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从四个方面解读高等教育发展的难点、热点
发布时间:2010-04-30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0-3-4

中国教育新闻网3月2日讯 今天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制工作的有关专家和司局负责同志解读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张力主任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高等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

一、如何判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的前20年,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处于稳定增长态势。1999年扩招前在学人数达到600多万人的总规模,毛入学率为百分之9.8。2009年总规模2979万人,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增至百分之24.2。我国初步形成了若干所向国际一流水平冲击的研究型大学、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培育了一大批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高校每年输送的毕业生从不到百万达到五六百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对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的形势要有个客观评价。正是由于扩招,才为数以千万计适龄青年提供了上学机会,从而改变一生,才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体现出人才资源优势。扩招后毕业生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中的业务骨干,如“嫦娥一号”工程有上万名科技人员在30岁以下,如果没有扩招就不可能有这么充足的科技人才供给能力。实际上,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时,大多数国家也都在扩招,特别是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国家纷纷迈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50),我国扩招后毛入学率在世界排位仅上升不到10位。如果不实施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同世界水平的差距将更为巨大,相应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也会受到不小影响。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钱老之问就是说的这个问题。二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我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仅为7500元左右,是同期发达国家相近统计口径的1/5,而且不同的省之间能相差6倍之多。三是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四是制约发展的许多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突出,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二、如何看待高等教育2020年事业发展目标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求,特别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规划纲要》提出,2009~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979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从百分之24.2提高到百分之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百分之9.9提高到百分之20。应该说,这些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达到一个高位平台后稳步增长的趋势。

从规模增长看,我国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9年的7年间,宽口径规模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9.28,后期增幅已有放缓,2009年比上年增加72万人,增长率为百分之2.48。按上述预期,到2020年前每年只须增长百分之1.6,每年平均增长50万人左右即可达到3550万人的目标,这意味着今后每年招生增幅特别是普通高校以外的学生增幅将呈递减态势。再从毛入学率看,这一指标的分子是宽口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而分母是18-22岁人口,据预测,这组人口将从2009年的1.23亿人减至2020年的8900万人左右,即使高教规模小幅扩展也能使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40,届时将相当于多数欧洲国家20世纪后期平均水平,估计我国这一指标的全球排位可能上升20位以上,为下一阶段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打下基础。至于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如能跃升到百分之20以上,意味着我国高端人力资源开发将达到全球范围内前1/3的水平,从而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定位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表明,2020年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已不是重点,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导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共享。三要牢固树立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其次,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区域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衡量所有高校。为此,《规划纲要》明确要求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一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旨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鼓励东部高等教育率先发展,鼓励高校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还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这将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打造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四、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政策措施保障

《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全面谋划了教育体制改革新思路新方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列举出一系列的新的改革切入点和政策措施亮点,比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都要在各类高等学校师生中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相比中小学而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重点也是高等学校,关键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等等。与此相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说到底,是理顺政府怎么办教育管教育,学校怎么依据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引导自主办学等关系,许多都是当前社会上关注和热议的问题,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表现出“深水区”改革的典型特点。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我们必须在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措施保障方面迈开新的步伐。《规划纲要》的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特别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经费方面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经费管理,明确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在高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这也比照了国际通行做法,目的就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让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运行。还有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既是优质资源普及共享的受益者,更是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势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规划纲要》准备在今后三年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涉及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项目内容也有不少。如果组织领导和措施配套能够很好到位,相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定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