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质量与特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发布时间:2010-04-30    文章录入:    点击:[]

文章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转自西安科技大学高教所网站

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学校办学特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这两大主题是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学校发展竞争所激发。质量问题、特色问题是与产品和服务、消费和购买行为相关的问题。高等教育中这两大主题的凸现,实际上有一种深刻的背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学校办学越来越受到市场竞争因素和消费者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办学特色与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消费有着深刻关联。高等教育正通过提供某种产品与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笔者主要从市场竞争和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需要的角度,对这两大主题发表一些看法。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首先需要对高等教育质量有正确的理解。质量是一个广泛运用于产品和服务中的概念,通常由比较而产生。由于比较的范围和针对的对象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量主题。与自己比,产生质量改进;与同类比,产生质量差距或最优;与质量标准比,产生符合程度;与需要的满足程度比,产生满足需要的程度或适用性。一般说来,各行各业、各类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符合质量标准,被认为是合格产品或优质产品。同时,人们一般也将质量看作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对用户需要的满足程度。因为用户需要比较复杂,质量判断往往会随用户主观需要和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将质量概念引入教育领域,产生了教育质量一词。但是关于教育质量,人们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这种解释突出了对教育水平、教育效果的衡量,并将之体现在培养对象上。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解释是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言的,所讲的教育质量实际上是人才培养质量。今天,教育服务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系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对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满足程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小,等等,已经要求纳入教育质量的范畴。因此,教育质量的内涵与外延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说,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而体现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应包括教育系统对人们教育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等方面的内容。对高等教育质量,我们也应该做如此理解。

但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人们还只是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范围内讨论高等教育质量,将高等教育质量简单地与人才培养质量划等号,这无疑窄化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使人们只是从一个方面去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这可能会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这些年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使那些被高考分数线挡在高等教育大门外的青年学子获得了高等教育机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多了,但同时可能使大学生平均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投入相对下降。如果从狭隘的高等教育质量内涵来看,可能会得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简单判断,并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导致的,因而会在政策上采取限制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这种认识和判断,由于没有全面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因而是片面的,是不利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1998 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 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同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层次的形成,除了高等教育越来越多样化以外,还有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目的。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永恒的主题,不同时期往往针对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确立相应的质量观。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我国 70 年代前,教育质量主要体现为入学率……7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主要以办学条件衡量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90 年代的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21 世纪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际来看,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质量标准的确立,应与高等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矛盾相适应。在精英教育阶段,人们关注的是人才的培养质量,考虑如何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与能力不够,是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表现。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发展,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主题或重点就应该实现某种转变。这就是说,质量标准中有个优先性原则,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在兼顾质与量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确立往往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就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目前有两个重要主题。一是切实提升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提升高等教育系统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需要的能力,以及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目前,高等教育界主要关注前一个主题。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如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估,强调教授深入教学第一线、走上本科生课程教学讲台,评选国家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等等,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在现实上,高等教育质量常常被从一个层面去理解和运用。这个层面,就是将高等教育质量等同于人才质量,而人才质量往往又难于定量评估,因而将影响人才培养的某些因素,如教师数量、实验设备数量、图书资料数量、校舍面积等等,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考核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的确对高等教育质量有影响,也的确值得关注,但这些方面并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部内容。

目前我们对第二大主题有所忽视,集中表现为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存在诸多非议,主张实行规模紧缩。这种认识是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我国通过对近 30 年来改革与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且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重中之重。高等教育系统强调统筹和均衡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城市与农村高等教育的统筹与均衡发展,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与文化素质。所以,发展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题。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发展,科学发展观并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是为了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促进公平的发展,协调有序的发展以及各方和谐的发展。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确立,同产品质量标准的确立是完全不同的。如饮用水的质量标准中对余氯、浊度、细菌、大肠杆菌等指标进行规定,那是完全科学的、客观的。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确立带有主观性、价值性。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还是少数既得利益者的质量标准。当既得利益者在呼吁他们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下降时,我们是不是要关注那些被挡在高等教育大门之外的人的感受呢?目前,我们讨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要关注想买又买不到买不起的那些消费者,他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怎样的看法?这就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作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纳入到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和质量标准中,将高等教育质量狭隘地理解为现有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有局限性的。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既需要政府的调控,更需要建立高等学校的质量自我约束机制。对高等教育而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控制,只是一种外部控制,这种外部控制只有真正转化为高等学校的质量意识,才能产生长远的稳固的持久的作用。高等教育质量控制过程,可以看作是政府与高校围绕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而进行的博弈过程。如果高校没有真正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就会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逃避政府规制与约束的行为。这种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需要借用市场机制来形成,政府的评估和市场的约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作者简介:张应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