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层论坛 >> 正文
高文兵:促进网络时代的新型就业
发布时间:2013-09-30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09-30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  高文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强调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天津、沈阳等地考察时指出,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必须大力促进就业和创业,同时强调“劳动者要转变观念”、“大家都要尊重劳动”。在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网络化时代迅猛来临的当今背景下,进一步树立和宣传“有收入就是就业”的新型就业观,充分认识和着力促进网络化时代的新型就业,对于贯彻十八大报告和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破解新时期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强调“铁饭碗”到注重“有岗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往往把就业和“铁饭碗”即计划体制内的终身岗位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国家统包统配的计划就业制度逐步松动和解体,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国家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市场就业新机制逐步构建起来。“有铁饭碗才是就业”的狭隘就业观日益被打破,“有岗位就是就业”的就业观念开始确立起来。

从“有铁饭碗才是就业”到“有岗位就是就业”,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展,在传统的正规岗位就业之外,日益衍生出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和自主就业等多种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新型就业方式。这些新型就业人员既包括个体商户和其他中小商业企业经营者,也包括家庭教师、民间作家、律师、自由撰稿人和中介服务工作者等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高层次自由职业者,还包括各种以临时性体力劳动换取临时收入的一般劳动者。他们往往不需要由特定就业单位提供稳定工作岗位,而主要靠自己的灵活就业、自主就业乃至自主创业来获得收入。从发达国家就业形势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上述新型就业领域在我国还有着很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和空间。

网络大幅拓展了新型就业的空间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总量达到5.91亿,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4.1%。网络既全面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从根本上带来了就业方式新的革命。

网络为众多新型就业方式提供了生长的沃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网络新创造的各种就业机会中,相当一部分是有收入甚至是有很高收入但是无固定岗位的灵活就业方式,相关就业人员主要包括网络自主创业者、网络自由职业者以及从事各种网络兼职的“网络钟点工”。比如,大学毕业生A毕业后相当长时间未找到工作,想去做生意但又缺乏开实体店的经济基础,后来网络让他实现了低成本开店,摸爬滚打后成为了一名有不错收入的网络店主;大学生毕业生B性格内向,但擅长文档和图表处理软件的使用,原本是无业在家的宅男,后来成为了一名在网上帮助他人整理文件、制作图表并计时计件收费的网络钟点工;软件兼游戏发烧友C并未受聘于特定单位或公司,而是在网络上随机针对各类应用软件特别是游戏软件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进而从各相关软件开发公司获取报酬;文学青年D热爱写作,但一直未能获得发表和出版作品的机会,后坚持从事网络写作,成为了多个知名网站的签约作家,作品点击率和好评率高,收入日渐看涨,等等。

为网络创业和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互联网及网络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激活和提供了大量的新型创业和就业机会,为破解就业难题、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当务之急有三:一是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切实转变对网络创业和就业的观念歧视。社会上在热捧少数网络高科技创业明星的同时,对大量普通的网络创业者特别是各种网络灵活就业者仍然存在着程度不一的歧视。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切实引导人们树立“有收入就是就业”的就业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网络多渠道多形式地创业和就业;二是要为网络创业和就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要积极构筑并不断完善为网络创业和就业服务的公共信息与技术服务平台,着力拓宽网络创业和就业的帮扶融资渠道,尽快解决网络创业和就业者不能纳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建立健全与网络创业和就业相关的系列法律法规;三是要着力构建大学生网络就业服务体系。青年是使用和利用网络的主体,大学生是网络创业和就业大潮中最具有知识优势、技术优势和心理文化优势的人群,是拓展网络就业机会、提升网络就业质量的主要依靠力量。政府、社会和高校要共同行动起来,针对大学生网络创业和就业的现实需求、具体困难和发展前景,开设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创业和就业培训课程,搭建网络就业服务和实践平台。要配套制订和执行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和就业解决就业难题的系列优惠政策,营造浓郁的网络创业和就业文化氛围,激励青年大学生积极通过网络来诚实劳动、施展才华,不断实现创业和就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