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教育·高教 日期:2009-9-3 作者:肖念 孙崇正
“大学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不同的定位。”高校的定位就是高校确立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在横向上确立自己的类型位置,纵向上确立自己的层次位置。纵横坐标一旦确立,一所高校就确立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后,方能以此为基础选择发展的方向、目标、思路和措施等,力争在同一坐标位置的高校中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这其中隐含的逻辑是:定位——角色——特色。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有办学主体意识的每一所高校都要审视自己的办学条件、实力和水平,把自己放在更大的系统中理性地思考与比较,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目标。要清楚自己的使命,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努力使自己成为所属类型、层次中的佼佼者。
一、北京工业大学办学定位的演变
近30年,北京工业大学办学定位的演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
1.政府定位、层次定位阶段(1979年  ̄1985年)
1979年,北京市委提出,要像彭真、刘仁同志主持市委工作时一样,重点办好北京工业大学。当年4月,学校与市委教育部、市计委、市财政局、市高教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 《关于重点办好北京工业大学的建议》。1980年6月,北京市委批准了这一建议并以市委109号文件的名义下发执行。
该文件确定北京工业大学为市属重点大学;规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首都四个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指明办学方向应以提高质量为主,办成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科技大学;提出学校应当经过长期努力,争取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以本科教育为主、又有研究生教育,成为北京市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这一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具有高度的计划性,所以办学定位的问题并不突出,几乎等同于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办学定位的主体不是高校而是政府,办学定位注重大学的层次定位,学校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等都是层次定位的具体体现。
2.管理体制逐渐转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酝酿学科调整阶段(1985年  ̄1995年)
管理体制逐渐转变。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有权调整专业的服务方向,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对不同的高等学校,国家还可以根据情况,赋予其他的权力。”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高度统一基础上的灵活变动和某种程度的放权。但总的来说,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发展和建设方面所拥有的自主权还依然较小。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1985年,学校在发展规划中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一定经营管理能力,能承担创新设计、研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人才;培养能承担现代化水平的技术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人才。”1987年,学校根据大部分毕业生分配在基层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特点,并考虑本市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高级科学工程技术人才”。1989年8月,国家教委指定由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全国理工科高校本科学生加强生产劳动实践教学的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其成果于1992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酝酿学科调整。1985年、1989年和1995年,学校3次制定和调整事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学校开始从发展的角度来酝酿、思考适合自身的定位问题。
1992年7月,校党委在中共北京工业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力争进入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的行列;要把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大学而奋斗。这次会议在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提出了对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进行调整的原则和方向。
这一阶段国家高度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开始松动,政府、社会对大学的社会职能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大学的职能拓展为教育、科研、社会服务3个重要部分。这两方面的变化使政府、大学相互间的角色有了变化,大学在逐步获得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开始审时度势,酝酿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目标和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提出了 “力争进入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的行列、“把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并酝酿以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为突破口。
3.以学科定位、调整为核心带动学校定位阶段(1995年  ̄2008年)
1996年,学校根据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了“立足北京,依托北京,服务北京”的定位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是由地方院校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所规定的,是由北京市政府创办北京工业大学的目的和投入所决定的。
1996年底,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九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为首都工业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经济部门输送急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多层次的高级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成为为首都培养与造就跨世纪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中共北京工业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98年6月29日至7月1日召开。党委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跨世纪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整体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同类大学领先地位,某些学科领域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能够主动适应北京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社会主义大学;成为服务于北京市建设的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推进北京市经济与科技进步的研究开发基地。
左铁镛校长在题为《面向新世纪,坚持改革和发展,为实现“211工程”建设目标而奋斗》的报告中,阐述了学校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思路,提出到2002年学校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一是以学科调整为龙头,建立并完善能够主动适应北京市21世纪人才市场需要的教育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二是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本科生万人左右、研究生800名~1,000名;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三是建设一批适应首都需要、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其中一两个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若干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博士授权学科增加到8个~10个,硕士授权学科达到40个左右,再建一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四是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形成工程技术学科与理科、经济管理学科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科学研究体系,重点建成4个~5个应用开发中心和科学研究基地。
2003年,《北京工业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强调:“在今后的中长期发展过程中,学校将继续坚持‘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一具有鲜明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办学理念。根据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实际情况,将学校中长期的定位指导思想确定为‘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
这一时期,学校逐步明确了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形成了鲜明、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学科调整、定位为突破口,逐渐带动形成清晰、完整的学校定位。
二、大学办学定位的内涵
从学校30年办学定位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定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办学类型的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大学的学术水平把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分别培养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美国把大学分为5大类:研究型大学;博士授予大学;综合型大学;普通四年制学院;社区学院及专科学校。目前,我国根据大学职能发挥的不同,把大学大体分为4个层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校在2003年《北京工业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学校在“十五”期间要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到2010年,在全国地方院校中率先建成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至此,学校明确了办学的类型定位。
2.办学层次的定位
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相对应。办学层次定位某种程度上体现为教学、科研在学校工作中所占份额,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学校教育构成的比例上。我校的办学层次定位也经历了由“以本科教学为主”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渐变。这种办学层次定位的变化表明学校除了稳步发展本科教育,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外,还必须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