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真刀真枪”培养 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
发布时间:2010-09-06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人民日报 2010-7-9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二是工程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在校生达到418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前不久,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正式启动实施这项计划并部署相关工作。

今天本版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度报道、教育部副部长陈希的文章以及专家访谈,研究探讨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划预期实施10年,到2020年,使我国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满足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使我国跻身工程教育强国之列。

高等工程教育要健全和完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外部人才需求变化。

2010年1月,一个特殊的,致力于培养高速铁路优秀人才的培训班在北京启动,这就是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北京铁路局启动的“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该培训班学生在北京铁路局高速铁路相关建设和运营岗位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习,并结合实习岗位工程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设计,不久之后,该培训班的大多数学员将被直接派往沙特高速铁路建设的相关岗位。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蒋葛夫介绍,“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是西南交通大学瞄准中国在沙特等国家的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对高速铁路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之后做出的人才培养的创新尝试。此举将助推中国的轨道交通工程师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旗帜,并推动中国工程教育与世界接轨。

西南交通大学的做法只是我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全盘部署的一部分。2009年,《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由中国工程院发布,该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与效益提高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国际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加大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任务非常紧迫,并建议在我国开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示范性教育改革并逐步推广。基于此,教育部决定推进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的工程教育改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一项致力于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大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审慎论证 达成共识 “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面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面对我国工程科技仍存在较大不足的现状,一项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同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共识,在我国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逐渐达成。

2004年,以 “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中国召开。天津大学校长龚克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声音, “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主题告诉我们“工程师”对于人类的未来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告诉我们“工程教育”对于人类的未来是何等重要。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但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期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所指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反复分析后,专家们得出结论,造成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根源在于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和创新机制缺乏活力,关键因素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匮乏。

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教育界、企业界、科技界面前的当务之急。

2006年开始,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开展工程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2009年6月—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到工程院所调研、研讨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2009年9月,教育部组织调研燕山石化、北京地铁等国有大型企业;2009年9月—10月,教育部听取各类高校的建议和意见。

多方筹备、反复论证。2010年6月,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宣布联合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召开,批准第一批61所参与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正式吹响”。

寻找差距 把握需求  “工程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

放眼国际,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研究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进入新世纪,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欧洲一体化以后,欧洲高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际协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虽然各国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殊情况,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却有着共识:强调工程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针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有专家指出,我国工程师的需求正在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中迫切需要五种类型的工程师:一是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的专业技术型工程师;二是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研究导向型工程师;三是以多种专业知识交叉应用为主的技术集成创新型工程师;四是以创新设计为主的产品创意设计型工程师;五是侧重于创业与市场开发能力的经营管理型工程师。高等工程教育要健全和完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外部人才需求变化,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工程科技人才。

龚克指出,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大学应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高等工程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回答这个问题应超越“专业教育”的框架,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来思考。因为,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所以,要使今天的大学生将来成为 “卓越工程师”,必须打牢综合素质基础,这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之前,包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校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多个维度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改革来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确定目标 完善细则 打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长达4年多的论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最终确定: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同时,以实施该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有专家指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新要求,没有现成的套路,需要大胆实践探索,更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

我们看到,不少高校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已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开展数理基础强化试验、大口径专业基础强化试验,校企合办专业试验、复合型培养试验、本硕分阶段统筹培养试验、实践强化试验等等,各种教学方法、学习组织方式的改革也在悄然酝酿,逐渐推开。

当然,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困惑和问题亟待解决。从2007年起便与同济大学启动“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培训部经理宋伟良就指出,企业师资队伍如何成为工程师培养的重要补充、高校在构建工程实践教育课程过程体系中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师资的优势、企业实践环节中牵涉到的学生安全等管理问题、企业实践期间学生所产生的成果知识产权界定问题、企业实践长效运行经费维持问题等都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下一步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也有高校的专家指出,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总是在现行的评价体系引导下寻求“佳绩”,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培养过程,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和形成的,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