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大学文化 >> 正文
科学理解和积极践行育人为本
发布时间:2012-06-04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人民日报  2012-05-17

人才培养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要求我们科学理解和积极践行育人为本这一根本要求。

所谓育人为本,是指在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长远发展为本,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学习能力强、做事能力强、合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而言,一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根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二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不仅满足学生的当前需求,而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四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坚持因材施教。在学校教育中坚持育人为本,应重点抓好几个方面。

加强教师教育。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加强教师任职前后培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增强其服务意识和教学能力。在任职前教育中,应将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关键环节,引导教师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从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在任职后培训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教师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把握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点,进一步明确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完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科学与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应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努力适应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个性特点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完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多设置一些更好体现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课程,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结合学校特点以及所处地方的地域特色,适当设置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新课程,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

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尽可能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尊重,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施开放式、启发式教学,实现知识发现与课堂教学的统一;拓展教育平台和手段,积极采用多媒体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把单一的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启迪、在交流中提高认识。

健全评价机制。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不仅注重课堂学习,而且注重社会实践,使之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现;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从教师这个单一主体扩展为包括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和学生在内的多元主体;提高评价机制科学化水平,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坚持多元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差距并积极弥补。

【作者简介:李海云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