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科研也要学会“跨界”
发布时间:2012-02-26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02-13

龙年春晚,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成了新的“草根偶像”,他出色的歌喉和憨厚的谈吐赢得了人心。他的成长经历,有不少发人深思之处。他曾表示:“要成为中国唱歌唱得最好的农民。”这位“大衣哥”似乎正在向这个目标挺进。依我看来,这就是成功的“跨界”——从“基层农业界”一步跨进了“文艺界”。

文艺生活如此,科研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经常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我们的一流人才、一流成果相对较少,这种落后态势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不足,不少人抱残守缺,不敢轻易“跨界”,也许是一个原因。经我留心观察,除了有小部分优秀人物敢打敢拼,敢“吃第一只螃蟹”,很多人只会跟在别人后面小打小闹,有些人几十年固守一个狭小的领域,从不敢轻易“越界”、“跨界”。这样,日子过得虽然安稳,终究没有大出息。

学界也有“跨界”好手,钱学森、钱伟长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认准了方向之后,敢于闯进别的新兴领域或需要开拓的新阵地,做出一番有声有色的事业。钱伟长先生敢于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什么问题都敢去尝试。

学术上的“跨界”并不容易,需要持之以恒的扎实努力,需要夯实深厚的专业基础,还需要有胆识、有热情、有恒心。我很佩服林家翘先生。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曾涉足多个领域,在流动稳定性、非线性波动、星系动力学等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直到耄耋之年,他还在生物数学领域辛勤耕耘。他的善于“跨界”的能力源于他厚实的知识基础。记得他在他的那本应用数学名著中曾经提到,有人评价一位应用数学家,说此人就会摄动理论,不过,什么问题到了此人手里都变成了摄动问题,并得到出色的解答。这就说明,要“跨界”,必须以坚实的实力做基础,要有一技之长。

然而,我们的才能、水平毕竟与大师相去甚远,我这里提及的“跨界”,一般指的是在某个领域中的方向转移,“在一棵树上吊死”是不可取的。我过去论及这类转移时,有人认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不了大师,对此,我部分地赞同。我们需要在一个学术领域上做持之以恒的努力,但固守某一个分支方向,不敢越雷池半步,满足于解决一些枝节问题,一般也出不了大师。

我们的科技事业要大发展,需要不拘一格地培育人才。而作为每个个人,需要在博大精深的方向上狠下功夫,学会“跨界”是一个要点。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学科之间在不断交叉融合,我们不能鼠目寸光、抱残守缺,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跨界”时就“跨界”!

【作者简介:戴世强  上海大学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