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师资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应为、难为、可为
发布时间:2024-09-02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24年第8期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构建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以满足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需要。围绕“应为、难为和可为”三个维度,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新要求,阐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应为之要;探讨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理想信念、科技创新、服务行业、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难为之境;以安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提出培育教师的家国情怀、科研创新、服务行业和以德为先等方面的可为之策。旨在为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助力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产学研;安全学科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要理论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支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汇聚点,扮演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角色。高校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打造一支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然而,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且充满挑战的工程。面对全球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与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以适应教育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社会挑战的复杂性。本文旨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应为)、面临的困境(难为),以及可行的实施策略(可为)进行深入探讨,主要观点如图1所示。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新要求,分析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结合安全学科的具体实践,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旨在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和相关学科的持续健康成长。

 

一、应为之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畅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循环,高校作为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重点领域交汇的核心节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能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科技创新驱动,这意味着高校教师可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一方面,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人才是“三位一体”战略部署的核心和关键,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和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根本上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做什么的问题”,这既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现实要求。

新质生产力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迫切需要高水平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深刻体现,强调了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能有效引领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立德树人理念的推动,以实现教师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到全面素质培养的转变,更重视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需求

建设教育强国是“三位一体”战略部署的首要任务,赋予了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才需求的关键。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全面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中国特色教育体系,根据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培养一支富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愿景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其中,教育家精神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呼唤,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想追求和使命担当。

3.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需要

建设科技强国是“三位一体”战略部署的中心任务和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必须锚定战略目标、聚焦重点任务,统筹谋划,改革创新,迎难而上。

高校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科技强国的使命与担当,而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其关键支撑。为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需充分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科技创新驱动力,确保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协同助力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难为之境: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干扰和障碍,导致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存在一些困难从而制约着其发展。因此,须厘清这一现实问题的本质,深入分析根本原因。

1.多元文化融合与价值传递平衡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国际化已成为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高水平大学正面临着如何有效整合国际资源以及提升教育质量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成为了重要的发展目标。同时,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须在弘扬传统教育价值观与吸收多元文化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这一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尤为复杂。

随着大学生规模的扩张和“00后”大学生群体的增多,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沟通障碍。他们在文化认同、信息获取方式及学习方法上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有显著差异。高校教师面临着适应这些新生代特性问题的挑战。此外,国际学生比例的提升,不同国际背景的融合加剧了这一挑战。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实现新时代多元文化融合与传统价值传递之间找到平衡,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充满挑战。同时,国际合作和交流为国际规范和标准与本土学术标准之间带来了冲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并寻找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教育策略,确保国际化的发展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发展,这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资源配置与科研发展的双重压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需要优秀的教育家在开拓创新中追求真知和学术真理。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科研创新是推动学科发展和提高学术竞争力的关键,这就面临着资源配置与科研发展带来的双重压力。

资源配置方面,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等资源的不均衡和紧张常常成为制约科研创新和学术发展的瓶颈,尤其在非双一流高校。有限的资源配置不仅限制了研究项目的规模和深度,也限制了实验室运营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在经费投入上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如何优化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保障研究活动能够高效进行,这给教师队伍提出了挑战,使得他们在追求学术卓越的道路上不得不进行更多的策略性考虑和权衡。

科研发展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但快速更迭的学术前沿和学科交叉融合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保持领先,还要能够及时掌握和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新发展、新理论。这不仅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还需要他们在紧张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和学习。

3.产学研融合与工业界联动的瓶颈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其核心要素,教育是其基础和先导。产学研融合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要素,贯通教育和产业两大系统,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产学研融合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产学研融合联合科研、产业反哺教学和成果转化层面等卡点堵点依然存在。而高校教师作为连接高校和产业应用的重要桥梁,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定位的矛盾。学术研究倾向于探索基础理论和长远问题,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创新,而工业界更关注技术的即时应用和市场效益。这一差异导致高校教师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时,难以协调双方对项目成果的期望和评价标准,且高校的市场意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利益分配的矛盾。产学研融合对高校和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对于企业而言直观地表现在经济贡献上,而对于高校而言表现在人才培养上,如何使双方都获得各自想要的利益是产学研融合能够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配常常是合作双方争议的焦点。如何公平合理地处理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确保所有参与方都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还需要面对市场验证的挑战,这不仅测试了技术的实用性,还考验了教师队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效率。

4.师德师风与多重身份的困境

师生关系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研究生群体的导学关系更为重要。

一是个别教师存在师德失范行为。在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些高校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高校的教学秩序,还严重损害了教师群体的整体形象,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消极影响。近年来,大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甚至冲突的个别事件被媒体报道,并在社交网络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是在高校师生关系中教师承担了多种角色。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在学业和科研上的压力普遍较大。高校教师既是知识授业者、大学生创新示范者,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者,以及大学生成长的解惑者。首先,目前多数高校教师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系统训练,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干预。而高校中有限的心理健康资源,使得教师在寻求专业帮助时也可能会遇到障碍。其次,当前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晋升机制强调科研成果和学术竞争,而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研究方向、成果归属,甚至工作量分配等问题出现分歧。这种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心态和研究动力,还会损害教学质量和研究成果。

三、可为之策: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理路

拥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保持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核心关键。在“难为”困境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面对挑战。围绕“三高一优五有”的标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高、岗位意识高,师德师风优,有立德树人之心、有爱岗敬业之心、有无私奉献之心、有追求真知之能、有艰苦奋斗之风),建设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涵养家国情怀,做学生爱党报国的引路人

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爱党报国的引路人,承担着传递家国情怀和培养具有家国责任感的大学生的重要责任。理想信念对教师来说,是政治灵魂,是精神底色,体现了教育家的家国使命和时代责任。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教育,强化政治引领作用。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培训,重点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表彰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体,形成树立典型、鼓励模范的正面效应,综合激发教师服务强国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担当。

其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涵养大国良师和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精神动力,要让身边的教育家成为激励广大教师前行的力量,结合地区、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让教育家精神看得见、摸得着、在身边。例如,笔者所在的西安科技大学通过传承弘扬“徐精彩精神”强化教师思想引领。徐精彩同志生前是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教授,在工作途中因车祸殉职,为我国煤矿安全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爱岗敬业、追求真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徐精彩精神”。西安科技大学通过设立徐精彩青年教师奖、建设徐精彩纪念馆、举办“精彩青年说”、举行“弘扬精彩精神,传承初心使命”主题党日等方式,激发教师为祖国和安全应急行业奉献的动力。

最后,建设“党建+”打造“五型”教师党支部。西安科技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教师党支部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联系指导、学院党委具体负责、党支部抓好落实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100%全覆盖,打造学习型、阵地型、奉献型、专业型和育人型的“五型”教师队伍。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致力于成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典范,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光荣使命。学校安全工程系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消防工程系党支部入选第二批陕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应急技术与管理系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2.注重言传身教,做学生科研创新的同行者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深入推进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这要求高校教师自身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潜心治学追求真知。同时也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对科研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共创科技创新成果。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用好“三项改革”政策,依托秦创原平台转化师生共创科技成果。

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评价机制,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西安科技大学制定了系列文件,将教师在科研创新上的贡献与实际奖励挂钩,把成果转化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进一步加强对教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足够的科研创新资源和平台,激发教师的科研创新潜力。西安科技大学每年选派教师前往国(境)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进行访问研究,以提高教师把握前沿科技的能力,促进国际视野提升。专项投入建设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平台;举办教学法活动、基金申报辅导系列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

3.坚持服务行业,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带路人

我国有大量的行业特色高校,这些高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传统行业智能升级,支撑探索主体行业延伸的战略性新兴行业。高校教师队伍应立足行业重大需求,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挖掘行业发展痛点难点,聚焦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努力构建并运用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目标协同,联合攻关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首先,建立并运用高校和企业的联动机制,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报国使命感和行业融入感。西安科技大学常态化开展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各企业、院校进行挂职锻炼、交流学习等活动,将教学和需求深度链接。通过与行业企业等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集中组织、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快学校人才队伍“内涵式”发展。

其次,将校友企业请进校园,拉近师生和行业企业的距离。发挥校友资源,建设新质生产力科创园,对接供、需侧校友资源,促进科创成果及时应用,推动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校友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西安科技大学正快速建设校友企业新质生产力科创园,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效的进一步提升。

最后,面向行业,让教师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各项任务的落地,是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西安科技大学通过成立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着力破解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难的问题。依托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针对制约区域、行业及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凝练创新方向,立足行业需求,成立了煤火灾害防治科研团队、煤与瓦斯安全共采研究团队等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安全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4.坚持德为人先,做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人

提升政治认识,坚定不移地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基础性工程来抓。同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估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全面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的底线思维,坚决杜绝师德失范行为发生,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真切关心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师德师风建设中,理论武装是首要位置。西安科技大学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大讲堂”“师德师风专题学习”和“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党日”等活动,推动教师队伍系统地深入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的最新要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引导全体教师自觉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制定师德师风的科学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选聘的首要条件,多渠道全方位对拟聘人员进行综合考察,将其融入教师的日常评估与职业晋升之中。西安科技大学印发了一系列师德师风规范准则,在职称评聘、聘期考核、评优评奖、人才计划申报等工作中将师德师风作为基本要求进行前置审查,实行“一票否决”。健全师德考核与监督机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并成立校院两级师德师风监督机构,畅通师德举报受理通道,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完善师德师风教育体系,依托教职工政治学习、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海归学者国情校情研习班等多种形式,强化对教师的思想引领和师德师风教育,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引导教师以案为鉴,树牢底线意识,大力弘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师德师风的建设还需要构建亲清师生关系,教师需进一步与学生进行密切联系,及时解决和回应学生的问题,做好他们的知心人。要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心理状态,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还可以通过各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竞赛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协作和情感交流。例如,西安科技大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术型人才,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管理、产出管理。通过举办“研途成长”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就业帮扶、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推动建设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结语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探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背景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必要性、面临的挑战及可实施的策略。加快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之需,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现实之要,是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面对多元价值平衡、创新能力平衡、高校行业平衡、师生关系平衡的多重困境,必须把党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凝心聚力的生动实践。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内驱动力,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牵引外驱动力,不断涵养家国情怀、提升创新能力、扎根服务行业、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邓军,西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