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教育部印发意见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不良导向
发布时间:2020-12-22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里瑟琦智库   2020-12-20

1教育部印发意见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不良导向。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即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不得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不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意见》强调,要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多元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评价;要加强学风建设,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和管理;要健全长效机制,落实高校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激发学术创新创造活力,正确理解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正确看待SSCI、CSSCI等相关引文索引的作用与功能。(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2教育部发文成立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推动新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决定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在教育部党组领导下,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决策协调议事机构,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领导、指导、咨询、示范、培训、研判等。主要任务是统筹协调教育部相关司局,指导推动各地教育部门、各学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关决策部署,教育部关于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工作要求,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审议和研究部署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组织专家指导组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前瞻研究、评价指导、工作研讨、经验总结、问题研判等理论与实践工作。(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3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召开。

教育部12月15日召开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对推动新发展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教育系统要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绘就的发展新蓝图,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升级版,做到五个始终坚持。要始终坚持思想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坚持战略定力、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斗争精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始终坚持德育先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陈宝生要求,实现新阶段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抓落实。一是认识高度再提高一点,紧盯十四五发展新蓝图,强化思政课的时代性。二是内容深度再钻深一点,抓首要、抓拓展、抓有效。三是力量强度再强化一点,教师队伍要以专替兼起来、能力素质起来、内生动力起来。四是评价角度再精准一点,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必看思政课。五是布局广度再拓宽一点,学段层面要一体化发展、地方层面要齐头并进发展、学校层面各类型要同步发展。(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020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12月14日在北京启动。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据粗略统计,目前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国际中文教育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田学军说,疫情加速新技术应用,推动语言学习变革。本次交流周以新项目、新伙伴、新发展为主题,顺应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加强语言教育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同时,欢迎中外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打造新的发展业态,形成新的合作模式,推进在线中文教育平台建设、资源建设、标准建设,推动线上线下中文教育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摘编自《光明日报》)

52020年教育部科技委全会、2020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召开。

12月9日-10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20年科技委全会、2020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高校科技工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以科技创新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主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出力争光。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力优化高校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着力加强基础研究,着力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供给能力,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着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提升科技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全面推进高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面对新要求,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委工作水平,目标定位要突出一流,研究问题要突出战略性,咨政建言要突出含金量,研讨交流要突出高水平,作风学风要突出表率性。(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6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服务一带一路加强教育国际合作。

十三届全国政协第44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近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他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统筹协调,推动教育国际合作走深走实,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广泛民意基础。11位委员和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从拓宽交流渠道、创新合作方式、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协调配合等角度建言咨政。近40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委员们建议,要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文领域的合作和教育政策的沟通,扩大教育双向开放,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教育交流机制。要加大中外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力度,培养更多共建一带一路亟需的各类专业和技能人才。要遵守所在国法律,从所在国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稳步推进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建设,解决各类驻外机构、海外中资机构工作人员以及赴海外经商、务工人员随居子女受教育问题。要积极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合作,满足各国人民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的需求,支持海外华侨华人发展华文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国际教育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地方、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要支持港澳地区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教育国际合作中发挥独特作用。(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7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召开。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12月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要牢牢把握工程职责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把工程引向深入。王沪宁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要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在深化理论武装、加强研究阐释、开展宣传普及、做好对外宣介上下功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走向世界。要坚持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研究,加强重大社会思潮辨析引导,推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引领推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建设。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重视青年理论人才培养,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组织实施方式,做好优秀理论成果宣传推广,扩大工程的社会影响力。(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8合作共赢 开创数字教育新局面 世界慕课大会召开。

12月9-11日,世界慕课大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以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为主题,是自慕课兴起以来首次以慕课为主题举办的全球性会议,旨在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创新力量、分享实践经验、展现技术前景,以推动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建设、发展和共享。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作主旨报告,分享了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实践、创新与探索。陈宝生指出,在全球教育创新的实践中,慕课正在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不仅助力中国高校成功应对了疫情危机,而且为今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他表示,经过8年的努力,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目前已逐步建立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和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探索形成了坚持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等六大宝贵经验。大会发起成立世界慕课联盟,发布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9教育部广东省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

近日,教育部、广东省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提出,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枢纽,以及内地与港澳教育全面合作发展的生动典范,建成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际教育示范区。规划重点提出五大任务:突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学校+办学模式,建设高等教育办学创新试验区;突出互联互通,探索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体系,加强协同育人;突出创新引领,强化大湾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服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突出高端引育,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携手建设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引育高地;突出互学互鉴,打造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枢纽。规划明确,到2025年,大湾区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布局更加协调,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展特色更加鲜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取得突破,人才协同培养体制机制基本确立;区域高校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在若干重要领域产出引领性原创成果。到2035年,大湾区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涌现出若干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群体,产出一批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学成果,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先进典范。(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0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结果。

依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细则》,2020年7月至9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机械与运载工程领域5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定期评估。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等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结果为优秀;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等4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结果为良好;其余中心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或未通过。(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11复旦大学多措并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复旦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契机,对标对表有关部署要求,系统谋划、精心设计、一体推进,着力将综合改革试点引向深入、推向实处,不断提升育人质量。画好综合改革路线图,引领三全育人工作统筹推进。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要求,激发全员育人主体活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育人空间场域,构建三全六度十育人工作格局,一体推进综合改革工作。建强课堂教育主阵地,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提质创优。打造必修+拓展的思政课程体系,将必修课建成为国家或上海市精品课程,并开设13门拓展型课程供全校学生选学。用好红色基因资源库,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搭建育人载体大平台,营造全校参与、齐头并进的浓厚氛围。(摘编自复旦大学新闻网)

12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坚持突出三个注重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建设第一个南大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突出三个注重,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注重内容开发,打造课程思政新课堂。注重评价激励,建立课程思政新标准。(摘编自南京大学新闻网)

13浙大近两年引进45位资深学者 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已入职。

浙江大学近年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频频发力。据《浙江日报》、浙江大学微信公号11月30日消息,今年以来,浙大卓越青年人才引育工作取得新突破:首位长聘教授、人文学院青年人才何欢欢成长为所在领域领军人物,目前中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孙斌勇入职数学高等研究院。39岁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顾臻全职加盟并担任药学院院长,标志着卓越青年人才的引育取得新突破。另外,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声誉,构筑学科高峰,浙大大力度引进了一批资深学者。近两年来,有45位高层次人才全职加盟浙大。(摘编自浙江大学新闻网)

14北京大学成立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

12月12日,北京大学成立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该中心作为国家级智库,将围绕政策研究、科学研究、信息研究、教育培训四个领域开展工作。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更加凸显了公共卫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地位。该中心的成立是北京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建设一个国家级高端智库、一流科技支撑平台、数字公众健康以及社会动员与人力开发基地的具体举措。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宣读了学校关于成立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的决定。他表示,该中心是北京大学实体学术机构,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设立科学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和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詹启敏分别作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疫情防控背景下对医学发展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分别从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角度和疫情后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角度为战略研究中心提出了目标与方向。(摘编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15哈工大成立本科实践教学委员会。

11月24日,哈工大本科实践教学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25》,强化哈工大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研究、咨询和指导作用,加快提升哈工大实践教学水平,学校组织成立了本科实践教学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委员会章程。(摘编自哈工大新闻网)

16华为公司与清华大学签署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

12月3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一行访问清华大学。华为公司与清华大学签署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华为公司与清华大学人才培养交流研讨会同期举行。徐文伟表示,华为将进一步加强与清华大学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华为也成立了高校合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与高校在科研,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合作。今天的会议是清华大学和华为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的良好开端。华为将把世界级的难题、业界的挑战、产业的需求与学生的培养结合起来,更加深入地与清华大学进行合作,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人才和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面。徐文伟表示,期待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长效机制,共同推动科研和学生能力的提升,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作出贡献。(摘编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17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12月14日,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高校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只有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才能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科技自立自强依靠科研原创能力的持续提升。高校作为学科和人才聚集地、育人高地、创新策源地,必须主动承担历史责任,担当攻关重任,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全面提升科研原创能力,服务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提升科研原创能力,要聚焦于实现从0到1的突破,切实解决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从0到1的突破并非易事,必须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献身科学的精神,而高校则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着力构筑高精尖缺人才供给高地。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发挥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成为培育顶尖科技人才的沃土。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对从事原创研究的科研人员给予充分信任,帮助他们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摘编自《人民日报》)

18《自然》新闻版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快速射电暴中国研究入选。

12月14日,学术杂志《自然》(Nature)新闻与观点栏目评选出2020年度十大科学发现。除了影响2020年全球人类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疗、冷冻电镜和快速射电暴等领域也受到关注。今年的十大科学发现共涉及15篇学术论文,13篇发表在《自然》,其余2篇发表在《科学》杂志。北京师范大学林琳博士等人的快速射电暴研究入选。(摘编自澎湃新闻)

19加拿大: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使加拿大大学损失数十亿美元。

加拿大统计局预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特别是因此造成的国际学生大量减少,加拿大各高校2020-2021学年损失可能多达34亿美元。加拿大统计局指出,学费在大学预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2013-2014学年,学费占大学预算的24.7%,而在2018-2019学年,这一比例为29.4%。究其原因是因为国际学生的比例不断上升,他们支付的学费几乎是加拿大本土学生的五倍。因此加拿大统计局预测,大学可能会损失3.77亿美元到34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0.8%到7.5%。(摘编自《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

20新加坡:成立首家致力于绿色金融研究和人才开发的研究所。

由新加坡管理大学下属的李光前商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合作近日成立了新加坡第一所专门从事绿色金融研究和人才开发的研究所。该研究所得到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支持。两所学校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联合新闻稿显示,该金融中心将充分利用帝国理工学院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在气候科学、金融经济学和可持续投资专业方面的优势,从事有助于为决策者和金融机构制定战略以支持亚洲向低碳未来过渡的研究。研究领域将集中在三个主要主题上:一、通过在决策中综合考虑气候相关数据、环境、社会及治理等多方面因素来实现业务转型;二、设计可以提高绿色金融市场效率的政策和新举措;三、促进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的发展。具体实施内容方面,该中心旨在帮助专业人员掌握新技能并培养强大的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它将提供不同级别的课程,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教育。(摘编自《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