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今年在毕业典礼上,发表《勇敢去闯荡,不要怕“被”……》的演讲,16分钟内被掌声打断30次,“根叔”形象一夜走红后,在中国高校引起了一股“根叔”式演讲的旋风。
“今天,我们庆祝你们从这个校园毕业了;我们也祝愿你们此后的人生没有不及格——因为‘挂科’可以补考,人生只有一次。”——6月26日,南开大学2010届毕业典礼上,校长饶子和的演讲让不少学生津津乐道。
“古道长亭,终有一别。临行前,我想送给大家3句话。一、思源致远,重塑社会的道德观;二、不畏困厄,永远坚守出发时的理想;三、敢为人先,永远张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6月26日,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向届毕业生作了《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的演讲。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左看右看不顺眼,但还要回来看的地方!”——6月28日,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在该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受到学子热捧。
“做一个勇于担当责任、解决问题的创造者。”——7月2日,复旦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校长杨玉良以世界杯上大牌球队遭淘汰的事例寄语复旦学子。
讲真心话、谈真问题、露真性情,是上述几位大学校长演讲广受好评的主要原因,背后则是大学生对高校日益行政化导致的校长千人一面、讲话千篇一律的厌恶。
说校长是“演讲”而不是讲话,其间的差别只能意会而不好言传。对于有些官员来说,如果没有秘书捉刀,自己很难写出像样的发言稿,如果不讲“假大空”,可能就没话可讲。但大学校长毕竟不是官员,而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是“肚子里有货的人”,写篇有意思的文章,讲几句有听头的话,每年为毕业生作一次演讲,应该不会太难。
有网友说“教育家的讲话自有一番动人之处”。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称大学校长“本应如此”。话能动人,本应如此,却为何多年少见?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根叔”走红,是因为“现在大学出现了精神虚脱”,物以稀为贵。打动学子的演讲为何稀少到如此程度?不是讲不出、不会讲,而是不愿讲、无心讲。何以不愿讲、无心讲?“精神虚脱”使然!
一度,我们的部分高校比官场还官场,有些校长比官员还官员,官本位至上,应酬应付来不及,眼睛向上忙不及,而不是“学问至上”、“以学生为本”。眼里没有学生,也就不可能和学生推心置腹,以心交心,更谈不上引导学子心系民族烦忧、肩负国家重任。
热捧“根叔”、“杰哥”等的集体性诉求,源于莘莘学子对现实的不满,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让大学就是大学,让校长就是校长。让此愿望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