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2-12-25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要求,鼓励和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凸显专业特色。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引导高校科学准确定位,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一批高水平、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本科专业点;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成果,形成该专业建设的相关参考规范,对国内同类型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为着眼点,探讨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一、特色专业理念的凝练

高水平行业特色专业应成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能力的民族行业精英人才基地,是行业培养共性技术研究、战略高技术及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人才的摇篮。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加以深化完善和升华。特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特色的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的定位必须要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深入分析基础上凝练而成的。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理念的凝练主要来源于以下四方面,即:由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文化传统、办学方针、校园文化等形成的办学特色,办学历史中积累的学校服务空间和地域优势特色基础;专业所隶属的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及服务面向;社会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特色。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特色理念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而来的。

1.依托主体学科优势,凝练学校“三海一核”特色理念

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竞争优势,是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及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源自哈军工的海军工程系,与“三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历经半个世纪的锤炼,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三海一核”等国家战略性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为牵引,构造学校的主体学科,凝炼出“三海一核”特色理念和人才培养及发展目标。

2.以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凝练自动化专业“三海”特色理念

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隶属于自动化学院。多年来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为国家培养了数干名“三海”领域的工程科学高级人才。自动化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优势,凝炼特色,确立了具有“三海”特色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三海”特色,培养理论功底、知识结构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强的“三海”及其相关领域工程科学高级人才。同时,提出了自动化鲜明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理念,即:培养具有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系统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自我校正、发展完善、反馈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抵制诱惑、挑战极限、鲁棒素质的身心健康型人才;培养具有与时俱进、追求卓越、最佳决策的专业型人才。

二、特色专业建设战略平台的构建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同时,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特色专业建设战略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  

1.制定彰显“三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特色专业建设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培养满足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科学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保障。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结合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并构建了彰显“三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思路,形成了科学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版本科培养方案。该本科培养方案强调了六个结合,并在课程设置上搭建了四个平台。即:“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加强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拓宽专业基础,“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突出专业和各方向特色,“学生自主选择平台”实现因材施教,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结构,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自我设计培养方案,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术研究型工程科学人才的重要环节;“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识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成为学生在新技术、新知识等领域发展的最佳方式;“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指导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是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最优组合。

为突出自动化专业的“三海”特色,自动化学院在打通各专业平台基础课程的同时,密切联系自动化专业的社会需求,将自动化专业设置了3个柔性专业方向。基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以及社会需求,设定了工业自动化方向;基于“三海”特色,面向为船舶和海军装备研究、设计和生产单位培养自动化方面专业人才,设定了船舶自动化方向;基于自动化技术在核电中的应用发展需求设置核电自动化方向。这三个柔性方向的提出,使得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完善了专业方向的设置。

2.设置凸显“三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特色专业建设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使其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同时加强新教材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根据学校“培养我国‘三海一核’领域一流工程师和企业家、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自动化学院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体系,走“三海”特色自动化专业发展的思路,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无不处处体现出鲜明的“三海”特色。设置了《船舶控制原理》、《船舶控制系统》、《现代伺服系统设计》等与“三海”有关的课程;开设了“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控制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与“三海”领域密切相关的实验教学基地;建立了“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与“三海”有关的实习基地。

3.“三海”鲜明特色的科研支撑教学

对于研究教学型高校来说,既要有过硬的教学质量,又要有扎实的科研实力,具备逐步向研究型大学过渡和转型的发展潜力和趋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在实践中必须做到教学与科研的并重与互动。所谓“并重”,是指在教育资源投入上对二者要给予同等的重视,既要狠抓教学质量,培养教学名师,又要强调科研强校,精心孕育学术大师。所谓“互动”,就是要促使二者在实践中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关系。科研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在本学科领域深入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的条件。丰富的科研理论成果本身可成为极具价值的教学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科学研究领域覆盖了船舶减摇、航行与控制、组合导航与动力定位、船舶系统与电力推进技术等,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并凸显鲜明的“三海”特色。鲜明“三海”特色的科研对教学起了支撑和引领作用。为了实现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目标,学院提出了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突出科研对教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研支撑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提升教学。学院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研制了大量的原理样机用于本科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为本科毕业设计提供实践性课题,从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4.打造适合“三海”特色专业要求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需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打造一支适合“三海”特色专业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年龄、职称、学位及专业分布等各方面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适应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适应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继续加强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力度,师资队伍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注重教师的敬业态度、学术水平、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重点加强五支队伍的建设,即: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科技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

针对这五支教师队伍的建设,自动化学院改革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包括在新一轮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中,完善岗位聘任、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教师队伍;为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科研、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动化学院完善了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明确并量化了激励机制和相关奖惩措施;师资引进方面,扩大学科的师资来源,注意从国内、外知名院校引进教师,提高师资的国际化程度。采取超常规方式引进学科领域宽厚、技术水平深厚的青年骨干教师;师资培养与进修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进修、深造。为着眼于培养、支持一批能进入国际学术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和教学名师,开展了自动化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支持计划和领军人才支持计划。

5.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三海”领域高级人才

特色专业建设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需要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双向积极性,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习实践的有效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是一种促进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根据当前生产最前沿的实际进一步加强理论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自动化学院提出了“产为学所想,学为研所用,研为教所依”的理念,并尝试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在“学”方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自动化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尝试研究型教学,推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及小组协作学习等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引发学生思考,并将科学研究的众多要素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让学生在教学环节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在“研”方面,为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个性发展,自动化学院构建了“四段式”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第一阶段:初级阶段。面向专业课涉及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和缺少创新实践的学生,开展一系列简单可行的课外科技活动来激发创新意识和思维。如具有启蒙性质的“点金术”电路设计比赛和围绕各种科技竞赛主题设立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俱乐部;第二阶段:实践阶段。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的各种科技竞赛和科研立项等,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并产生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实践。如各类电子竞赛、科技作品竞赛、校内学生课外科研立项、科研训练计划等;第三阶段:提高阶段。针对不同个性学生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加强技术指导,使其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创新技能。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第四阶段:提炼阶段。要求有创新经历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创新过程或体会提炼整理形成学术论文并争取发表;在“产”方面,自动化学院尝试了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约联合建设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多元化培养实用人才。

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已成为国内培养“三海”领域一流工程,科学高级人才的摇篮。今后建设的目标是继续加强专业方向的特色建设,完善专业方向内涵,逐步形成主体跨越、整体升级、协调发展、专业方向交融的格局,使其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社会上有较高声誉、在国防领域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并以此带动其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新的探索,特色专业建设点应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整体优势,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和试验,努力形成专业建设多样化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