。
记者:按照规划,我国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49年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比国家全面现代化提前30年实现。做出这样的规划有何重要意义?
何传启:在现代化过程中,后进国家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成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和实现现代化,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19世纪的美国和德国、20世纪的日本和韩国等。19世纪70年代,德国率先提出和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创办现代大学——柏林大学。40多年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20世纪40年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加快教育发展,逐步走到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已经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平,距离中等发达水平的差距在缩小,教育发展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现代化已经进入起飞阶段,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和科技的渴求和依赖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成败的影响因子,人才和创新已经成为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21世纪的教育现代化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
记者:您觉得我们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多大的差距,差距主要在什么方面?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现在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只剩下七八年时间了。这一目标能如期实现吗?
何传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有多高,距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有多远,这个问题需要专题研究,因为涉及指标很多。一般而言,教育现代化标准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参与、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师队伍和学生素质等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可以说,我们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目前,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教育规模和教育参与的指标表现比较好,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指标表现比较差;教育投入比例和投入强度低于世界平均值;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需要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师队伍需要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身体素质和创新意识需要提高;教育改革需要解放思想和加快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承担起一份责任,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那么,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会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