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月
程孝良 成都理工大学 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
摘 要:特色学科是差异化战略的具体体现,是行业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集中体现。在美国保持特色优势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立校之本,其学科发展有均衡发展与重点突破,有限发展与综合发展,学科交叉、协同发展几种典型模式。就我国而言多学科交叉协同、非均衡发展模式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强校之路。成都理工大学“恃优先行,以点带面;以优促精,全面提高”的学科发展模式正是国内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行业特色高校指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1]11-14。据统计,在1998-2001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全国共有252所普通行业特色高校实现了管理体制划转,其中本科院校163所,36所划转教育部管理,127所划转地方管理[2]47-52。在管理体制改变、服务面向调整、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出现了分化、转型的趋势,在保持与发展之间如何抉择,在新形势下如何重新定位,凸显自身传统学科优势与特色效应,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功能和支持力度,同时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亟待破解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一、学科建设是行业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在管理体制改革以前,行业特色高校大都在原服务的行业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拥有一批重点和前沿学科,引领相关学科的方向,体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在长期为行业部门培养人才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中,行业特色高校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设置应用性学科专业,形成了与该行业有关的较为集中的特色学科体系。这些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行业特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如电子科技大学以电子、信息学科为特色,西南交通大学以轨道交通为特色,西南财经大学以经济、金融为特色,成都理工大学以地质、石油、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为特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原成都气象学院)以气象为特色。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和积淀,行业特色
高校的这些传统学科都确立了在国内高校相应学科专业中的优势地位,并形成了所在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因此,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是行业特色高校形成自身特色的核心要素。
二、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现状与问题
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高校都从行业主管部门划转教育部或地方省市管理,原部委撤并或不再管理这些高校,高校与行业部门的沟通渠道和机制日益弱化,行业特色高校迅速被“边缘化”;在市场、招生、经费和舆论导向的压力下,一些高校为求生存、谋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办学科专业纷纷上马,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学科建设呈现出“多科化”的特征,然而传统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所占比例却大幅度降低;一些高校谋求合并、更名,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服务领域,试图以规模扩张和适度综合来渡过生存危机,学科建设呈现出“去行业化”的趋势。还有一些高校则选择了保持学科原状,以不变应万变。学科建设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学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面对纷繁的形势,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特色应该保持还是放弃,学科建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和路径,有何模式可以借鉴?
三、美国一流大学学科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
1.均衡发展模式与重点突破模式
由于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学科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如何处理学科间的关系,是维持均衡发展状态,促进学科协调共同发展;还是坚持非均衡发展模式,集中资源重点扶植一些学科优先发展起来,再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这取决于大学的目标设定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面临的具体形势。闻名遐迩的普林斯顿大学在学科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均衡发展之路,学校管理和决策部门从宏观上对各学科的发展进行有效调控与干预,注重学科间、学科与学校整体的联系,使学科间始终保持一种均衡发展的态势。不同于美国其他一流大学的是,普林斯顿大学不仅规模较小(在校生规模不过7000余人),学科也不齐全(普林斯顿没有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但这却并不妨碍甚至可能还促进了它的龙头地位。另外,普林斯顿非常注重保持各系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学科专业的设置,研究内容和方向的厘定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制定,绝不游离于整体之外,巧妙地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保持整体的平衡,维持学科发展的生态。因此,即使是一些特别热门的科研项目,社会需求量大,资金充裕,学校也不允许其无限制地发展[3]20。而对那些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滞后,较少或基本不能获得外界经费资助的学科专业,学校却进行最大限度的扶植。因创造硅谷财富神话而闻名的斯坦福大学只有短短100多年的历史,何以比肩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哈佛、耶鲁?缘于其在学科发展模式上选择了重点突破的非均衡模式。“二战”后的斯坦福大学作为一所私立二流院校,地理位置偏僻,师资流失严重,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极为困难。面对这一困局,时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的特曼大胆地提出了“学术顶尖”的构想,决定打破所有学科均衡发展的传统作法,采取特殊措施,重点发展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学科,经过重点建设,三个学科尤其是物理学科成绩斐然。1952年,布洛克因发现核磁共振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标志着斯坦福大学进入一流大学的行列。
2.有限发展模式与综合发展模式
如前所述,普林斯顿大学虽然规模小,学科也不齐全,但却连续八年雄踞《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发布的美国大学排行榜榜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其坚持“小而精”的学科定位与特色发展道路,在缤纷的情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赶时髦,不贪大求全。正如普林斯顿现任校长雪莉·蒂尔曼所说:“小就是美!正因为不需要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情,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情都做到了极致。”[4]105-109今天,你也许会因为在普林斯顿找不到在其他一流大学中非常普遍的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而惊奇,然而这正是其学科发展的特色。然而,驰誉世界的私立大学、享有“小联合国”美誉的芝加哥大学则选择了与普林斯顿几乎完全相反的学科发展模式———综合发展模式(芝加哥大学囊括了人类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物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神学等等学科专业)。始终坚持兼收并蓄,秉承全面发展的理念,建校伊始,就一直朝着哈珀校长的理想目标———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
3.学科交叉、协同发展模式
久负盛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有着“全球理工科大学之最”的美名。然而,考察MIT的学科建设,我们发现MIT并不只有理工科,而是坚持理工与人文交叉、协同发展。因此,它不仅拥有享誉世界的工程分院、自然科学分院和管理分院,在宇宙科学、原子科学、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独特的领先优势和特色;还通过学科交叉、协同,充分发挥理工科对人文学科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培植与工程、科学直接相关的学科”,形成了“语言学与心理学携手并进,经济学与工业管理学紧密结合,政治学和电子学密切相关[3]21”的学科发展态势,建成了一流的建筑与规划分院、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分院。特殊的发展模式,造就了MIT与众不同的人文学科内涵,成就了其人文学科不输于其他学校的领先地位[3]21。与此同时,正是通过文理交叉、相互渗透,才使得MIT的理工类学科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纵观美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不同高校的办学历史、学科背景与学科发展理念决定了不同的战略目标,进而造就了多元化的学科建设模式,呈现出异质化的特质,彰显了独具一格的特色。故此,窃以为学科发展模式本无所谓优劣,所谓优劣只在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找到与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高度契合、恰切协调的学科建设路径与模式,并坚定不移地朝着设定的目标前进。最终形成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谐共生、各具特色;人才培养的殊途同归,让更多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四、对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的启示
1.保持特色优势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道、立校之本、兴校之源
行业特色高校根源于行业,人才培养面向行业,社会服务影响力主要在行业,科学研究和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大平台也在行业。因此,以服务行业为己任,保持行业特色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道、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特色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符合行业需求的已有学科方向建设,保持学校特色;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行业产业部门的需求,适度延长学科链。因受原主管部门业务范围的限制,行业特色高校所设置的专业有限,因而学科链较短。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高校同时面临服务行业和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双重任务,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应视学科基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度延长学科链的纵深向度,从横向上建立交叉学科群,通过学科交叉、渗透,把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融合起来,不断整合学科资源,凝练新的特色,维持学科发展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在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的领军地位。
2.多学科交叉协同、非均衡发展模式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强校之路
经济社会发展、学科自身的需要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使得多学科交叉协同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整体发展趋势,拓宽学科覆盖面和服务面向、实现办学方向由单一学科向特色鲜明的多学科转型成为行业特色高校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行业特色高校应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根据各学科发展规律积极组建由相邻学科、相关学科构成的学科集群,进一步促进学科协作和协调发展,通过优势与非优势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工科与理科结合,理工与文管结合,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然而拓宽学科覆盖面,绝不是要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非均衡发展模式,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通过交叉、渗透适时地发展既为行业产业部门与社会发展所需、又能与特色学科形成互补和支撑的新兴学科。
五、成都理工大学“恃优而行,以点带面;以优促精,全面提高”的学科发展模式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重点高校,我国地质院校“五朵金花”之一,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划转四川省管理。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提出了建设显著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多科性大学的奋斗目标。如何突出这所拥有50多年历史的省属重点高校的“显著特色”,在学科建设方面是全面出击,还是整合学校资源、重点突破?成都理工大学睿智地选择了后者,按照非均衡发展思路,提出了“恃优先行,以点带面;以优促精,全面提高”的学科发展模式,对重点学科实施分层次建设,打造学科建设的”之美。“恃优先行,以点带面”指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资源集约配置,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支持和建设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并率先在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做出卓越成绩;同时依托传统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带动若干个具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项目的发展。“以优促精,全面提高”指以特色优势学科的办学传统,优质资源平台建设,打造一批解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学科群旗舰和学科群品牌,通过层次分明的学科建设梯队,提高学校整体学科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促进不同优势学科的联合互补和学科结构与布局的优化,成都理工大学在保持传统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形成了若干新兴特色学科群,提高了创新能力,增强了主干学科发展的后劲和动力。呈现出“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学科建设格局。
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学校坚持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地质、资源、环境等,注重了学科专业生长发展的内生性,通过优势学科专业在新领域的渗透、交叉和生长,形成学科专业链,组建学科专业群,主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由于坚持专业发展的内生性,学校现有各专业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没有一个是游离和孤立发展的。它们大都围绕环境、资源学科群这一主线,通过渗透、交叉、嫁接等多种方式,依靠专业的内在联系生长而成,形成了覆盖每一个专业的纵向的学科链和横向的学科群。如:在地球物理学基础上,学校依据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这一特征,发展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信息科学类专业;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基础上,发展了岩土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在放射性地质与勘探的基础上,发展了核工程与技术、测控仪器与技术等专业;在矿产地质勘查的基础上,发展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在数学地质的基础上,发展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在工业分析基础上,发展了应用化学、化工与制药、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而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也是在资源经济评价与资源法律保护等基础上衍生、渗透和发展产生的。按照大资源、大环境、大地学的科学概念,学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对学科专业进行深度整合和横向发展,形成有机联系,相互支撑并已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资源环境、电子信息、文法经管、新兴学科等四大学科专业群,既保持了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又发展了新兴学科,实现了学科专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
作用.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4.
[2]王亚杰,张彦通.论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教
育研究,2008,(2):47-52.
[3]翟亚军,王战军.理念与模式: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
设的解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17-21.
[4]陈翠荣,王坤庆.小而精:普林斯顿大学办学特色分析.高
等教育研究,2009,(4):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