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西安科技大学高教所网站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教育》 2008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的源泉。新世纪伊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化,各国都把竞争的焦点放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高校在我国虽然一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把创新人才和人才的创新能力置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地位。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起步,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也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没有普遍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和体系。这一方面说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比我们预想的要更复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或者是还没有落实到位。
美国、日本、德国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它们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其教育的成功,而其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与这些教育发达的国家的比较分析,我们会更清晰地看到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的不足,并可以直接借鉴国外的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一、培养创新人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所趋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新世纪之初兴起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中,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针对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全国人大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在1998年12月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规定:“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十六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为了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我们必须创建有利于创新的教育体系。”
与我国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已将培育创新人才作为一项国家教育事业的宏观政策提出来。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评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而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5年提出的关于教育改革的审议报告指出,“面向21世纪,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就是指创造性独立思考、有主见和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为了使我国的学术研究工作对世 界有所贡献,今后要特别注意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单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还必须重视自如地运用各种知识及技能培养独立思维、创新、活用的能力”。
与此同时,一些权威国际性组织也正式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如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并认为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
不难看到,当今许多国家都普遍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新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并以国家指导性政策的形式提出,这充分显示了当今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这既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人们本身期望最大实现自身价值的要求。
二、中美关于创新人才理念的比较
虽然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由于美国在西方世界的代表性,我们就以美国为例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1.我国的创新人才理念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人开始倡导培养创新人才。20年的历程中,许多专家学者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对于创新人才的内涵也有多种阐述。例如:“所谓创造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从以上几种对创新人才的定义或对创新人才素质的描述来看,我国教育界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也有个别定义或解释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还并不是重点。
2.美国的创新人才理念
虽然美国较早提倡培养创新人才,但在其相关文献中对“创新人才”的明确定义并不多见,而是通常从个人的具体素质特征和应遵循的培养模式等方面来解释这一概念。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成以下8个方面:(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又如美国将创新人才的具体培养模式设定为:(1)教学内容丰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学校与社区密切联系,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师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4)课堂教学活动除教师外,还有同学互教、小组讨论或团队协作等形式;(5)教师通常作为协调人和协作人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6)学生不仅是为了教师,而且是为了教师以外的现实社会而完成作业;(7)课内外活动丰富多彩,为开发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供机会;(8)强调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坚持重温所学内容;(9)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测试与评估。
由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理解创新人才大多局限在“创新”上,主要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的阐述受领导人讲话和政府文件影响较大,缺乏支持其概念的理论基础;而对于个人品质的发展强调还不够,因而显得还有些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美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往往把当代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对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并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注重具体的个人素质和培养模式;虽然在概念上显得不明确,但目的性和实用性是比较强的。
三、从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看我国的现状
美国高等教育普遍被认为非常成功,有着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截止到1998年,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实践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灵活生动的课程教学
美国大学的授课形式是很灵活的,他们的教师善于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善于探索的意识。例如,他们讲课时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课本内容,而是讲一些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尚存在的争论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甚至常常鼓励学生提出对权威理论的批评性意见,并就此意见与学生进行讨论,即便个别学生的意见提得比较离奇或幼稚,他们也从不嘲笑或批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何况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训练。此外,美国大学还十分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影、计算机辅助、访问教学等。
2.重视实践性教学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环节,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许多学校都加大了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并不断更新其内容。他们很注重学生的实习过程。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通常自己联系或由学校负责安排到有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半年至一年,学生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学到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学生带着这些工作经验以及发现的一些问题,再回到学校学习时往往会激发创造的欲望并付诸行动。
3.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如果说在美国大学里,形式生动的课堂教学、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为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那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良好环境。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几乎每天都有如专家讲座、辩论会、体育联赛之类的活动。他们的校内活动团体也是很多的,像旧金山州立大学就有近200个正式注册登记的学生团体,其内容覆盖科技、文化、政治、经济、心理、卫生、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学生完全可以自由选择。
4.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为了更好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美国许多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的大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使他们尽早得到从事科研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例如伯克利大学就把本科生科研当作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本科生研究办公室”,组织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并提供服务以及为本科生提供各种科研机会。
我国高校近几年的发展也是迅速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门的统计,去年中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仅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说明一切,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从高等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级的科研奖项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笔者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有一定的认识,结合以上介绍的一些美国的做法,认为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具体培养方式上还有一些需改进之处,如我们对于人才的理解还并不深刻和宽泛,我们的考试方式、授课模式大多还比较守旧,我们的实践教学相对还比较匮乏。而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受 长期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新的国际教育理念还未被完全接受;②缺乏适当的激励创新培养的制度;③教学软、硬件还无法达到理想的期望值。
四、在比较中提出的几点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关于如何理解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在以上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几百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中有许多科学的理念和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笔者结合长期在高校学习生活的一些感受,认为我国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理念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人才的理解和宣传还停留在对政府文件或政策的阐述和诠释上。但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就业形势各不相同,如果都仅按照一个指导思想行事,显然无法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各高校应在国家宏观指导下,探索自身究竟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具体行动应该落实在何处。中国的高校也应该是有“个性”的高校。因为只有有了适合自身、适合社会的科学理念,才能够建立合理的培养体系。
2.改革传统的授课和考试模式传统的模式
虽然可以向学生灌输大量固化的知识,但并不利于他们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使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并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哪怕他们的想法并不正确,或有悖于课本,但这对其创造性思维恰好是一种巨大的启迪。例如,现在很多高校在研究生教学中,安排学生上台讲课或采取社会实习报告的考试方式,这些都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但应进一步把这些模式也普遍推广到本科生的教学中去。
3.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和深度
歌德曾说:“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美国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往往比我们要强,原因在于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我国高校也应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并尽量把学生安排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业或允许其按照自己的兴趣联系合适的实习单位。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建立实习基地。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要引导并在各方面支持帮助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各类学术活动中开阔视野,开拓知识面,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增长才干,完善个性,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提高综合素质。
5.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样,它对于高校也同样适用。在短期内软、硬件条件还无法改善的情况下,完善的激励制度会带来一个高效率运转的高校。例如可以建立非政府性高等教育评估机制,鼓励更多的教授和优秀教师给本科生授课。
总之,我国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它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这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还有许多国外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应将眼光立足于全球,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之处,真正达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