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大学文化 >> 正文
文化强国与大学使命
发布时间:2011-12-22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2-2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赋予了大学新的文化使命,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大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神圣使命

大学是学术文化的圣地,推进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天职。大学的各项工作,是贯彻着特定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文化活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建立100多年来,大学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大学义不容辞地肩负着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服务、文化交流的功能。

大学是文化教育的战略高地。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和第一驱动。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平,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能不能产生和能产生什么量级的文化大师、文化大家和文化名家。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渠道,理应成为培养文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文化教育基地。

大学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建设文化强国,思想理论的引领是首要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源头活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思想理论建设的强大依托。大学聚集了我国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特别是拥有一批在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具有很高声誉的名师名家,理应成为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激浊扬清、引领思潮的文化研究基地。

大学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话语权仍然较弱。近年来,党和国家将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密集,理应成为努力塑造中国形象、推广中华文化的文化交流基地。

大学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征程上更加自觉地肩负起高校的文化使命,关键在于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新思路、新任务与大学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服务、文化交流的功能相结合,与大学自身的精神传统和办学特色相结合。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大学文化的根本任务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真正在大学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就必须从高校师生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发挥高校学术优势,从学术理论层面上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广大师生深切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当代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激活广大师生文化创造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丰富大学文化的过程。

全面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思想理论依托。要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国家文化,重要根基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性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以理论创新为根本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不断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坚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文化多样性。

找准服务社会发展的基本定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应有之义。要从大学实际出发,找准服务国家和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着力点,特别是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设施路径、人才支撑上发挥大学的作用,努力成为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改革发展的“智囊团”,成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形态创新的“孵化器”。

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大学精神是社会文化的精华和社会成员共有的精神财富。要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大学精神的根本所在,总结凝炼大学自身的精神传承和文化风格,更好地发挥大学精神教育师生、影响社会的积极作用。

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文化建设是一项政治性、艺术性较强的工作,大学文化建设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鲜明特点,必须始终坚持导向性,深入把握规律性,努力体现科学性,正确处理几个重要关系。

正确处理一元与多样的关系。一元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指导思想规定文化的价值倾向和前进方向,不能动摇,不能多样化,否则文化建设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多样是指多样文化形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层次、个性化的,社会文化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对大学而言,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科学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尊重师生的思想个性和思想选择。在差异中求共识,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

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推进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目的,文化发展常常受到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大学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学习、打好知识根底,建立学术规范、加强基础研究,又要大力发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

正确处理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观念,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应当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高校要深刻学习领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观点,既要有基于民族立场的高度文化自觉,又要有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气度胸怀,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学者对话交流,形成文化和谐的发展局面。

正确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实践是大学学术思想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富矿”。大学文化建设只有深入联系社会实践,深入研究各类社会文化形态,才能获得取之不竭的灵感、养分和动力。同时,大学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其他社会文化形态又有所不同,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精华。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大学作为高端学术教育机构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水平,在以社会生活为文化发展源泉、以人民群众为师的基础上,努力肩负起文化批评、文化提升、文化引领的使命,提倡高雅、尊重通俗、反对庸俗。

建设文化强国既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更是大学拓展办学资源、加快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学要牢牢把握建设文化强国带来的发展机遇,把自身的发展深深地融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中,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作者简介:夏文斌 石河子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