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的探索实践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05-16
在国内,地方普通院校派遣老师到重点高校进修学习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作为地方院校的山东理工大学也不例外。每年,学校都会有一些老师到名校“取经”。
早些年,这些老师一般都会把学习重点放在科研领域,对教学并不感冒,但这种情况在4年之前却有了变化——老师们越来越关注名校的老师是怎样给学生上课的,学生们需要哪些知识。
从忽视教学到重视教学,老师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抓住几个“关键词”
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山东理工大学实施的一个工程有关。这就是该校在2009年全面启动的本科教育优质化工程。
“本科教育优化工程又叫‘463’工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禚淑萍介绍说,这一工程具体包括4项改革、6项建设、3项保障。
“所谓4项改革,是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主要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方式改革;6项建设是指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3项保障则是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禚淑萍说。
很明显,无论是改革、建设还是保障,其指向的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学。那么,这所学校为何要在教学上如此“大动干戈”呢?
对于这一问题,禚淑萍解释说,几年前,校方对教学工作作过一番思考。“教学工作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项覆盖面很广的工作,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工作很容易混乱,所以我们需要抓几个教学上的‘关键词’,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大的框架。”而最终,他们也找到了这样的一些“关键词”。
“比如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等。”禚淑萍说,这些“关键词”便成为了学校构建教学工作框架的中心点。“以点带面,我们的工作才不会乱,才会有更好的‘投入产出比’。”
于是,从2009年起,一个大的教学框架在山东理工大学慢慢形成了。
教学不具“平面性”
当然,作为一个工程,仅仅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是不够的,除此之外,它还需要具体的落实。而在这方面,山东理工大学也有自己的办法。
“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学成果培育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围绕教学要素,具体实施了8项有针对性的计划。”禚淑萍说,这些计划包括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名师名课示范计划、标志性教学成果培育计划、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划、重点基础课程建设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以及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计划。“我们希望以此逐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该校实施的这些计划虽各有所指,但在一所学校同时实施如此多计划,是否会有“撞车”之嫌呢?对此,禚淑萍有自己的解释。
“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并不是在一个层面展开的,而是分布在从学校到教师、学生个体的不同层面,而具体的工作计划也应该分布在不同层面上。”她说,比如标志性教学成果培育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其落脚点是在学院层面;而重点基础课程建设计划则落实在课程教学团队层面;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计划更是直接落实在学生层面。
“各项计划并无主次之分,而是针对落脚点的不同,形成立体式的结构,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环境。”禚淑萍说,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种转变。
从“教书”到“教书育人”
出现转变的并不仅仅只有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
据了解,实施本科教育优质工程4年来,山东理工大学的教学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4年间,该校共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同时,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荣获各级各类奖励1200余项……
今年3月,山东理工大学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在该校召开。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对第一期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与会人员普遍认为,该工程实施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教学基本要素建设逐步加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该工程既是一个立体的改革,具体的每项工作又能落到实处,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是很自然的。”禚淑萍说。
也就是在此次会议上,该校还宣布正式启动了第二期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在新一轮工程建设中,学校还会有哪些新的工作呢?
对此,禚淑萍表示,对比在一期工程中,学校对于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的重视,二期工程将在继承一期工程的优点的同时,将重点由“教书”转移到“教书育人”。
“这并不难理解。”禚淑萍说,“在一期建设中,我们对于教师群体的关注比较多,着力于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二期则要重点关注学生层面,因为学生才是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此外,该校在一期建设中,主抓的是课程建设,而二期则要主抓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是不完全一样的,课程建设得再好,如果不能通过教学环节影响学生,所有的工作都是无用功,我们希望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吸收教学成果,最终更好地成才,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禚淑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