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4-09-08
在高校,一堂课45分钟,怎么才能点亮台下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三尺讲台考验着教师的真功夫。
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围绕“上好一堂课”多管齐下,练就了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一批青年教师屡获国家级、省级、行业学会等讲课比赛的大奖。
把好课前关:以老带新传好“接力棒”
青年博士小杨是物联网安全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科研成果丰硕。站上讲台,他对着自己制作精美的课件侃侃而谈。下课后,听课的江苏科大“行知驿站”老专家陈保香夸赞了他,但同时委婉地提出一个问题:“你觉得课堂是展示教师自己重要,还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要?”
一直以来,小杨上课时眼神总是专注于计算机屏幕,迫切想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师生互动、课堂情绪调动。“自己明白只能说明学问深,能让学生明白才是好老师。”陈保香告诉小杨。那堂课后,小杨找到陈保香求教,对如何上好一堂课有了新的理解,并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随后的第二堂课风格焕然一新,深受学生欢迎。
在江苏科大,类似陈保香这样的退休教师还有很多。学校设立教师教学发展“行知驿站”,行知代表优秀教师,驿站就是接力棒。“行知驿站”通过选派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值班接待来访、提供个别咨询和讲座、恳谈指导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分析实际问题、更新教育思想、把握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启动青年教师助理教学培养制度。新进教师不论学术功底如何,入校第一年一律不准正式上讲台,学校给青年教师配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传帮带的形式,进行一年的助教培养,安排听课、被听课、科学研究任务。
一年助手工作到期,学校和新教师所在学院进行联合考核,听试讲、看一年来工作表现、查相关教学资料,确定是否具备正式上岗讲课的资格。考核合格,才能获得正式上讲台给学生上课资格。
优化上课关:以点带面变革教学方法
什么是教学改革的深水区?什么是教学改革中难度最大的领域?在江苏科大校长王自力看来,实际上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也是受益人数最多的教书育人环节”。
不久前,江苏科大外国语学院教师王蓓,在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人文社科组唯一的特等奖。她告诉记者,2011年她所带3个班的学生分别来自学校民办学院不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针对每个班级的特点,她设计了不同的课件和教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江苏科大设置了教学方法改革立项示范课程,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将以前灌输式的培养方式转变为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方法。经过遴选,学校确定首批29项教学方法改革立项示范课程,并组织教学督导组专家对口跟踪示范课程的教学过程,以点带面铺开全校课程教学改革任务。
优秀教师的示范,在全校教师中掀起一股教学改革热潮。结合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江苏科大改进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讨和工作实践;引进“慕课”大规模数字化在线教学新模式,探索打造网络教学手段新优势。
江苏科大还出台和完善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岗位绩效评价、工程实践锻炼、学习进修等政策,激励教师投入教学。今年上半年,学校在2014年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审工作中,创新性地设置“绿色通道”,帮助那些专心投入教学、教学水平高且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尽快晋升职称。首批4名中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校内高级职称评审,其中有3人是公共课教师。
注重课后关:以评促教赢得教学相长
“学校所有教学改革的初衷与目的,都是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广大学生成为最终的受益者。”王自力在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会议上多次提及。
学生评价是考评教师教书育人效果、评奖评优、职称绿色通道的重要考核指标。2014年初,江苏科大评选出了首届4名“教学模范”教师、13名“教学模范提名奖”教师,这些“模范”的产生,全部源自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投票推荐。
上课好不好,学生最清楚。一次卓有成效的作文课后,一个学生给王蓓发短信说:“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次作文课。我以前一直对作文课很头疼,王老师的课很生动,针对性强,让我对语法、语句有了感性认识和深入理解。”王蓓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的课到课率近100%。“我的‘秘籍’是,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改完善教学计划,这样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授课内容感染力强。”
老师好不好,毕业生最有发言权。两年一度的教学模范评选活动,江苏科大一改以往由学校或学院推荐、学生投票的方法,面向全体毕业生征集优秀教师提名。首次推选,全校1100多名教师中有120多人被毕业生“青睐”,名单一经公布,激励了所有年龄段的教师。
学校还建立健全了学期中、学期末学生评教机制。近年来,该校学生评教中教师总体得分在90分以上,学生评价良好和优秀的教师占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