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学分制与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矛盾解析
发布时间:2010-05-13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日期:2010-4-1  作者:陈 刚

摘要:从当前教学管理体制与学分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中可以看出,学分制对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即学分制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统一的“计划性”,使竞争机制在配置资源和确立权利规则中起主导作用。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高校

教学管理体制科学、民主管理观念的确立,为合理的教学组织结构的构建以及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具体的途径。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教学;矛盾

 

我国于1978年就开始了试行学分制的试点,但由于实行学分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仅涉及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的方式,而且还涉及整个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的配套等方面,因此,学分制改革在我国虽然实行已久,但成效仍然限。

一、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主要问题

   为了切实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于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对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以及杭州大学等近十所大学的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发放了450份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376份,回收率为百分之84。

   1.难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选课制的形式化,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限制着学生选择权利的实现。选修课的数量少,课时少,质量不高,优秀教师的课成为高校教学中的稀缺资源,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这是本次调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有百分之82的学生对选修课的数量、课时和安排表示不满;分别有百分之85和73的学生认为热门课程和优秀教师或名教授的课程选修非常困难。教师对选修课的要求相当低,百分之72的教师认为选修课缺乏明确要求,分量太少等。另外,院系间的组织壁垒制约着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的设置,阻碍了知识的融合。

   2.选课指导不力。问卷调查表明,有百分之25的学生反映缺乏系统详尽的课程介绍,分别有百分之37和18学生提到了选课费时费力和过程烦琐;另外,多数学生选课盲目,避难就易,随大众,追求市场适用性,收回的问卷中,有百分之40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来进行选课,百分之38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而仅有百分之5的人在选课时考虑到要建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3.学分分配不均。必修课所占的学分比例过大,百分之50的学生都提到了这一问题;实习、实践所占学分比例过低,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设立创新学分一项。 

    4.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过于单一。单一的考试方式与衡量人才质量标准的统一性与学分制条件下学生个性的多样化的知识结构不适应:问卷中有百分之46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参加的课程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对学生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情况。

   5.相关硬件设施有待健全。如网络选课系统效率不高,稳定性有待加强,各种学习场地和设备使用冲突严重,图书资料明显不足。问卷中,有百分之37的学生对网络选课的效率不满,有百分之78的学生认为很难找到合适的自修室等;几乎所有的教学管理者认为,排课困难,教师等资源使用冲突相当大;百分之85的师生反映相关图书资料匮乏。

   6.教学管理难度增大。上课的随意性增大,教学秩序较难控制,等等。多数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认为由于学分制提倡自由选择课程和自主安排上课时间,又加之选修课要求宽泛,使教学管理面临许多问题。

   7.教学管理机制缺乏弹性。主要表现为: (1)调换专业困难。调查问卷反映有百分之28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同时有百分之57的学生认为学校虽然提供调换专业的渠道,但条件很苛刻,程序很烦琐,并且比例较低。(2)弹性学制其实并不“弹”。学分在各个学年中分配较为固定,不利于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问卷中,百分之40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不符合弹性学制的要求,而百分之76的学生认为提前修满学分不太可能。

二、我国高校现行教学管理体制与学分制之间的矛盾

1.现行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与学分制之间的矛盾。

   (1)现行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不利于学分制的核心要素———选课制的实施。从学分制的起源和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完善选课制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基本保障条件。选课制的完善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必须开设足量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其次应该赋予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和自由。就我国高校目前普遍的选修课数量开设不足的现状而言,固然,硬件方面,教学资金的缺乏,这不仅是我国高校(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有挤占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嫌疑)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当前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没有赋予教师和学生相应的开设和选择课程的自由与权利。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代表学校掌握了几乎所有的决策责任,还行使全校本科教学规划、教学组织与指挥、教学控制和评价等多项职能。而院系的主要职责是将学校制定的教学政策与计划以及有关要求付诸实施,具体负责贯彻执行学校层次的决策,缺少决策自主权,主要体现在招生、课程管理以及教学基本建设上。在这种集权管理的组织体系下,学校掌控了包括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在内的所有决策权,教师的职责是根据学校给定的教学资料讲授课程,自由选择讲授内容的权利相当有限。对学生而言,在这 种组织体系下,基本没有自主制定教学计划、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与自由,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情况根本上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当前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不利于教师开设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为了适应知识门类的高速分化,现代大学往往采用了以分科、分专业为基本特征的系科制作为学科制度与组织形式。我国高校当然毫无例外地采用了这一制度形式。这种制度将大学分解为不同的学科与专业,如法学、医学、建筑学、工学、农学、商学和教育学等,其最大的局限在于,它只重视适应知识的高度分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它在本专业内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使本部类或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教师开设高质量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约了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与权利,不利于选课制的实施。

   (2)现行的强调共性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学分制追求个性发展的特点相矛盾。现行的相对集权的教学组织体系强调共性,适应于上下之间从方法到目标完全一致的管理体制,便于完成统一的任务。而高校各个院系有着不同的学科环境和系统目标,考核标准也迥然有异,学分制的实施,更是要求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制订学习计划等选择学习的权利,学生的课程表由学年制条件下的“统一配餐”改为“自助餐”。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凸现个性的平台,而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过程的“突发事件”、“个案”必然会增多,必然会增加教学管理的复杂度。学分制的实施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具备快速反应、快速解决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学管理能高效率地处理各种事件。而现行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是“尖塔形”组织结构(即在校级、院系、教师、学生组成的教学管理系统中,学校处于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最顶端,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决策权利),在实施学分制的前提下,教学管理中需要直接面对各个学生,发生的个性事件增多,如果所有事件仍然按照反馈给上一级最后到达学校层次,经研究后作出决定的传统路径,显然不能满足管理的现实需要。

   (3)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行政管理占主导的局面与学分制相矛盾。在我国高校,当前教学管理主要是各级行政人员的责任。代表学术力量的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组织机制不健全,已经建立起来的少量的教学民主管理机构的运转未走上正常轨道,因而,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基本停留在理论界的讨论里,尚未进入实际改革的视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的权利结构上体现出行政权力主导的局面。高校教学的直接目的便是培养合乎社会要求、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一种学术活动,与学年制条件下的教学活动相比,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更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自由与权利。学分制学术自由的理念要求高校能切实给予学生以选择学习、构建自身知识结构的自由。而我国当前刻板规范、等级森严的科层制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与之

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行政管理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按照级别大小决定资源分配权,这与学分制学术自由的理念相矛盾。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活动固然也需要有行政管理,但如果行政管理占主导、行政化倾向太强,它们的冲突就会凸现,并制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和高质量教学成果的取得。因此,我国当前教学管理体系中行政文化占主导,学术自由精神得不到发扬,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得不到保证的状况与学分制的理念相矛盾。 

    2.现行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高校以计划机制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之间的矛盾明显而尖锐。教学计划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是教育教学开展的依据,它包含了教学计划制定主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活动形式。教学计划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将考察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执行的全过程以便比较清楚了解我国高校当前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学分制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政府对高校教学工作实行全面具体的统一控制,教学计划当然也由全国大学执行大学管理部门颁发或审定。在当前,政府对教学计划的行政控制逐渐减弱,更加注重政策法规对高校的教学计划的宏观指导,但总的说来,政府集权控制的主导作用依然十分明显。

   学校内部,在校长和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学校的主要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务处组织制定教学计划。院系则负责教学计划的执行与实施,从本院系的角度提出咨询性建议或反馈意见。因此,教学计划就由改革前的全国统一制定改为学校全校统一制定,各院系则以完成行政任务的职责执行教学计划。

   对各院系来说,其义务只管执行校级制定的教学计划,不问培养的人才符不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各院系也没有自主权来调节。对学生而言,教学计划便是学习的课程计划。当前许多高校在教学文件中颁布实施选课制,这意味着学生有选择自己课程的自由,可实际上,由于受到教学观念、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掣肘,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的权利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是相当有限的。选择课程的自由与权利有限,也就是说学生面对自己的课程计划制定的参与权相当有限,换言之,教学计划基本上仍然是学校按照事先的“计划”制定而成的,学生只是被动执行而已。因此,学生间课程计划的差异性很小,比较统一。学校对教学计划执行过程的管理以及教学计划的考核则按统一标准统一进行。从以上对当前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和考核评估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教学管理体制基本上仍然以计划机制为主导,按照统一整齐的节奏运行。当前,学生按招生计划被录入学校,按专业计划进入到各个院系,按照基本统一的教学计划接受课程教育,因此,从入校到毕业,每一个学生都是“计划人”。

   而学分制以选择为核心机制运行。在学分制条件下,教学计划事实上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维护社会共同价值的课程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特点自主制定,此时的教学计划实际上就是一份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构成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学习计划。由于教学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的课程体系不同,引起专业、学习进度、授课教师、学习时限以及教学空间的不同(如学生选择的院系和学校不同)。为了贯彻执行因人而异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统一管理已明显不可能。学分制教学管理主要侧重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和评估,学籍管理变得相对灵活,教学管理过程的统一性事实上没有太大的价值,也就是说管理形式更注重目标管理而不是过程管理,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过程管理。这样,学习进度、学习量、学习地点以及学习的时限等很少有统一的规定。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基础上,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等,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便打破了学年制条件下教学管理运行的“计划性”,使学分所依附的课程成为教学管理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权利划分与教学资源分配的基础与依据,换言之,使选择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主导作用。而我国当前仍以统一计划为核心机制运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与之相矛盾。因此,我国当前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学分制的矛盾最终体现在“计划机制”与“选择机制”之间的矛盾。

三、结论与建议

   学分制要求教学管理机制既能保障“教”与“学”的自由,又能实现管理者对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并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问题。对自由的尊重与限制正是学分制对教学管理机制“刚柔相济”的要求,而对于我国当前的教学管理机制而言,总体说来,有刚性过强、弹性不足的特点。因此,未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应该是逐步放松计划管理刚性,增强弹性,使学分制的功能尽量发挥出来。为了尽量发挥学分制的优势,我们建议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建立以院(系)为基础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建立院(系)为基础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校、院(系)关系,减少管理环节和信息流动的障碍,实现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有利于学校领导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研究部署全局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工作,使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有利于师生参政议政,促进民主决策。同时,以院(系)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机制会增强院(系)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和发挥院(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开拓创新能力得以张扬,挖掘其最大潜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因为管理中心越低管理越灵活,越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选择作出反应。学院、课堂是整个教学活动最前沿的教育实体,教师、学院与学生直接接触,对学生自然是最了解的,对学生的需要也是最理解的,这样有利于教学管理系统对学分制下各种个性事件作出迅速的反应与判断,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定更能接近学生的真正需要,因而也更利于学分制教育理念的实现。

   2.教学管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横向看,高校教学管理是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结合。为了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应相对分离,协调发展,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有机统一。教学管理的学术功能主要包括学校的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实践教学改革等。在我国当前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术民主管理基础十分薄弱,我们必须重视和强化教学管理的学术功能,防止陷入繁重的日常事务而削弱了学术功能。高校教学是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学术活动的主体是教 师。教师在各自学科专业领域的专门修养和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创造性,都要求在有关的学术管理上,教师应当拥有自主决定的权利,以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这个自由除了指学术研究自由,还应包括教学自由。教学自由在以往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关注得很不够。同时,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的需求信息变得复杂而多样,教学管理行政部门处在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之中,管理控制变得困难且代价上升,管理内容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活动,难以渗透到学术领域的内部,行政管理层难以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实施有效的直接管理。

   3.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完善决策机制。建立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及学院构成的教学管理决策层,体现“学院自主办学,学校宏观调控”的思想,校级对高校教学作出宏观的重大的方向性的决定,如制定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计划,而院级则拥有对具体的教学事务性事件的决策权。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信息中心等组织构成咨询机构,对教学管理发挥决策论证、咨询作用,负责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二是优化执行机制。组建由教务处及其所属职能科室、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组成的层层递进的决策执行机构。教务处及其所属职能科室是管理职能部门,代表教学管理决策中心执行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如教务科或教务办公室,履行学院层面的教学管职能;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具体从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管理工作。执行机制的任务就是保证政令畅通,保证决策的内容迅速而准确地得到贯彻。三是加强信息反馈机制。由教学督导组、教学信息中心等为主体构成的学校经常性信息反馈网,以及国家教育管理组织和社会评价机构进行的大学评价为主的教育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网,主要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