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4-02-24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 武贵龙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教育乃民生之本、强国之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也是“攻坚期”。面对伟大“中国梦”的感召,面对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和“成长中的烦恼”,我们必须全面深化高校改革。因为,解决问题、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关键靠改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定信心,理性谋略,科学部署,才能力克时艰,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也应该直面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突破藩篱,有的放矢,务求实效,才能充分体现价值,推动发展。要通过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变革,力求充分释放高校改革红利,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最有意义的举措、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充分释放创造活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适时出台科技、人才、教育三大规划纲要,全方位描绘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
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高地,也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必须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切实增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发挥引领、示范、推动作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务实的举措推进改革,在改革的全方位、深层次和长效性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切实解决高校现实工作和长远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变革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突破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障碍,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充分释放高校的创造活力。这不仅是深化高校改革带来的最大红利,也是加快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引领全社会共同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把关键环节从“问题网络”中梳理出来
高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环节各种要素,而核心的要素是“人”与“事”。“事”的要素是学校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而“人”的要素是最为重要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审时度势、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把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从复杂的“问题网络”中梳理出来,找准切入点突破口,实现“纲举目张”,走科学发展之路。
回顾江南大学并校十余年的发展之路,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内部改革为切入点,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为突破口,积极调整学校内部各要素的运行方式,协调各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力促进了办学实力的攀升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也被誉为中国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比如,自2002年起,学校全面推行中层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较好地把干部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上;2007年起,学校积极整合学科资源,组建新建医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无锡医学院等6个学院,主动服务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2009年起,学校主动优化专业布局,探索“优生优培”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正是通过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改革、选择性试点,让学校积累了改革的基本经验,增强了深化改革的信心,尝到了改革红利初步释放的“甜头”。
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优化薪酬分配制度
近年来,江南大学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形成了“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开启了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学校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一流大学的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定因素。通过强化人才发展机制、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优化薪酬分配制度等手段,不断完善人才选拔、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努力营造出有利于优秀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一方面,坚持以改革促平台上台阶、管理上层次、队伍上水平,筑巢引凤,吸引更多有事业心的青年俊彦投身学校建设发展,构建“人才磁场”新高地;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实施筑峰计划、英才计划、晨晖计划等举措,引育并举,增创“人才红利”新优势。以青年教师为例,学校出台“至善青年学者支持计划”,每年遴选50名青年教师,加快青年优秀人才选拨和培养;还实施“非升即走”、“非升即转”等举措,使青年教师在抗劣、耐压中优秀的更加优秀,不优秀的变成优秀。
变“单项”改革为“综合”改革,变“增量”改革为“存量”改革,变“一般性”改革为体制机制的“突破性”改革,高校要最大限度地释放出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红利新活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