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
摘 要:本科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础,服务本科教育是大学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鉴于科研是学科建设的主题,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重点,阐述了科教融合在密切大学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联系中的作用,并从科教融合的视角提出了促进大学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学科建设;本科教育;科教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确立了方向。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龙头在学科建设,基础在人才培养,两者缺一不可。从理论上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往往脱离了“育人为本”。“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学科已经不是育人的平台,而是一堆丢了灵魂的‘数据’和‘名次’,是争夺资源甚至是攫取利益的平台”。那么,在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主题的今天,大学学科建设如何坚持育人为本,如何将学科建设成果有效转化为本科教育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的课题。
一、服务本科教育:大学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本科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础。要办好一所大学,最核心的任务是确保本科教育质量。“在大学中,与其他活动相比,本科教育占据了其大部分时间,耗费更多的资源,需要更多的教职人员,也产生了更多的效益……本科教育最好地检验了大学的成效。”没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一所大学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比如,“在MIT,有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本科课程和教育构成了学校的核心,是学校在全国和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加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的联系,既是发挥大学学科育人功能的要求,也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学学科建设从结构性要素看,包括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等,其中,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只有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才能形成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才能建成高水平的学科。本科教育不仅为大学的学科队伍培养了后备力量,而且本科生参与科研,加入研究团队,既为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又完善了学科队伍,使大学学科建设充满活力。正如密歇根大学第十一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所言:“任何杰出的学术机构的基础都是它的本科学院。人们会很好地说明这样的事实,即本科生教育和源于此的学术学科构成了学术的心脏,构成了大学的学术核心,经过一段时间,它们将决定大学的声望以及大学在专业、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实力。”因此,大学学科建设如果不能很好地服务本科教育,不在本科教育上用力,就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大学与学科的关系,“首先是有一个学科,然后才有一个专业,一个系,一个学院,而不是先有一个学院,然后再有一个学科。”学科之于大学的重要性使得学科建设成为大学建设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建设。也正基于此,学科建设在大学建设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及地方政府针对大学实施了各种“建设工程”,评选并支持一批“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大量的资源注入了大学的学科建设。但是,面对学科建设的热潮,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的学科建设不能游离于人才培养之外,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让重点建设的学科真正成为优秀的“育人”平台,而不是为“学科”而建“学科”。否则,大学的学科建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就存在合法性与合理性危机。
二、科教融合:大学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切入点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永恒主题和学科发展的永恒动力,但是大学中的科研要有利于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的履行。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他认为,“教育这一最好的途径无可争辩地在于:它仿佛把一切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提出来,仅仅使人做好准备,自己去从中找出最巧妙的解决办法,或者最好是仅仅从对一切障碍适当的描述中,自己去发明这种解决办法。”他提倡通过开展“纯科学”研究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道德修养的人。两个世纪后的今天,大学科研虽已超越了“纯科学”的范围,涵盖了科研的各个领域和层次,但不管哪种类型的科研都不能背离教育性。实现科教融合,将知识创新与传授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功能,既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本质特征,也是大学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切入点。
1.科教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结合
大学中的专业建设的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在本科教育中处于龙头地位。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任何一个专业都必须有构成本专业知识的主干学科作支撑。因此,科学整合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构建二者的良性互动机制,既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需要,也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然而,目前一些大学存在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如过于重视学科建设,忽视专业建设,忽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学科优质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本科教育资源,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鉴于科学研究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进而促进专业建设的关键,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可最大限度地将科研资源和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科教融合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建设高水平学科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科研、教学都突出、都优秀。一方面,大学教学必须有科研做底蕴。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把最新的知识融合到教学中,提升课程教学的前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研究和探索;才能体会知识的创造和应用过程,积累自己的创新和实践经验,把科研中获得的新认识和切身的体会介绍给学生,以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又必须开展教学研究。大学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对已有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一个教学相长、改造和扩展知识的创造过程。为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对其所教课程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以便能用浅显、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解深奥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精义,使学生在学识、能力与人格等方面得到发展。然而,目前在一些大学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不高,更谈不上开展教学研究,这十分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施科教融合,有利于改变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使教师将学科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增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的联系。
3.科教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本科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首先要通过教学来完成。然而,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谈到:“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莱文校长强调的就是大学教学要体现研究性,要在研究中实现育人。从目前我国大学的情况看,教学方法仍以讲授式为主。讲授式教学以系统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但它易使学生沦为学科知识的旁观者,而不是知识获取的亲历者,有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科教融合,使教学活动“科研化”,能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以科教融合促进大学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在大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科有一种为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专注学术研究的倾向,但大学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又迫使学科以学生为中心。“学科迫使机构向学术性,有时是向研究性的方向发展。机构则迫使学科以学生为中心,有时还迫使它认识其他学术领域。”实际上,大学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两者存在着互促共进的关系,也只有两者互动发展,才能构成大学的完整价值体系。
1.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的基本建设,其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大学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为克服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分离,大学应将专业建设纳入学科建设的范畴,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其实,提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并不是什么新主张,大学学科建设本身就包含着专业建设的内容,如师资队伍建设、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建设等,只是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侧重于科学研究,而专业建设侧重于教学。现在专门提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强调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学科与专业共同建设、协同发展,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为此,大学应充分利用学科建设创造的科研基地优势改善本科教学条件,将以知识创新为主要任务的各级重点实验室,以技术创新为主要任务的各级工程(技术)中心、与企业联合组建的研发中心,以理论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各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等学科平台对本科生开放,使之成为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舞台;应利用学科建设取得的科研成果充实与丰富课程,开发特色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水平和创新性;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利用学科建设的优势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新专业,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形成具有本校“个性”的专业特色。
2.全面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
大学是社会的人才培养机构和学术组织,教学与科研是大学办学的两翼,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柱,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对大学教师而言,其学术水平应当包含教学学术水平和学科学术水平两方面。综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要求其教师教学科研并重。为全面提升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一方面,应根据科研方向与教学任务的相近性,将科研团队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由科研团队带头人统筹安排团队承担的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工作,对每位教师都有科研和教学上的要求,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团队内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促进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应完善对教师的学术评价,赋予教学与科研同等的地位,在评价教师的学术水平时,不能偏重学科学术水平、轻视教学学术水平。同时,在对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评价上,既要有教学工作量的要求,更要有教学质量的规定,要关注教师如何使自己的科研融入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学内容是否紧跟学术前沿,是否能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和精神等,以此充分调动教师投入教学及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
3.推行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大学是以探究为本的学术共同体这一本质属性的诉求,适应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大学应以推行研究性教学为契机.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大学教师要使教学成为科学研究的展现过程。其次,要凭借共同的探究热情和兴趣,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将大学生引向实际的研究之中。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主动探索的个体,师生成为科研的伙伴,通过广泛交流,质疑问难,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实现科研、教学、学习的有机统一,提升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