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2011-12-07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影响不容小觑。对大学生而言,独具个性的校园文化对其情操、人格影响甚为深远。
如何延续个性校园文化DNA,激发其强大的教育引导功能,发挥育人效能?就此,记者采访了享有“南方之强”美誉的厦门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大学,厦门大学长期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传承历史复制个性DNA
作为中国第一所华侨创办大学——厦门大学,90年前,杰出华侨领袖、著名爱国主义者、教育家陈嘉庚倾家荡产兴资助学,践行其豪言:“宁可卖大厦也要支持办厦大”。“陈嘉庚精神”成为厦大校园文化DNA独特标识之一。
DNA主要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同样,厦大校园文化DNA也由四种“精神”构成:“陈嘉庚精神”、罗扬才烈士“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和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这四种“精神”构成了厦大个性校园文化DNA。
这种个性校园文化DNA该如何传承?厦大化无形为有形,让人们一进校园立刻感受到其“文化”:令人缅怀的罗扬才烈士陵园、让人尊敬的陈嘉庚雕像、萨本栋广场……据了解,厦大还保留着由罗扬才烈士创办的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活动场所,并设为新党员入党宣誓、学生党员开会的“基地”。
仅有“硬件”还不够,传承个性校园文化DNA还需“软件”支持。校史校情教育课是每个厦大学子必上的一堂课;《囊萤之光》、《走近陈景润》等纪念丛书让传统“厦大精神”化为婉转文字浸润学子心房;厦大还以“嘉庚”、“本栋”、“亚南”命名一批奖学金,至高无上的“荣誉感”让获奖学子无限自豪。
和谐包容土壤孕育文化DNA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这种包容、养育万物的“和谐”也是厦大优良传统之一。1945年,中国细胞生物学奠基人汪德耀被任命为厦大校长。面对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的厦大,汪德耀聘请了《资本论》译者王亚南、郭大力,当年被“教育部”解聘的“民主教授”林励儒、洪深等一批颇有“争议”的进步教授、著名学者来校任教。
几十年岁月已逝,如今,这种对“争议”兼容并包的“和谐”依然在厦大延续。刚参加完厦大“倾听·信任——校长有约”活动的学生李青青对此深有体会。她带着同学们反映的“如何让学生组织、干部知晓学校阶段性中心工作,提高开展活动针对性”等5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前去赴“约”,与校长交流。
这种每月从网上自愿报名学生中随机选取20名与校长共进早餐的“约会”,在厦大已连续开展一年。朱崇实校长表示,经此举,他亲耳听到学生“原汁原味”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在厦大,像这种兼容并包的“约会”随处可见:“名师下午茶”、“走近老教授”、“学长辅助计划”等是学术平等交流的有效平台,“湖畔咖啡”、“学生处处长、团委书记信箱”等成为校园和谐管理的板块。
在这种“和谐”“包容”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们自发参照所处环境标准约束言行,并内化为良好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有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公益日”活动,进行绿色校园志愿服务;有的学生发扬“艰苦办学精神”,走村入户参加社会实践;还有的学生主动参加“社区爱心课堂”,在为民办实事中落实“爱国精神”。
特色活动焕发文化DNA活力
大学校园是十分有特色的组合: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多种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这些构成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相对完整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DNA展现出旺盛生命力。
全国知名的学生品牌社团——厦大绿野协会就是一个代表,该协会通过各种环保活动感召更多人关爱、呵护大自然,每届会员均在300人以上,有时甚至超过400人。此外,厦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南强乡村学社”等社团均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社团。
生命力源于创新。从每年一届“学生科技学术节”到邀请成功企业家办“企业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再到举行“南强新苗——学生创新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厦大已形成浓厚科技创新氛围。一批批“学生科创之星”在此诞生:2009年上半年福建省大学生单片机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09年奥地利举办的国际级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中仿真3D组第三名获得者、2009年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获得者均是厦大学生。
近年来,厦大还通过精心设计,举办厦大十大歌手、“元旦青春舞会”、厦大戏剧小品大赛等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不少优秀学生由此走出校门、走出国门,与各国青年同台竞技。2011年10月,厦大帆船队获邀参加在法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帆船赛,成为中国第一支受邀参赛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