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年第 4 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当前无论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是育人成效都面临着极大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教改指针,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观念并革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关键环节。深入开发并综合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并推行“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则是督导学生“知行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改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途径。对于该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应当处理好“五个关系”并达到“三个必须”要求,以期事半功倍。
【关 键 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与推广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但是,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是育人成效都面临着极大挑战。鉴于其多年来积淀的“课程资源利用得单薄,教学方法使用得单一”并因之“挖掘不下去,提高不起来”等情况,补偏救弊已刻不容缓。深入开发并综合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并推行“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便是督导学生“知行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改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具有现实功用和深远意义。
一、创设“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成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之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2]事实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难以引领学生达到“不愤不悱”的境地,还常常使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突出地表现为教师滔滔不绝,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索然无味,并不能“入耳入脑”。于是,育人成效低下。
在研究本课题进程中,笔者曾跨校跨专业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过大面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因其“政治性强、理论性强”且“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而导致“不受学生欢迎”的比例高达 38%以上。应当说,广大教师的施教态度和行为是积极的,对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所投入的精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听课基本上是为了完成规定的学分。尽管在问卷调查中反映大学生对主流道德价值观表现出了很高的认同,但“知行不一”现象严重存在,一些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明显偏离道德认知。
从表象上看,造成这种情形,是因为课程内容枯燥,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授课方式陈旧,让学生接受纯理论说教,即使举例也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没有新意,从而导致了学生丧失学习激情,至于引起共鸣更是无从谈起。其实,若由表及里去发掘,则根源与学科性质及其教材内容并无必然关联,却是由于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方法不科学、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弱化使然。主要表现在:
其一,教学组织不力。囿于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照本宣科的误区,片面强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把理论的阐释与理念的传播当成是对刻板概念的复核,使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闻之如同嚼蜡。究其实,是因为施教者既没能真正做到拨云见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更不可能有效地与学生做深入的互动交流,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不了有的放矢,教师所讲与学生所想“两张皮”。
其二,教学方法单一。雷打不动地主要采用课堂灌输形式,多媒体的程式化运用成为填鸭式教学的“遮羞布”,而对于丰富多彩的教书育人方式,譬如,演讲、辩论、讨论、参观考察、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创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受到课时安排、师资能力、教学经费等条件的限制(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受制于教学理念及行为方式) ,很少付诸实施。于是,教师过分地依赖教材和教学大纲而搁置职业教师的创新作用,教学设计与进程调控被淡化,学生厌学心理不断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其三,教学保障羸弱。许多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列入学科建设规划,一方面,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育科研停滞不前,教学研究无序进行,另一方面,教学考评方法不科学,在教分、学分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画等号,归根结底是忽视了这门课的自身特点,把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浮在言谈上而非落到实践中,则所谓“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在此便难以奏效了。
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创设,正是改变上述教育痼疾的现实所需。这是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则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如陶行知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所指出的那样: “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3]
如何“给他们几把钥匙”? 这无疑是需要教师通过其教学实践去完成的,而教学实践依托于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一切方式、步骤、程序和手段的统称。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只有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认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的立项与研发,即由此生。
二、“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效用
所谓“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即: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坚持“读、听、看、思、摘、走、讲、写”一体化教学,在深化理论教学与强化综合培养的进程中,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借此通过鲜明的教学特质赢得优良的育人成效。
读,即由教师推荐或学生自选,每个学生每年至少要读一本好书并写出读书笔记,拓展知识面,强化求知欲,做到开卷有益,实现读书启智。
听,即把培养学习兴趣与搞活教学氛围统筹起来,纳入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感召并激励学生认真听课,“入耳入脑”,引导学生听出观点、听出要点、听出热点,写出听课心得。
看,即依托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适时组织观看相关的电影、录像,把以史为鉴与前瞻性思考结合起来,把深奥的理论教学内容与生动活泼的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起来,使学生作出理性思考,写出观后感。
思,即思考,重在启智。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明辨是非、学深学透; 教会学生如何有的放矢、客观、全面地去理性思考并通过思考解除疑惑,进而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这一环节的重中之重。
摘,即教导学生学会文献摘录、做好读书卡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摘录实现去粗取精,借助读书卡片则达到对知识的系列化存储,拓展知识面,帮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知识积累习惯的同时求得学习方法上的事半功倍。
走,即走出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中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消化书本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譬如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开展爱心义务教育活动等。
讲,即讨论交流,以主题研讨、专题辩论、分组演讲等多种形式,或在课上,或在课下,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或者在思考中获得的感触提升为某个议题,让其各抒己见,增强独立思考与理论研究能力。
写,即撰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课程小论文等,针对目前一些学生中存在的“死读书”、“读死书”、“网上抄录”、“眼勤手拙”等不良学习风气,有针对性地强化其基础科研能力,着力培养其探根寻源、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作为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新世纪教学改革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即课程资源。教改实验表明: “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恰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其综合施教的集约化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实现优质高效。这是因为: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4]运用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不但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自主行动,而且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解决“入耳入脑”与学以致用的问题上做到事半功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帮助其立德启智、砥砺成才。
应当说明的是,虽然“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八位”相对独立,但教改目标则重在追求“一体”,正如结网捕鱼,虽然每个网扣相对独立,但只有将其有机结合、实现联动,才能殊途同归、实效卓著。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教法与内容同步的关系,重点是认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与功用,与时俱进地把改进教学方法与改革教学内容协调一致地推向深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功能,全面健康地发展学生的认知个性。
二是课内与课外兼修的关系,重点是通过知情意行整体联动,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情实感产生共振和共鸣,使其为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以此为基础,搞好搞活“第二课堂”。
三是校内与校外并举的关系,重点是搞好校内教学成效的检验评价与校外社会实践的巩固提高,尤其是必须注意校外延伸教育,使校外社会实践训练行为成为校内知识训练主线的补充和延续。
四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关系,重点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的创造性,并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五是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关系,重点是强化理论指导的现实性、针对性,提升实践检验的契合性、成效性,让“有用的知识”在面对“铁一般的现实”时放射出理性光彩。
三、“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
应用并推广“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在于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基于第一课堂但不拘泥于此,注重理论教学又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师生互动,实现育人目标。为求实效,在其应用及推广的进程中,有三个方面要求,必须同时达成:
第一,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着眼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将各种教学资源优化组合,通过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指挥者和参与者。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质意义就在于强调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以导促学,要竭诚尽智地动用一整套的教育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进入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要通过其科学的创新型教学设计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掘取知识的行为之中,或者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未很好地发挥,导致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知行脱节,则再完美的教材、再理想的教学设计都会无济于事。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境高昂、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5]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纲,只有不断强化,才能提纲挈领。
第二,必须力促学生主体作用的极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应当且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也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其积极进取的意识。也就是说,发掘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师必须坚信学生有能力内化知识,并且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性地构建师与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通过采用情境式、讨论式、体验式、探究式、案例导学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起到辅助与导航作用。要通过综合性、开放性、主体性、创造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也激发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第三,必须创设教与学双向互通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习惯于“你教我通”的空想式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与调动,忽略了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及反馈,结果是教师徒劳无功,学生无动于衷,教学收效甚微。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显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与教师教授过程的一种双向互动。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客体,对这一主客体的价值评价,其焦点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就教师的教授过程而言,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而学生则是受众,对这一主客体的价值评价,其焦点则在于学生在多大程度和水平上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然而,无论是哪一个过程,其归结点都在学生身上。其评价体系应基于人的现实主体性和可持续全面发展等客观要素,其评价取向应体现人本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其操作方法应侧重于科学性、互动性和效能检测,其评价目标既要从终极目标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又要从基本目标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要正确反映人性发展的客观实在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 教社政[2005]5 号,2005- 02 - 07.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5.
[3]方 明. 陶行知名篇精选: 教师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95.
[4]金良年. 论语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1.
[5][苏]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丽君,哈尔滨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