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博雅教育:博专融合的回归之道
发布时间:2017-10-26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7-10-17

狐狸通常知道很多事情——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会有非常多的策略和计谋;但刺猬通常只知道一件大事——遇到攻击时卷起来,就可以保命。

“把复杂的世界简化、简化、再简化,最后变成一个唯一的观点、一条基本原则或一个基本理念,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刺猬把所有的挑战和进退维谷的局面压缩成简单的“一元方程”,成专才之代表;而狐狸则主张多元主义,尊重世界万物的多样性以及事物的多维度、多层次,对一切事物都保持好奇,追求不同甚至相互抵触的目标,凝聚了通才之特征。

未来世界多元发展、纵深复杂,未来的人才如何在“刺猬式”的一技之长之基础上,也拥有“狐狸式”的具有转移性的通用能力,既能适者生存,也能更胜一筹?

日前,以“博雅教育:理念与实践”为主题的第三届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于复旦大学召开,在国际坐标上,博雅教育“中西合璧”,点燃不一样的“烟火”。

与专业教育融合相生

“教育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段,而是一种终身追求和终身学习的过程。”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常务副校长安德鲁·谢楠在谈到博雅教育时强调,博雅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及能力。

“学费‘涨’到每年8万元,相当于现在国内普通高校的10倍;入学标准一直卡的很紧,考生必须达到高考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且高考英语成绩必须达到115分。”在如今国内学生就读高校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高标准的招生要求与高学费丝毫没有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择校热度,缘何如此?

“英语剧本是我们自己写的。”该校学生叶越所在的戏剧社在圣诞节大大出了一次风头:《阿拉丁》《美人鱼》和《绿野仙踪》等这些不相干的童话故事用现代的、搞笑的语言串到了一起。这段时间,叶越的重头戏是课堂作业——关于电影《紫色》的3分钟演示,加之其他功课,叶越仍抽出时间筹划另外一个英文短剧的演出。她认为,“这也是一种学习。”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然而在教育日益功利化的今天,当教育者在本科阶段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专业化教育时,博雅教育或多或少沦为专业教育的辅助手段,其所扮演的知识启蒙角色也渐隐渐弱。如何使博雅教育重归教育初心,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促进人才更好发展?

“怎么培养杰出人才?”当问及钱学森先生时,他给予的建议是:学工科的、学理科的,也要学习一点文学艺术,很多灵感就是在文学艺术的修养中产生的。

“公共写作课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怎么把行话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行外人听。”安德鲁·谢楠介绍,韦尔斯利女子学院高年级的学生必修“公共写作课”,并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各院系的教师共同进行该课程的教学。

然而,课程结束,并不表示教学的完结。课程结束后,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承担并尝试研究和解决某个特定的国际问题,由此使学生真正实现跨学科式的“博”雅教育。

2005年,复旦大学就正式成立复旦学院以开展通识教育,后又提出2+X改革,学生在大二专业分流之后,仍不被放到专业里培养,再用一年时间修读通识教育课程。两年之后学生在第一次专业分流的基础上还可以二次选择,之后再进行专业教育。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强调,“博雅教育也并非是不分专业,而是重在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简单相揉或是叠加在一起,而是在彼此中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还将不仅限于课程内容上的交融,二者更要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

促进学生多维度成长

“如何大量地开出高质量的研讨式、交互式的课程,更好地匹配博雅教育的教育目标?”困于传统的灌输式的国内教育方式,一位参会的老师不禁忧心忡忡。

“我们学校每周三下午常设三大系列讲座。一是科技讲座,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在内的科学家为学生分享他们的科学之路;二是外交官系列讲座,邀请各国外交官进校与学生交流互动;三是艺术家进校园。”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介绍并分析道,“博雅教育如果光凭几个专业教师,恐怕很难达到目标。为此,澳门科技大学更是鼓励和倡导校内非通识教育科目的教师亦在专业教育之中融合博雅教育思想。”

而在香港中文大学,要求教师能清楚地认识到,在开发慕课时,除了传播知识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辩论等方式发现真理。

“中国学生大多比较沉默、较为内向,这种害羞、沉默的文化其实就是从课堂开始的。”芝加哥大学常务副校长艾瑞克·艾萨克斯认为,如果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对话,学生就会愿意互相分享和交流,进而带有批判性思维认知和看待问题,才能培养会问问题的人才,而非只会答问题的学生。

当前,为推进及深化博雅教育,一批批“书院制”等全新管理模式上线:不同学科的学生混居、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通过实践活动锻炼社会能力、通过科研项目提高学术水平,与学院相比,其更致力于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多维度成长。

但缺乏能长期深入地与学生交流和分享的教师,却是博雅教育难以广泛推行的软肋之一。如何扩充专业的博雅教育师资队伍,如何开拓专业教师博雅教学技能,如何在上述这种关系密切、互动交流的师生社区中实现教学相长,探索之路还将漫漫。

进入人类“问题”中心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果越来越显现,诸多大学将资源投入到追求国际一流的目标上。同时,高等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国际化和跨国化教育趋势,为博雅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空间,却也面对着更大的压力。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博雅教育还将有哪些作为?

“深入推进博雅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理念,探索更加符合国情和学校发展特点的教育模式和有效举措:一是要更加注重推进科学知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的融合发展,二是要注重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三是要注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指出。

“教育家可以超越时代,但教育要符合这个时代,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博雅教育与解决人类问题的有效结合,也还将是我国博雅教育在未来人才培养中所应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的政治学系,有一门很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水政策以及水问题,中国与美国的差异”。该课程涉及几个国家面临的水污染及水资源匮乏、湿地保护及城市暴雨收集管理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后,还会到一些国家进行为期3周的实地考察。如参观中国三峡大坝,用10天时间在重庆大学了解重庆的城市规划及环境保护。

“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学生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亲眼目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会主动开展比较和跨学科的研究。”斯沃斯莫尔学院副校长托马斯·史蒂芬森介绍,这种内嵌式的海外学习体验也延伸到了和平与冲突等课程中,如研究巴基斯坦、以色列历史和人口因素所造成的冲突问题等。

“‘做人第一,修业第二’是博雅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始终强调。博雅教育不仅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才,更要把学生塑造成负责的公民。因此,博雅教育不再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的探讨,更要基于解决人类问题上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