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层论坛 >> 正文
郭广生:改革,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跨越式发展
发布时间:2014-02-22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光明日报  2014-02-11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郭广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如何深化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多方面原因,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与困境,诸如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模式趋同;学科布局不合理,办学特色凝练不够;服务社会和区域的机制不完善,服务功能发挥欠佳;办学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短缺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高校作用的发挥。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综合改革为各高校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一所有着53年高等工程教育传统、北京市唯一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近年来抓住机遇,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从单科性大学向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二是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综合办学实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数量居全国第六,到目前共有6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13篇论文获提名奖。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1%。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6个学科排名位列全国高校20名以内,6个学科排名位列地方高校第一。2012年学校科研到校经费达7.65亿元,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利授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北京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和北航,学校科研整体实力进入全国高校30强。

进入“十二五”发展阶段以来,北京工业大学确立了面向未来50年的使命和愿景,提出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首都教育开放与合作的新格局,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拓学校发展的新道路。

学校借助实施“2011计划”,创新教育和管理体制机制。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以解决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己任,探索了各种协同创新模式,建立了“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首都资源循环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建“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面向国家和首都重大发展需求,建设“北京古月新材料研究院”;围绕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打造创新团队,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应用数学领域的著名专家杜甫·哈特成立“北京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院”。

重视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高度重视首都经济建设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达到“3个三分之一”,即在校学生三分之一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三分之一接受第二专业教育,三分之一有海外学习经历或者接受国际化教育。学校2012年毕业生国外留学的比例为10.6%,比全国“211”院校2012届(3.5%)高7.1个百分点,比全国“985”院校2012届(4.7%)高5.9个百分点。

立足北京,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实施特色发展战略。首先,面向城市交通的重大需求及学科前沿,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成立特色鲜明、开放的高水平研究型试点学院——城市交通学院。其次建立跨学科的新型研究院。通过学科调整使学校成为国家重大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国防科研的承担者、解决北京重大科技与决策问题的重要基地、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源。

此外,学校在制定《大学章程》,探索现代大学治理模式;以国际化视野为引导,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方面也做出积极探索。

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地方高水平大学要突破困境,关键在于抢抓机遇,只有通过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办出特色,争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